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伟
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
西泠印社作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文人艺术社团,其书画作品收藏始于20世纪初期,来源基本涉及3个渠道:一是接受捐赠;二是面向社会收购;三是社员创作。近年来,西泠印社收藏社会各界和社员及社员家属捐赠的书画数量占比较高,但同时发现,所捐赠的书画作品存在破损、霉变、污渍、虫蛀等问题也相对较多。因此,亟待通过科学、规范、有效的修复保护手段,最大可能地实现书画作为实物档案的应有价值。
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材料价值。因此,一定时期的书画作品便作为实物档案被留存下来。为了能持久地发挥书画档案的研究作用和艺术价值,就需要对出现问题的书画档案在尽可能保留原书画作品特点的基础上,以“整旧如旧”的手段进行修复。
书画档案的整修,以减少干预、缓解病害、延长保存寿命为主要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将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在最小限度,不过度修复。在干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书画本体的干预,附加手段只用于最必要的部分,避免过度干预改变书画的价值和信息。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保留原裱”“还旧装裱”“重新装裱”的可行性。
在修复过程中尽可能保存书画本体,作者与非作者的题跋、钤印等,有价值的装裱部件及装具,有特殊价值的痕迹留存或附着物都应尽可能地保留。在修复过程中,尽可能不改变书画画芯的尺寸,尊重有价值的原有装裱和前人修复。其中有重要价值但是无法在原位保存的信息部分,应做好文字记录和图像采集,并在修复结束后作为档案资料保存。
任何修复行为都应为以后的整修、保养留有余地,并可根据需要尽可能恢复到修复前的状态,不影响今后使用更适宜的技术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进行弥补和改善。从研究的角度而言,“可再处理”的意义在于保证研究的原真性。当后人需要对书画作品进行研究时,应保证后人得到的信息是书画最原始的信息。
修复前的调查工作即书画档案整体的价值评估、基本信息调查、原裱信息调查和病害调查。基本信息调查主要为名称、年代、类别、尺寸、质地、来源等的调查,以及保存现状、保护整修历史资料调查等,同时按要求做好影像资料的采集和记录工作;原裱信息调查主要指原裱所用材料信息和相关的分析检测,装帧形制需从装帧年代、形式、特点等方面予以说明,如有特殊之处和有价值之处,需着重指出;病害调查则应有原保存环境的记录,常见病害如酸化、水渍、折痕、断裂、残缺、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等的规范化影像记录,以及病害图的绘制,还应包括与本体、病害对应的分析检测和情况说明。
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依据对书画保存现状的调查和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明确“保留原裱”“还旧装裱”“重新装裱”3种修复技术路线。对于原装裱材料和画芯保存较好、现有病害基本稳定或在可消除和可控制范围内的书画,可以保留其原裱形制,暂不需要做揭裱等处理,以保留其整体最大价值;画芯和原装裱材料保存状况一般,存在的病害多为活动病害和可诱发病害,但原镶料基本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工艺价值的书画,可采用传统整修装裱中的“还旧”方式处理,即不揭取画芯的托纸,只揭换覆褙;如果原镶料、覆褙和命纸等用料不当、破损严重、价值较低、无法再次利用,或经过技术处理也不能对画芯起到良好的保护支撑作用,并会导致活动病害和可诱发病害,同时画芯有不同程度的活动病害,与原镶料和覆褙等分离严重的,可进行重新装裱。对于拆解后无法再利用的原有材料,需建档保存。
修复结束后进行项目评估,主要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的角度出发,体现书画内在的文化属性、特点与内涵。评估的要求须符合“细”“净”“软”“平”“美”“雅”的标准,即:工艺精细严格,所用材料优良;画面整体洁净,体现最佳效果;厚薄柔软适度,易于存放收卷;展挂平整如初,装配整齐规范;色彩搭配协调,镶料比例合理;符合观赏习惯,适合陈列收藏。
书画主要由纸张和绢、绫、锦等织物构成,一般存于室温为14—24℃、相对湿度为45%—60%的专用档案室为宜。同时,要减少光源中的紫外线对书画档案的影响,就必须选用合适的照明光源,白炽灯紫外线含量较低,对书画档案的危害程度相对较轻,因此,宜使用白炽灯作为专用档案室的照明光源。
书画应尽可能以长筒形专用布袋收藏,腾空悬挂,既防鼠咬,又防潮湿,如收藏于书画箱内,箱子应放置于干燥处,每年定期检查;应选择晴朗干燥天气,定期将书画档案放置于阴凉处进行通风晾晒,待潮气散失后尽快收起,切忌放置于阳光下曝晒,易造成纸张翘起,画面颜色变淡失神。
将书画作品平铺于桌上,使用专用掸帚轻轻掸拂书画表面,下垂轴上的尘垢如难拂尽,则可用长软毛刷轻刷,确保书画档案的清洁。
规范合理的修复是拯救书画档案生命的重要措施,但必须懂得,拥有良好的保存环境与科学的保护手段,是延续书画档案艺术与史料生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科学修复和保护书画档案的研究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