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国栋(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
将一部学术著述采用为教材或自学指南,我想对读者提一个建议:即在具体教学或学习之前,先要做好熟悉相关著述整体构思和内容层次的准备。故这里,我将这一“准备”,作为全部著述辅导的开篇,对《民族音乐学概论》一书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层次,做一番鸟瞰式审视,供其作为教学统筹、课时安排的参照。在此首篇辅导之后,我将持续进行序列性解读和提示,分章提供辅导材料,以应该书教学者与自学者当下需求。若其中有何不妥或有何心得,敬请反馈相告,以利作者和读者,共同思考和进取。
笔者所著《民族音乐学概论》一书,现有两个版本:一是1997年的初版(以下简称《初版》);二是2012年元月出版的“增订版”(以下简称《增订版》),均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虽然两个版本的框架结构,总体上没有太多差别,但具体内容和知识点含量,却变化不小。后者,丰富和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所以建议读者采用《增订版》作为教材和自学读物,《初版》则可以作为熟透新版本和研究新旧版本差异的对比版本材料。
无论是针对教学者还是针对自学者,首先在思路上一定要树立起“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一个新兴专业学科的观念;树立起这一音乐学分支学科与社会科学领域中称为“民族学”或称“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有着密切关系的观念。
辅导伊始,我们从全书(《增订版》)篇章目录入手,讨论其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为清晰对应,这里不妨将全书目录,引用如下:
增订版自序
引言
第一章 民族音乐学历史发展及定义
第一节 学科名称来源和历史发展
第二节 学科定义、性质、对象和范围
第二章 民族音乐学与相关学科
第一节 民族音乐学在音乐理论科学及音乐学中的位置
第二节 民族音乐学与相关社会科学
第三章 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观念
第一节 主体观
第二节 价值观
第三节 时空观
第四节 质量观
第五节 网络观
第四章 实地调查的理论及方法
第一节 经验积累及意义和作用再认识
第二节 实地调查类型
第三节 调查前的理论及技术准备
第四节 实地调查方法与若干原则
第五节 音乐资料储存理论及技巧
第五章 描述与解释
第一节 音乐描述
第二节 音乐解释
第六章 民族音乐学著述类型
第一节 乐志性质著述
第二节 乐论性质著述
第七章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论文写作
第一节 民族音乐学论文特征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选题
第三节 研究材料搜集与使用
第四节 写作程序与方法
第五节 论文文风和检验
结语
附录
由此可见,除序言、引言、结语和附录外,全书共分七章,每章另有若干小节,分别阐述其相关的不同主题和各个分题。其内容结构,貌似复杂,实易辨识:从学科理论及方法论角度思量,总体内容和结构,事实上可以被简化、概括为“四个部分”和“两大主题”。
所谓“四部显现”,就是据以上目录所示,可以将其全部章节内容及其框架结构,总体上归纳划分为“学科概述”、 学科理念、田野考察、书案写作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学科概述(由第一章和第二章组成)。主要讲述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历史和性质。重点内容是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兴起、发展脉络及历史学派呈现;中国学者的涉入和贡献;民族音乐学的定义、基本性质和特征。
第二部分:学科理念(第三章全部)。主要讲述民族音乐学学科所倡导和应当树立的宏观性理念。重点内容是五个基本观念及其内容;相关观念的树立及其在具体科研成果中的运用和显现。
第三部分:田野考察(第四章全部)。主要讲述民族音乐学理论实践中的田野(实地)考察和研究材料收集程序及基本法则。重点内容是田野(实地)考察意义、作用、价值;基本操作理论和原则;研究材料储存的具体操作过程及基本方式。
第四部分:书案写作(第五、六、七章)。主要讲述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操作实践中的案头(材料分析与文本写作)研究程序及各类成果的基本写作方法。重点内容是音乐描述和音乐解释的学理阐释;音乐调查、音乐文献综述、音乐志和音乐专论等文本格式的学理分析、写作过程和特征归纳。
以上四个部分内容,可视为全书的主体。若从学科“学理”构成角度认知,此四部分从内容又可以总体归纳为两大主题:
第一主题:学科基础理论主题。与此对应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占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篇幅。
第二主题:学科操作方法主题。与此对应的是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七章篇幅。
此两大主题,共同构成了民族音乐学作为一个音乐学分支学科所必须具备的“学理”内容。所谓“学理”,就是这一学科必备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论。据此,甚至也可以将本书的名称,解读为是“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种具有文化人类学品质的音乐学学科”。
经过从上述全书整体篇章结构和内容层次解读,至此即可以做出如下“性质”判断:
《民族音乐学概论》这一著述,既不属于对音乐专门进行哲学或美学思辨的“形而上”著述,也不属于专门针对某民族或某地区相关民族本土音乐类型介绍、鉴赏和作品分析的知识性读物。而是一本主要涉及相关音乐学学科(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应用型教科书。
说它是“应用型教科书”,是从教育学视野中教科书编写目标角度来加以归类和认知的一个概念,说明此类教科书,是一种将思辨性、理论性与操作性、实践性相结合,在系统理论及方法论指导或指引下,由学习者进入具体音乐对象存在空间,通过实际体察、方法运用和经验总结,为本学科理论和方法,提供出更多新鲜经验,为所涉具体对象存在,提供有力支持和科学认知及判断的学科教材。应用型、实用性,是此类教科书的基本特色。
由此可见,它明显不属于那种只将纯思辨性、纯理论性的阐释和表述视为基本特色的著述,因为此类纯思辨性纯理论性阐释和表述的教科书,一般只追求其所谓纯理念的逻辑、完善和雄辩;同时,它更不属于那种只将某民族的传统音乐只做内容、品种、特色的梳理、介绍和鉴赏的著述,因为此类著述一般只将某些音乐类型或作品作为基本认知对象。因此,为了“入门”这一学科时定位准确、少走弯路和节省时间,我在这里要提醒初始接触这一音乐学理论学科著述的学习者,既不要误认为它是一种与“音乐哲学”类似的思辨型教材,也不要误认为它是一种与民族音乐概述或概论类的知识型教科书。
以上所言,是我特为对《民族音乐学概述》感兴趣的求知者准备的第一“讲”,希望读者能认真对照所用《民族音乐学概论》著述文本,进行分析式、思考式的阅读和对照,在教学或学习中,务必联系相关教学地区或所处地区本土音乐和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本土音乐的实际存在,将其作为认知对象和具体例证,这样方能获得较为深刻的感受体验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将某一学科教科书所归纳总结出的系统观念、理论和若干方法,投入到相关主体所面视的具体对象空间去予以操作和应用,是所有“应用型教科书”的基本特征和学术魂魄。(待续)
后记:
本次辅导内容,与全书整体框架结构内容对应。另可参见部分评论文章,如:《一部富有理论见地的著述——读〈民族音乐学概论〉》(孙星群《人民音乐》1999年第4期);《一部知行并见的教科书》(田耀农《音乐研究》2000年第2期);《伍国栋与梅利亚姆“民族音乐学”阐释之比较设想》(周凯模《人民音乐》2012年第2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