大学生求职行为研究综述

2018-11-14 07:57
山西青年 2018年22期
关键词:综述学者个体

王 聪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一、求职行为的概念界定

心理学界对于求职行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朔到20世纪初,1909年美国人帕森斯出版的《职业选择》一书中首次提到了求职行为,个体的求职行为是影响个体就业的重要因素(Kanfer,2001),故有关求职行为的研究也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对其内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定义。

表1 国内外关于求职行为概念界定综述

二、求职行为的测量

西方学者对于个体的求职行为的研究,最早是采用单维的测量方法来进行的,其包括联系雇主的数量、填写申请数量、参加面试数量、投递简历数量等来衡量个体的求职行为(Dyer,1973、Bluedorn,1982)。后来一些研究者开始采用多维的测量方法对大学生的求职行为进行测量(Soelberg,1976、Blau,1994)。综合其研究模型大致包括三类:一般决策过程模型、职业搜寻与选择模型、双维求职行为模型(刘泽文,2006)。

对个体求职行为进行测量是研究个体求职行为的一个关键问题,Blau(1994)认为,对求职行为的测量必须强调是对那些能够反映求职者花费时间和努力的活动进行测量,因此他通过要素分析确定了测量个体求职行为的两个维度即准备求职(preparatory job cearch)和实际求职(active job search),并指出准备求职行为和实际求职行为是相互联系的。

三、求职行为的影响研究

国外,关于求职行为的前因变量的研究有很多。有学者将影响求职行为的因素概括为6大类(Kanfer,2001):个性特征、自尊、求职期待、动机、人口学变量和社会支持。在人口学变量中,个体的年龄、工作年限与求职行为都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而教育水平也与求职行为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国内关于求职行为的影响研究的文章比较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作者发现国内学者大多是两个方面个体因素、情境因素进行研究的,而对于心里变量对个体求职行为影响的研究比较少。下表总结近些年国内学者对个体求职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表2 国内关于求职行为影响研究综述

关于以求职行为作前因变量的论文研究比较少,学者们的研究主题也比较集中,大多是关于求职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对求职结果、就业结果、求职满意度等的影响研究。比如:李军凯(2013)探讨了求职行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求职结果之间的中介关系;谢义忠等(2016)在就业能力、求职行为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结果影响的追踪研究中,也证明了求职行为部分中介于就业能力与求职结果的关系。

猜你喜欢
综述学者个体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机器学习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学者介绍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