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生活适应情况调查

2017-09-08 06:00李婷刘海丽褚先芳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老漂族困境对策

李婷+刘海丽+褚先芳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年人的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涌进都市谋生,“漂族”老人群体也随之壮大。由于客观生活环境和自身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原因,“老漂族”面临诸多生活难题。发挥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的力量,实现政府精准服务,指导和帮助“老漂族”解决异乡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老漂族”;生活状态;困境;对策

“老漂族”是指为了支持子女的工作、照料儿女孙辈的生活起居,而选择离开故土跟随儿女来到大城市生活的老年人群。[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加重,“漂”族群体备受关注,特别是“老漂族”群体,更是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铜陵南村小区、肥西县旺郢家园,以及安庆市迎江区红旗小区、地质新村等多个社区的走访,笔者发现,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老漂族”数量越来越多。尽管“漂族”老人将料理子女与孙辈的日常生活当作一种天伦之乐,但子女对父母关爱的缺失,以及老人自身观念等原因,导致“漂族”老人生活单调,内心孤独。目前,“老漂族”群体的身心健康及生活保障问题急需解决,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发挥重要的统筹作用,同时也需要“老漂族”自身、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老漂族”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明显特征,大多数青年人在异地安家置业,致使年迈的父母跟随儿女背井离乡。“人际窄”、“住不惯”、“娱乐少”、“医不起”,成为“老漂族”面对的普遍难题。

(一)“老漂” 现象普遍,但缺乏关注

“漂族”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形成的特殊群体,而“漂族”老人的出现也较为普遍。关于“老漂族”这一概念早已出现于网络信息时代中,[2]想要了解它的概念并不难。但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实质上真正了解“漂族”老人的社会群体少之又少。在调查中了解到,听过并且很了解的人群仅占总数的4.72 %,而听过但不了解的占31.13 %,剩下64.15%的人群显然对“老漂族”这一概念是陌生的。由此可知,在我们身边存在着一群不受关注的“老漂”一族,他们缺乏社会的重视与关心。

(二)异乡生活孤独,内心情感缺失

长期处于异乡的“漂族”老人们,面临城乡差异、生活习惯和语言交流诸方面的不适应,容易产生孤独感;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对环境的不适应,常常会思念家乡好友;子女工作繁忙之外对父母身心健康的忽略,导致“老漂族”群体内心情感缺失,缺乏关爱;此外,政府、社区在“老漂族”日常生活娱乐方面服务不够严谨细致。整体而言,思乡情结的固态化、内心情绪的孤独化、生活方式的单调化,促使“老漂族”群体幸福指数低。

(三)福利政策未落实,医疗保障难完善

“看病难”是“老漂族”在异地面临的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这些“老漂族”在儿女居住的城市大都享受不到医疗保障,看病买药、检查身体都要自己掏钱。再加上老年人本身就比较节俭,舍不得花钱,他们就更怕生病、更怕住院。昂贵的药价和异地报销让“老漂族”伤透了脑筋。“有病可求”、“有药可医”、“有钱可报”成了他们的一个心愿。在他们内心深处,始终渴望政府能够伸出关爱之手,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老漂族”生活陷入困境的原因

“漂族”老人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在经济快速发展下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老漂族”的居住模式暗示着我国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情感之间的变化,他们对子孙后代的付出与投入也凸显出我国在家庭儿童福利政策上的缺失。

(一)“漂”的意愿被动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明显特征,大多数青年人在异地安家置业,他们为了追求老年人不同的是,“老漂族”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下产生的特殊群体。[3]他们是为了照顾子女孙辈而奔赴异地的老年人,渴望的不仅仅是子女孙辈的关心和关爱,更多的是家乡亲人的问候与邻里之间的往来。所以说,“漂泊”不是他们的本意,但又不得不漂泊。

(二)难以适应新环境

一般来说,年轻人活力四射、适应能力强,能够迅速地融入异乡生活。而老年人相比较而言,适应性要差很多,主要表现在生活习惯和言语交流两个方面。从生活习惯上来说,“老漂族”与子女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如若让老人改变习惯去建立新的习惯模式,无非是天方夜谭。同样,子女的价值观、生活观也很难跟随父辈。从言语交流上来说,方言确实要比普通话说得顺口。从小就开始说方言,一直生活在家乡的交际圈里,这些老人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这种规规矩矩的普通话显然有些困难,语言成了不可避免的障碍。

(三)生活朋友圈狭窄

城市生活的节奏方式是快速的,有规律的,但华丽的外衣下少了邻里相访的和谐以及串街走巷的热闹,对于“漂族”老人来说,感受更多的可能是速度和孤独。社区里也少有专门针对“老漂族”群体组织的生活娱乐活动,再加上家庭琐事繁多,致使“老漂族”除了狭隘的邻里交流,很难接触到其他生活交友圈。

(四)缺乏归属感

老漂族”群体的出现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家庭观念紧密相连,由此凸显出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父母往往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减轻子女的生活负担,帮助子女照看孙辈,享受天伦之乐。“老漂族”的归属感空缺在于他们既没有居住地的户籍,也没有工作职业,而很多地方都是根据当地的户籍制度来设定社保服务的,因此,“老漂族”在異地很难享受到与当地老人同样的社会保障。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从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老漂族”除了面临社会制度和政策不完善的难题,自身在心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老人在城市生活不免会产生寂寞、孤独、惆怅、无助的情绪,“老漂族”想要真正适应城市生活还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因此,改善“老漂”族现状,实现精准服务,要从“老漂族”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齐头并进。endprint

(一)“老漂族”自身的适应与调节

转变思想,重建角色认知。老年人一般很难接受新鲜事物,不喜欢作出改变,思想上较为顽固。因此“老漂族”要学会重新审视自己扮演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增强自我效能感。学会自我调节、重视社会交往、适应陌生环境、改善自身状态等可帮助“老漂族”消化内心的负面情绪。“老漂族”还可学会自己找乐子,主动融入周边环境,多与小区里的其他老人进行接触、交流思想,还可以参加其他的一些活动,或者是培养养花、钓鱼、旅游等爱好,排遣独孤情绪,陶冶性情,增添乐趣。

(二)家庭关系层面[4]

随着环境的迁移,许多老人的心理都变得很脆弱,因此子女应多与父母交流谈心,缓解心理不适,以此弥补老人们心中的空虚孤独感。再者随着子女的独立成家,老伴成为“老漂”的最大精神支柱。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漂”都是夫妻一方异地,一方家乡,这也是形成“老漂”难以融入新城市、充满孤独无助感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有句俗语叫“少年夫妻老来伴”,可见老伴对于“老漂”的重要性。如条件允许,可把父母双方接住在一起。

(三)大力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老漂族”群体的产生,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老漂族”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加大经济发展的力度,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同步发展乡镇和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采取促进乡镇就业的福利政策吸引青年人返乡,减少乡镇劳动力的流出量,从根源上减少“漂族”老人的数量。

(四)发挥老年社会工作机构的作用

正确疏导,培养积极心态。有必要的话,老年社会工作者、老年人之间一对一交流,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及时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情绪上的辅导。另外,社区老年之家和其他社会机构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免费体检,健康讲座和上门探访“老漂族”等多种途径,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加深对“老漂族”生活状态的了解情况,对症下药,正确开导老人,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尊重个体差异性,充分理解“老漂族”。幸福的老年生活没有一个固定的范本,社会工作者不应以自己的标准来替代老年人的标准,而是要尊重老人自己对生活的规划与追求,注重自己对老年人的影响,基于对老年人的充分理解来提供和规划服务。

(五)发挥社区和政府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实现精准服务

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鼓励全社会参与。需要借助互联网等途径,让社会更加关注“老漂”一族,形成和谐、友爱的良好氛围,引起社会大众对“老漂”的了解与关注。大众媒体也要大力报道“老漂”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情况,呼吁社会以平等的态度、和谐的思想去对待他们。同时,作为社会有力的服务群体,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倡导呼吁社会公众和政府对“老漂”一族进行了解和关注。另一方面进行深入的、客观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分析,为政府制定有关“漂族”老人的社会政策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实现媒体牵引,多方参与,提高“老漂”一族生活质量,实现晚年安享梦。

建立社区机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老漂族”的城市归属感,是提升“老漂族”幸福感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增加公共养老院的数量,扩大已有养老院的规模,完善基本设施建设。其次,要积极地引进民间资本创办私立养老院,与此同时要加大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不搞差别待遇,高质量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社区还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在社区内部搭建平台,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呼吁老人们积极参与,促进“老漂”之间、“老漂”与户籍老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增强老人们的社区归属感。[5]

打破户籍壁垒,扩大优待服务范围。许多城市为了减少外来人员带来的养老成本压力,建立了户籍壁垒制度[6],限制外来户籍居住者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利。户籍壁垒政策违反了社会政策的公平原则,为了打破这种不公平,实现公共资源使用的真正平等,扩大优待服务范围,需要政府进行政策改革,降低户籍政策门槛。政府要根据自身的财政状况,通过限制优惠年限、优惠年龄、居住年限等方面来控制成本,并逐步缩小“老漂”与户籍老人的待遇,体现社会对“老漂族”的人文关怀。

缩小地域差异,推进养老政策改革。增加福利待遇,推进医保政策改革,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适当放宽医保政策,提高医保统筹层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医保报销标准、规范报销制度,逐步扩大保险范围,提高报销金额,此外,尽量简化异地报销手续,使“老漂族”也能够享受与户籍地一样待遇,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与城市归属。

通过调查可以让社会群众清楚地知道何为“老漂族”、“老漂族”的生活困境及造成他们困境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起社会群众的重视,给予“漂族”老人更多的关爱;调查分析出“漂族”老人的生活困境,实现更为精准的服务,帮助“漂族”老人解决生活难题,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社区管理层对“漂族”老人生活的重视度,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丰富“漂族”老人的生活;大学生通过本次调研,以及团队在所在市区的实地走访,可以提升在校大学生对“老漂族”的认识度和关注度。

参考文献:

[1]杨芳,张佩琪.“老漂族”政策瓶颈与突破路径.社会保障研究,2015年.

[2]刘晓雪.“老漂族”的养老问题初探. [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

[3]夏俊林,夏仕安.城市化進程中农村老漂族生活现状调查研究.科技视界.

[4]张苹,胡琪.在沪“老漂族”的社会适应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城市观察.2016年.

[5]谭皓,田璐琳.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满足“老漂族”精神需求的对策.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

[6]胡勇俊.解决“老漂族”的问题.中国商报.2016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漂族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让“老漂族”成“享老族”需双向发力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再社会化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与个案工作介入
“老漂族”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