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一场梦:对电影《芳华》影评的精神分析

2018-07-20 06:04:00刘沫潇
文化与传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刘峰芳华案例

刘沫潇

一、研究缘起

电影《芳华》由冯小刚执导,2017年12月1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军队文工团里一群正值“芳华”的文艺兵的故事。影片上映后引发热烈讨论,截止2018年1月12日,共有273330人在豆瓣上参与对该电影的评分,影片以7.8分的评分在豆瓣“2017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中位列第五。已有研究多采用精神分析法分析电影和角色本身,却很少将此方法应用于对影评的分析,而影评恰恰是评估电影传播效果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影评的精神分析可以探索观影者如何感知电影的角色和情节,如何通过对电影主题的阐释来连接电影和自身生活的现实世界。

二、抽样方法

截止北京时间2018年1月10日14点50分,豆瓣电影官网上有关《芳华》的影评共9405条,分为从低到高的一至五星级,其中五星级影评共3466条。研究以拥有较高质量的五星级影评为抽样框,在筛选条件中勾选五星级评论,共显示174页评论,其中167-174页无影评,显示内容为“有一些影评被折叠了”。根据豆瓣电影官网,影评显示在“折叠”区为发布该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除第166页为两篇影评外,1-165页中每页均包含20条影评。

为使抽样标准保持一致,抽样框变更为第1-165页的所有评论,共3300条评论。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30个案例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具体操作方式为:建立Excel文档A,运用Excel随机函数抽取1-165中的任意一个数字;建立Excel文档B,运用Excel随机函数抽取1-20中的任意一个数字,数字随机赋值后采用升序排列,排位第一的数字为抽取的数字。每次抽取分两步,第一步用Excel文档A抽取页码,第二步用Excel文档B抽取评论数,重复30次后得到样本的具体案例分布情况如下:

表1 样本案例分布

三、研究结论

1.《芳华》影评的关键词

运用NVivo11对30篇文本进行词频分析(显示字词数为“100”,具有最小长度为“2”,分组条件为中等模糊程度“同义词”,并将无实际意义的词添加到停用词列表),得到如下矩形式树状结构图,呈现样本影评的关键词分布:

表2 《芳华》影评关键词矩形式树状结构图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作者”、“时代”、“文工团”、“青春”、“雷锋”、“战争”、“自我”、“善良”等是影评者评价《芳华》的关键词。尚宏(2013)从对《艺妓回忆录》的影评分析中总结出了影评涉及的八个要素,分别为“剧本剧情”、“演员演技”、“导演制作”、“视觉舞美”、“台词语言”、“情绪氛围”、“历史文化解读”与“民族感情”。样本案例除第八个“民族感情”外,覆盖了如上所述的其他七个要素。

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影评者与电影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如:

《芳华》是最近几年来我看过的最打动我的电影之一。当片尾曲《绒花》响起的时候,我还沉浸在情绪里,不愿起身。(案例3)

影片结束后我却还沉浸在那个世界……(案例5)

产生共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影评者的潜意识:他们不由自主地探寻影片传达的“现实意义”,将影片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作对照,并认同角色所面临的困境正是他们自身曾面临过的或正在面临的困境。影评者的评论呈现的是喜爱电影的显性原因,但影片之所以能够震撼他们并获得喜爱,则是因为其部分回应或满足了深藏在影评者心底的潜意识需求。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观众对具有典型性、象征性电影角色的评价,二是观众对电影主题采取的阐释框架。

2.对典型性、象征性电影角色的评价

阿瑟·伯格(2005/2011:69)指出象征可分为“传统的”、“偶然的”和“全球性的”。“传统的”象征通过学习获得,“全球性”的象征来源于“全人类的经验”,而“偶然的”象征则与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关。《芳华》中角色的象征主要为“传统的”和“偶然的”象征,即影评者对影片角色的评价既基于对影片所反映时代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又根源于个人化的经历和体验。如:

《芳华》是冯小刚、严歌苓们的芳华,虽然不是我的芳华,但我在里面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回想起部队大礼堂里的歌声嘹亮,想起了像何小萍一样从文艺兵转为医务兵的刘阿姨,想起了放电影的王叔叔……(案例12)

从大概是那句“何小萍以为离开了曾经的地方,她就会开始新的生活,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她错了”开始,我突然就开始认真审视这部电影了,因为何小萍的那个想法也是我曾经的想法,或者是一直存在于我的意识中,不愿意舍弃的想法,是我无数次绝望时候的一根救命稻草……(案例18)

甚至有些影评者认为观影行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

看看人家做的事,过的日子,再看看自己总觉得去很漂亮的地方照很漂亮的照片人生就好像很灿烂了,真的是……以后回首我的人生,真的也可以嗅出一片芬芳的年华吗?(案例6)

我想在你看完这部电影以后也会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是不是好人都没有好下场?2.是不是出身不好就没有机会?3.我是否还要继续坚持善良? (案例7)

运用弗洛伊德的结构性假设来分析,影评者对主角刘峰人生历程的评价体现了他们对“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状态截然不同的态度。“本我”(id)是“一切强烈欲望的源泉,但(如果)缺乏与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其不受限制的冲动便无法表达”,而“超我”(superego)是“传统价值观的内化代表,并可被概念化为人格的道德臂膀(moral arm)”,“自我”(ego)引导“本我的欲望能量”与“超我的道德要求”(Kassarjian,1971)。“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调解二者的矛盾冲突。

影片最初男主角刘峰的“活雷锋”形象对应了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这一阶段的刘峰被周围人神化为一个没有“感情和欲望” 的人,一个没有“七情六欲”的人。影片中段刘峰大胆对林丁丁表白心迹则是其“本我”的体现,是一种在邓丽君歌曲刺激下的“荷尔蒙的冲动”。而当刘峰被告发为“耍流氓”后直至影片结束,他艰辛、困窘的人生状态则更趋向于一种“自我”的回归。样本案例对这三种状态持不同态度。

针对“活雷锋”形象的“超我”,大多数影评者持批判的不赞同态度,认为这是角色采取了“压抑”的防御机制,如:

……我更愿意相信他(男主角刘峰)那“好人形象”是他的“人格面具”,在面具之下,他将自我深深压抑着。(案例3)

“压抑”的原因更多的被归结为“时代”因素。影评者还发现,文工团中大部分人对男主角刘峰“雷锋式”的无私奉献“习以为常”,甚至认为他这样做是“理所应当”和“天经地义”。其“超我”形象被影评者视作了一种人格的自我异化。而与此同时,男主角善意与道德的“被忽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部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主角自身的矛盾以及主角与周围人的矛盾为其从“超我”转向“本我”埋下了伏笔。

针对角色冲动、本能的“本我”爆发,许多影评者采取了包容和理解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无人幸免”的“必然”,并将其视作一种对人最初本性的复归:

青春是人生中不可否定和矮化的神圣时段,是从心理到生理的天然“渊薮”所在,它默默地,倔强的暗示着每一个生命奔向本能的自我,无人幸免于这必然。(案例15)

面对角色最后“放逐”式“自我”的出现,许多影评者表达了“揪心”、“悲凉”和“落寞”的无奈感。处于“超我”与“本我”两者中间位置的“自我”更加贴近大多数观影者的现实生活,而影评者对角色结局的悲观性感慨很大程度上正是根源于潜意识中对自身生活的体悟:

更令人揪心的是,退伍后,作为曾经的战斗英雄、模范标兵,最终竟如此的落魄,穷困潦倒。为了国家出生入死,流血牺牲的他们,无论是生是死,都仿佛被人们遗忘忽视了一般,因为大家都在忙着向钱看,哪有闲工夫管这些事呢?这是何等的讽刺和悲凉呢?(案例14)

3.对电影主题的多元阐释

视觉化的电影艺术与梦境具有相似的特征,观影就如同欣赏一场梦境。比如案例22的影评题目就为“早知道是这样,像梦一场”。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以神话人物来命名精神分析术语,而电影同样像一部神话,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凝练与升华,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观众通过观影进行认知学习和心里调整。弗罗姆(1951/2001:48-49)指出“真正的梦”是人们“潜藏欲望的体现”,弗洛伊德称这种梦为“隐梦”。而人们所记得的梦为“显梦”,由“隐梦”变为“显梦”的“机能作用”包括“凝缩作用”、“移植作用”和“续发渲染作用”。将以上概念运用于对影评的分析中发现:影评者在评论中所回忆的诸多电影细节和片段其实是“凝缩”了的“显梦”。影评者通过对电影中一些符号元素转喻式的“移植”和阐发,部分回应了深藏在脑海中的潜意识,即影评者通过评论“想起”了自己的“隐梦”。在对电影进行评论时,影评者还会运用自身独有的思维逻辑对记忆中的“显梦”(电影)进行“续发渲染”,即将电影里的许多片段“修正”和连接,从而呈现一种“合乎逻辑的连贯的故事形式”。

以上“凝缩”、“移植”和“续发渲染”主要表现为不同影评者对影片采取了不同的阐释框架。对电影《芳华》主题的阐释基于影评者长期以来对社会和人性形成的认知,并以“显梦”(电影)的部分情节为触发点,发散式的探讨了内涵丰富的主题,包括“人性”、“青春”和“时代”等。样本案例对电影的阐释框架多元,包括:追求认可与不被认可、渴望接纳而不被接纳的矛盾框架(案例3);“阳光”与“黑暗”,出身好与出身差,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二元对比框架(案例9,案例20);“好人似乎并没有得到好报”的悲观慨叹框架(案例5);对影片中所反映的一系列“理所应当”的批判框架(案例4);“小人物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力”的反思框架等(案例8,案例23)。

综上,观影如同“做梦”,影评如同“忆梦”,重重梦境之间,电影文本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猜你喜欢
刘峰芳华案例
绝代芳华
读者欣赏(2022年6期)2022-07-11 07:14:40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百年芳华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0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History of World Smile Day
陌上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马伊琍的芳华
电影(2018年9期)2018-10-10 07:18:20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刘峰:从“发明狂人”到“创业达人”
金色年华(2016年14期)2016-02-28 01: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