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圈周边传播应处理好三组关系

2018-01-24 20:24:31党李丹
文化与传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圈东亚核心

党李丹

十九大再一次声明要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型国际关系建构,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但当下随着中国实力与影响力的增强,“中国威胁论”等负面因素浮现,中国国际话语权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在东亚共同体的国际关系建设中,这一局面亟需重视。东亚秩序目前虽整体趋势呈稳定状态,但随着钓鱼岛、南海、朝鲜核试验等热点话题的不断变化,碰撞和力量博弈也不断显现。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不得不认真思考东亚命运共同体推动的新方式。在历史上,东亚地区就汲取着共同的文化养分,有着较强的集体认同和人缘相亲,形成了以汉字信息为载体的“汉字文化”[1],我们称之为“东亚文化圈”或“筷子文化圈”。就地理属性而言,东亚文化圈广义上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狭义上主要指东北亚地区,本文采用其狭义概念。就其狭义概念来看,目前中国与东亚文化圈受容国家的关系面临着重要转型。如何

通过东亚文化圈这一共同文化养分,建立良好的周边传播,以推动合作共赢的东亚国际关系是本文以期解决的问题。周边传播是指信息、物品或人本身由发生点向周边的各个方向、由近及远不断扩散的过程,是两个或多个相邻或相近的主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2]本文立足于这一视野对中国东亚文化圈的传播动力、路径优化和传播效果进行探讨并提供策略,以供借鉴。

一、处理好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提升文化圈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化圈理论由德国的文化传播学者格雷布内尔和奥地利学者施密特创立,该理论认为世界上存在由不同文化因素构成的若干文化圈,这些文化圈包括其特有的文化丛组合以及不同历史时代分布下的文化层。探究东亚文化圈的周边传播,就要深刻了解该文化圈的重要文化因素,要发挥中心文化丛里文化符号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注重不同时代下文化层概念的衔接与变化,只有做好东亚文化圈空间和时间上的融合,才能保障好周边文化传播的动力源泉。

(一)再发掘东亚文化圈的内涵

文化圈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受地理环境影响,聚集了众多具有相似文化因素的民族,又以核心纽带和价值观将这些民族凝聚,在历史积淀中,表现出一定的圈层性、趋同性、互动性和时代性。从文化人类学来看,东亚文化圈所表现出的文化因素包括: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及生活习俗[3],如农耕、筷子文化等,然而这并不是东亚文化圈的全部内涵,对其内涵的挖掘应从历史、社会、经验等更多层、更深层的角度考虑,从一定程度来说,对东亚文化圈内涵再发掘,就是对形成这一文化圈文化因素的再研究和对文化周边传播动力的再探索。著名的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曾经说过:“文化是一种体验和处理社会生活的方式,是指导人们行为意义和价值观,它体现在社会关系、政治生活等方面,并调节社会关系和政治生活。”[4]因此对东亚文化圈文化因素的再挖掘,就能够重新认识东北亚地区的社会关系与政治生活,能有助于探索新型国际关系的策略和法则。

(二)再发挥中心文化丛的作用

在文化圈中,那些在功能上相互联系、多与人的特定活动相关,且具有一定聚合方式的文化组合,被称为文化丛,而在文化丛中“中心文化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发源于文化中心,并以其首创性影响着周边地区。在东亚文化圈中,“汉字”这一中心文化在历史上或者说在今天仍然影响着周边国家,无论是从书写、语音语素、表达上,都深刻地体现着。目前,在日本、韩国这些国家所崇尚的“礼”文化也演化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对中国“礼”文化的自我发展和改良中,他们关于礼制的程序甚至更为复杂。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文化丛具有足够强的经验性,这种独特经验是难以取代的,是所属该文化圈内居民的特有“感觉结构”,体现着其“个性的色彩”,因此发挥中心文化丛的作用,可以紧密地凝聚这种体验感和身份认同,也可以使东亚文化圈各民族和国家拥有并体验这种凝聚性,这对新型关系的建构无疑是独特而有利的,它可以使东亚各国和民众在心灵空间上走的更近。

(三)更注重文化层的时空延续

格雷布内尔在文化发展的时间序列中提出了文化层这一概念,在时间顺序上文化体现着不同层次的分布,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文化圈本身的发展就有一定的阶段性。东亚文化圈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层,在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期,以中国及中国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辐射范围体现得更大,具体表现为如日本、朝鲜等对中国文字的沿用,结束了其没有文字的历史,同时这些国家纷纷派留学僧来中国学习,在这种深刻交流互动中儒学文化也走向更广更大。随着历史关系的变化,东亚文化圈也出现过衰退,其他国家对文化因素的改造、弃用、限用、否认等也都存在,如日本的“废汉字论”以及二战后韩国发起的“去汉字化”等。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汉字和汉文化在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地位也有所回升,而新时代下的文化层也需要重新界定。这需要我们注重文化层的时空延续,既不能采取文化过于兴盛期的目空一切态度,也不能采取冷化隔绝的处理方式。它应符合国际趋势的要求,并体现出极强的时代性特征,能够在变化和发展中不断发展自身。比如近两年兴起的一系列大型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永流传》《朗读者》等,传统文化的经典配上现代媒介的魔力吸引了一大批文化爱好者。《国家宝藏》通过情景剧将中国文化的前世今生未来进行解读科普,也吸收了不少受众,更有人说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公共教育。这种具有时代延续性的文化产品将会唤起人们内心中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才具备更强的活力,更符合大众的期待。

二、处理核心与边缘的关系,提高文化圈的辐射效应

格雷布内尔认为:“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受容区)组成,核心影响并制约边缘,边缘则反作用于核心,随着历史条件变换化,核心与边缘可能置换。”[5]东亚文化圈,其核心是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而中国又是这一文化的发源地,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更像是东亚文化的核心区,因此如何在和平崛起中承接好核心这一责任,同时处理好和边缘的关系,是中国在东亚文化圈文化传播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处理好核心与边缘间的微妙关系,还需要依靠边境少数民族城市的带动和过渡,将东亚文化圈辐射更远,构建亚洲中心话语权,从而提升国际话语权。

(一)核心与边缘的优化处理

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圈的文化源地,承担着核心的责任,在处理核心与边缘关系时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肩负核心责任的中国,在文化源头上首先自己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赋予其时代意义,只有自身吸收好了,继承好了,东亚文化圈的根才能扎得更深,这个核心也会更牢固。二是要想清楚当前的中国价值能够对东亚、亚洲贡献什么。有学者指出:“中国只有输出具有感召力的价值观以及令周边国家敬仰的精神、价值、思想,才能重建亚洲中心地位。”[6]也就是说中国要承担核心责任,必须要明白文化作为一种经验,有着极强的影响力,而中国通过什么样的文化去感染人影响人就很重要。三是要处理好同文化受容区周边国家的关系,共同致力于东亚文化圈的发展。在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发挥核心文化对边缘的辐射作用,要有恰当地讲述方式和边缘文化区形成积极对话,优化周边传播的路径。就拿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来说,两国虽对于端午节有不同的概念,但韩国通过注入现代元素对传统文化实现转型和保护的方式,依然值得我们在维护核心文化时借鉴与学习。

(二)边境城市的文化过渡

东亚文化圈较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它既是国内传播的延伸,也具有周边传播的属性。尤其在周边传播的效果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从空间上来讲,传播距离短往往具有直接可见性和立竿见影效果等,这一点在主权管辖区边界地区,尤其是那些边境城市更具有说服力。比如中国的丹东市和朝鲜的新义州市,在连接两市的鸭绿江大桥两岸呈现的是不同的文化,这是不需要借助任何大众媒介进行的周边传播,仅仅是望上一眼已知其传播效果。这些边境城市带来的传播效果和文化过渡是直接的、直观的。[7]此外两国间边境城市的互相认同感也是较强的,比如隔着图们江就能看到朝鲜的延吉市,在生活习俗上和朝鲜及韩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就国内传播而言,这些边境城市又属于国内文化的边缘地区,因此在这一点上,边境文化承担着双向过渡的责任,一是对国内文化的吸收,一是将国内文化转为一种特殊魅力输送出去。因此,边境城市不仅要传承好中华文化,更要塑造好自我城市形象,以便于更好的传播文化。对于边境城市的文化建设,需关注好东港市、丹东市、集安市、白山市、临江市、和龙市、龙井市、延吉市、图们市以及珲春市等这几个重要东北边境城市。

(三)东亚文化圈的辐射效应

目前,东亚局势虽整体稳定,但热点导致的碰撞也频现,加上在中国实力增强的同时“中国威胁论”的兴起和国际形势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路上依然面临种种尴尬境地。如何赢得国际舆论的转向,构建和平和有力的话语权,东亚文化圈的辐射效应有着较大的助推作用。在以美国文化为核心的雅尔塔体系影响下,东亚形式虽整体稳定但依然呈现多种特殊关系的变化,而中国的崛起势必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因此东亚文化圈不仅要巩固好维护好东亚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一方面良好的文化圈,可以促进社会关系和政治生活,一个和谐有力的东亚文化圈,也将会带动东亚关系的良性发展。在东亚关系稳定的基础上,中国还需做到与世界文化的协同发展,而借助东亚文化圈各国的力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确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因素。在打造东亚文化命运共同体、亚洲共同体的话语体系中,中国将渐渐赢得有力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东亚经济的助推器以及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在文化上却存在较大的逆差,而东亚文化圈的建设和辐射效应,将会给打破这种文化逆差提供新的契机,这必将会使中华文化更加充满活力。通过这两方面的共同推进,势必会营造一个更加有魅力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也必然会创造出更有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从而赢得话语权。

三、处理好圈内与圈外的关系,优化文化圈传播的效果

文化圈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变化过程,它有自己的发展模型和机制,受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会经历雏形期、融合期、发展期和成熟期[8]这几个阶段,无论是文化圈内的碰撞还是文化圈外的挤压,我们都统称其为“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文化圈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还会增强包容性,东亚文化圈比较特殊的一点就是它具有周边传播的属性,它既可以通过政府对话,也可以通过民间互动。但文化的传播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圈内交流,还应和其他文化圈进行接触和碰撞,这样才会使文化圈在获得国际身份的同时经久不衰。无论是圈内文化发展还是圈外文化竞争,都需要做到交流融合之时也要尊重差异,这样在良性的互动中才会获得形式上和内涵上、圈内和圈外文化传播的双重效果。

(一)政治对话和民间互动的同步

周边传播不同于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主体,其主体更加丰富多彩。大众传播媒体、国家、军队、地方政府、企业、商人、游客和百姓都可以成为周边传播的主体。[9]作为地缘相邻、文化相近、习俗相通的东亚文化圈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东亚文化圈的互动主体也是具有多样性的。在政治上,东亚文化圈各国既存在对话也有着摩擦,无论是任何一种方式,都在扩充着这个文化圈的内涵,但整体上我们依然要追求多对话,多交流、多消弭隔阂的互动方式,只有这样东亚文化圈才能在保持向心力的同时向更和谐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地的汉学热及中国政府的推动,孔子学院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各国落地生根,其中韩国和日本两国的孔子学院就约占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32%(韩国:23,日本14,亚洲:115)[10],就韩国来说,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孔子课堂的数量都居于亚洲第一位。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以及东亚各国交流的增多,大众传媒及大众间的互动也开始变得频繁,比如在韩国或者日本商场会有很多中文导购,这不仅反映的是经济上的交流,更是文化上直接的对话,因此这也就要求我们除了重视政府对话外,还需注重大众本身作为一种媒介的传播功能,尤其是大众传播的直接性和内容不可控性。从大众媒介的交流而言,东亚文化圈各国整体上互动良好,表现为各种媒介文本及产品的频繁交流上,但主流文化的不容侵犯性和边缘文化、非主流文化的充分沟通上仍然需引起圈内各民族各国家的注意。

(二)东亚文化圈和其他文化碰撞的火花

文化圈虽表现为一定的区域性,但并不意味着与其他文化圈的彻底隔绝,相反恰恰是因为和其他文化圈的相互接触、碰撞、渗透、交叉甚至挤压[11],才形成一个有力的完整的文化圈。文化圈之间的互动,可以使其保持较强的包容性、竞争力和活力。尤其是在当下国际化、多元化的环境中,作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源——中国,必然要了解其他的文化圈所囊括的文化因素,以便于和其他文化圈保持良好交流和互动,这样也有利于丰富东亚文化圈的内涵,提升其影响力和张力,保持其国际化、时代性、先进性的特征。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以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除了其自身充满魅力之外,还在于汲取众长,愿意向其他优秀的文化学习,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因此表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和竞争力,对于东亚文化圈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

(三)差异化发展中的新平衡点

一个文化圈内的文化有一定的趋同性,但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同质化,如若所有的文化因素都一样,那么该文化圈必将是一潭死水,缺少文化发展的动力。对于东亚文化圈也是如此,文化圈内各民族各国家得益于共同的“文化遗传基因”,但却根据本民族和各国家地理、历史、社会等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在东亚文化圈内互动中,我们必须以尊重差异为前提,尊重这种由历史、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必然差异性。文化圈的发展演化在本质上就是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过程[12],因此时代和环境的变化都在提醒我们必须要寻找这个新的平衡点,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一致化,这样只会使“中国威胁论”在国际舆论环境中发酵,引起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不满。但尊重差异化并不意味着东亚文化圈核心的瓦解,尽管内部挤压会存在,但在文化圈发展的规律上,圈内文化的多元性必将会朝着中心的价值取向靠近,而圈内居民很大程度上依然持有文化归属感和对同伴依附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文化圈才能接收、改造、吸纳更多的文化,以此来增强自身的优越性。

一个文化圈的成熟意味着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张力,主流文化得以凸显和稳定,多元文化能够纷彩呈现,各文化因素既积极互动相互影响又相互碰撞出火花,而这些必然会推动区域内的和谐。东亚文化圈在周边传播上恰恰是期待做到这一点的,无论是在时空融合的文化传播动力挖掘上,还是在核心与边缘优化处理的传播路径建设上,都期望能够获得文化圈形式与内涵、圈内与圈外的双重传播效果。只有这样东亚文化圈内各民族各国家才能充分达到文化上的理解,才能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而作为文化核心源的中国,必然也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但同时也会收获更强的文化魅力、更佳的文化形象、更有力的文化话语权。

猜你喜欢
文化圈东亚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东疆学刊(2021年4期)2021-02-12 01:50:18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圈里事儿
文苑·感悟(2018年6期)2018-06-06 07:14:16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教学与研究(2016年1期)2016-02-28 01:59:27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秦皇岛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圈”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