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老漂族”社区融入问题研究

2018-01-24 17:33
山西青年 2018年15期
关键词:老漂族漂族同辈

王 尧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一、问题的提出:“老漂族”及社区融入问题

(一)“老漂族”的社区融入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中去生活与发展,部分老人为了帮衬子女解决后顾之忧也随迁到了城市社区。随着而来的是城市与农村的结构是迥然不同,农村是以村落为主,宏观上虽然有社区的概念,实则以村、大队划分的较多,形成一定的熟人村落文化。城市则不同,基本单位以现代社区为主且都是商品房,居民可能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文化,居民的交互空间和行动空间受限,所以进入城市老漂族最先面临的就是社区融入问题。

(二)“老漂族”及相关研究

关于老漂族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说法,大众媒体上认为老漂族是为照顾第三代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父母。①不同的学者根据侧重点不同定义也不同,宏观上看刘庆认为“老漂族”,也叫“漂族老人”,特指人到老年还要离开故土家园到子女所在陌生城市生活的那些老人。②目的层面,刘晓雪认为老漂群体是为了专门照顾孙辈而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生活且流动的老龄群体。③学者郭南南也认为,“漂”是一种被动其有目的漂,即帮衬智子女。聚焦到漂族群体来说,谭皓、田琳璐认为老漂主要群体是农村老人,这样的纵向流动是时代的产物。④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本文将这个群体定义成,为了帮衬自己子女,长时间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城市,在城市社区生活,来自农村的老人群体。更多的侧重点是城市—农村二元流动以及城市社区生活,异地谋生发展。

国内关于“老漂族”的研究较多,不同视角不同专业,但基本集中于心理生理、经济和环境领域。心理生理方面研究,主要涉及支持网络的改变,表现为从原来的农村社区来到了陌生的城市社区环境,陌生环境下政府、社会支持减少,该群体心理生理问题日益显著。经济方面研究,更偏向于角色转换研究,从原本的“社会劳动者”转变成“家庭照顾者”,使该部分人群无力感与日俱增。环境方面研究,主要涉及文化适应,城市注重实用和效率,快节奏生活需要“老漂族”去适应。

二、理论支持与分析

(一)生态系统理论

早期的系统论是由贝塔朗菲提出的,该理论将所研究的对象看成由子系统组成的主体,并依附于主体。系统的视角为社工展开问题分析以及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系统论的重点是系统,忽略了系统所在的生态环境,于是乎在改良的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在《人类行为生态学》一书中正式提出生态系统论,将研究对象所处的生态环境纳入研究分析的范围,该理论聚焦的是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互动的相关性,将生态系统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以及宏观系统进行分析。

(二)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老漂族”社区融入问题分析

老漂族作为一个刚进入陌生环境的群体是有相对阻力的,显而易见如果将老漂族看做生态理论中的个体,那么这个群体所遇到的社区融入问题是多方面的。

第一环境层次:微系统。与新环境建立联系,就需要一个媒介——微系统。家庭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作为纽带家庭将老漂族从旧环境带出放置于新环境,但是纽带的作用不仅仅是带入,还得帮助其融入社区环境。其次是同辈群体,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同辈网络几乎解构,无法通过这个平台同社区环境交流成为了“老漂族”社区融入问题的阻碍因素之一。最后是活动环境,活动环境可以是个体某段时间的主要活动场所,这里就是指社区活动环境,环境与个体的互动无疑是双向的,但是由于文化价值不同等各种原因,阻碍互动过程,其功能也就无法正常发挥。

第二环境层次:中间系统。作为微系统的结合体,家庭、同辈群体以及活动环境,这些看似独立的因素实则相互影响层层递进。从家庭与环境的互动来看,家庭作为大环境文化价值观的折射镜,有利的“再社会化”能够帮助老漂族更好的融入新的活动环境。其次是同辈群体与环境的互动,同辈群体是环境中最容易接触且沟通的单位,寻找同辈群体的支持能够事半功倍。总体而言微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在影响老漂族社区融入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要让这些要素发生积极的反应,避免消极的反应。

第三环境层次:外层次系统。外层系统对于老漂族有着间接的影响,微系统和中间系统更多的是机械性讨论社区环境因素与老漂族的关系,但实则作为接收点,社区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如社区对老漂族的看法,社区是否积极的接纳该部分群体,这会影响到整个社区环境对老漂族的态度。积极的社区环境会帮助老漂族更好更快地建立起新的支持网络,相反消极的社区态度对老漂族融入不会有一丝帮助,甚至还会出现排斥反应。

第四环境层次:宏观系统。宏观系统对于老漂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社会舆论等方面,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用进废退原则主导了价值走向,在“老了就没用”等价值观的引导下,不免对进入城市的老漂族存有歧视的倾向,不包容不接纳的表现,从而使本就存有社区融入问题的老漂族群体举步维艰。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发展格局就是城乡二元,政策文化大背景大有不用,人员流动带来的文化冲击也深刻影响着老漂族的融入。

通过生态系统论,可以很清晰地将问题剖析成不同的层面,找到相应的影响因素,结合相关影响因素可以给问题的解决提供多视角的对策及方法。

三、“老漂族”社区融入问题社工对策

(一)老漂族自身

由于其生理特征以及文化地域特征,该群体确实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弱势毕竟只是一种状态,而状态是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改变。通过对老漂族群体的需求评估,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及进行评估,制订适合的服务计划。同时对于不同情况的老漂族,介入不同的方法,如个性问题辅以个案方法,共性问题小组社区方法解决。服务开展时,将老漂族遇到的需求按照轻重缓急排序,筛选解决首要问题。

(二)家庭

家庭是最直接的微系统,需要给予这部分群体足够的支持,任何方式或者方法都不能取代家庭对于老漂族的功能。家人应当足够尊重关心老人,关注他们的健康给予足够的陪伴,让他们在这个陌生的环境寻得归属感。同时,社工根据特定需求链接资源,多方面多渠道帮助各家庭在满足老漂族需求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寻找新环境归属感。

(三)同辈群体

城市的基本单位就是社区,作为城市的缩影里面有着各年龄段的居民和各种资源。根本已有的评估,社工可以帮助老漂族构建社区同辈群体支持网络。兴趣小组是最好的切入点,可以挖掘老漂族的兴趣点,组建不同的兴趣小组,充实老漂族生活的同时帮助建构同辈群体支持网络,消除其环境陌生感。

(四)社区

社区虽然作为外系统,不会直接参与到老漂族融入的工作,但是社区在宏观环境的塑造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社工可以运用社区工作帮助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当然社区支持网络分为多种,除了上述的同辈支持,还有邻里支持、健康支持等,这些支持网络的构建,无疑增加了老漂族在陌生环境的权能,使其在陌生的环境不再是被动的个体或者群体。

(五)政府

从宏观角度来说,老漂族群体是时代的产物相关政策还是不完善。老漂族仍然生活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之外,政府应当完善异地社保制度,保障其在异地的权能,提升环境认同感。从微观角度来说应当落到实处,对于有能力老漂族的帮助不能只是授之以渔,可以提供就业机会让其发挥余热,使其精神上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

注 释:

①刘亚娜.社区视角下“老漂族”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基于北京社区“北漂老人”的质性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16(09).

②刘庆.“老漂族”的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J].西北人口,2012(3).

③刘晓雪.“老漂族”的养老问题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2.13.

④朱力.从人口流动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城市适应[J].2005.

猜你喜欢
老漂族漂族同辈
消失吧!同辈
“老漂族”的类型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认知-行为”双维度框架
UNDER ONE ROOF
你们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能小声点吗?
同伴关系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老漂族”生活适应情况调查
再社会化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与个案工作介入
“老漂族”
唐朝的“京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