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实践的新思路
——以翻转课堂为例

2018-01-24 06:44
乐府新声 2018年2期
关键词:声乐课堂教师

陈 凌

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深化,数据化、信息化、自动化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可能。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相对于个性化特点的音乐技巧课而言,当属成功运行的范例。尤其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对于克服传统音乐技巧教学方式的一些弊端,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生成与理念构成

“翻转课堂”源于英文Flipped Classroom 或Inverted Classroom,国内也有译为“翻转教室”或“颠倒课堂”。翻转课堂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的探索,早期的实践和研究主要是在高校进行,之后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模式的“翻转课堂”在基础教育中得到广泛推广,近些年在各国教育界备受瞩目,被誉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2]加拿大《环球邮报》于2011年11月28日刊载了一篇题为《课堂技术发展简史》的文章,将其列为2011年的重大技术变革。2011年12月5日,《纽约时报》登出一篇文章《科技是个性化学习的护照》,认为翻转课堂等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新形态可能是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之后的重大变革。美国著名在线教育媒体电子校园新闻网评选出2011年十大教育技术事件,翻转课堂名列其中。(参见《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http://www.jxteacher.com/htd/column60694/d6869aec-b743-4d2a-8b74-70f383db7265.html.)

“翻转课堂”被美国教育学界视为是一种混合学习模式,是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师面对面的辅导(知识内化),在课下进行线上学习(知识传授)的循环模式。所谓“翻转”之意是指其对传统课堂上“课上知识吸收,课下知识内化”的教学流程进行了“颠倒”,转换为“课下知识吸收,课上知识内化”。相对于传统教育的理念而言,“翻转课堂”在教学流程的变革给教育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首先是开启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网络观看教师预先录制好抑或是从网络上下载的教学微视频及拓展性的学习材料进行积极、有序、有效的学习;其次,在常规课堂上增加了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的互动时间,使学习更具交互性、启发性和延展性,让更多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并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最后,网络上、课堂上的相互对话和碰撞也使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之间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教练,同时,也令学生、教师在建构主义式的学习和分享中加深了友谊。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因其有效性和人性化等诸多优势进入了中国教育者的视野。重庆聚奎中学于2011年开始引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广泛应用在多门学科的教学上,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尝试者。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在一些科目上也相继开启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然而,在笔者看来,高校音乐技能课因为演唱(演奏)的个性化特征,在课堂教学上依旧多沿用传统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展示习练成果+教师的讲解、示范、指正”的授课模式。此种授课模式存在诸多不足,笔者尝试探寻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声乐技能课上的实践,以期解决这些矛盾和不足。

二、高校声乐技巧课“翻转”模式的设计理念与程序设计

高校音乐专业扩招已实施多年,许多高校里的声乐课被认定为是必修课程,如此一来,教师数量的增长与学生数量的递增难成正比。为了缓解师资不足的矛盾,很多综合性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对技能性的课程采取了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对于技能性的声乐、器乐课程来说,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不同、接受能力有差别、审美亦是参差不齐,而大多数的教师为了避免矛盾冲突,对学生辅导的时长往往控制得较为均等,于是集体课的弊端就呈现为:一些音乐程度相对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多有“吃不饱”的困境;一些程度相对浅、接受能力不足的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又存在“消化不良”的窘境。这种凸显的供需矛盾如果长期存在于声乐技能课上,很难有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这对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损害和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养成上都是打击。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引入能有效地缓解此类矛盾。

(一)声乐技巧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 Robert Talbert 教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翻转课堂的结构模型,他将课堂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大部分:课前环节由观看教学视频、针对性的课前练习组成;课中则由快速少量的测评,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内化,总结、反馈三部分构成。[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该模型的设计多为偏向于理科类的操作性课程,在音乐技能类课程的运用上尚有些许困难和不足。笔者以声乐技巧课为例:首先,声乐技巧集体课学生构成相对复杂,不仅有男女声部之分,声部还要再从音域上细分为高中低声部,在知识点的确定上相对于理科生的教学较为复杂,使得教师在教学视频的制作上难度增加;其次,声部的复杂直接导致课堂上教师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有差异,如果要针对性地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则存在课堂正常课时不够的矛盾;最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使得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影响之后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实施。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和课堂模型上进行了一些改造和完善,将翻转课堂分为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延展三个部分。

(二)声乐技巧课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

1.课前学习:“教师教授内容的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声乐教学的翻转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有目的的指引,指导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PPT课件以及推荐的视频、音频课程,在网上课堂和在线交流中完成对课程概念和知识的探索。其中,教师在教学视频的制作上可以是由施教者本人主讲,也可以借助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这两种形式各有所长:由施教者本人录制的教学视频更契合学生当下的学习状况;网络上的开放教育资源使得 “教师可以在优质开放教育资源中,寻找与自己教学内容相符的视频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节省了人力、物力,也使学生接触到国际性优秀教师的最新教学内容。”[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将两种形式有效地结合来创建课前教学资源,经常采用“PPT课件+推荐视频链接”的形式,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立体形式从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练声曲、声乐作品的本体介绍以及歌唱技巧和音乐风格的示范演唱等,收到很好的效果。以笔者为二年级学生讲授《尼娜》为例:笔者在教学资源PPT课件的设计上,首先根据学生掌握演唱技巧的程度和与《尼娜》音乐有相似特点、难易程度等方面设计了练声曲,要求学生练习《孔空声乐练习曲》第11条。这条练习曲的风格与歌曲《尼娜》相似,音的走向多为音阶的级进,音乐风格舒缓、优美,发声练习的重点集中在气息的流畅,要求声音统一、连贯和过渡音准确。提醒学生在唱音阶时,要有意识地注意发声在同一个位置上,在上行音阶时要留意气息的流动和喉咙的打开,在下行时要保持好位置的统一。在对《尼娜》的PPT内容设计上,笔者首先介绍了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形成、音乐风格以及《尼娜》的创作背景,分析了歌词、旋律和钢琴伴奏的音乐性特征,对歌曲单二部曲式的特点进行介绍和详细分析;其次以中意文对照的方式讲解、示范歌曲中意大利语的拼读和语意;最后讲解歌曲在演唱技巧上的注意事项,并推介一些优秀演唱者的示范音频和视频。

笔者认为,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方面,对于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内容可以通过阅读适当掌握,对于技术、技巧性强的内容则要根据各自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强弱进行自定步调的研习。比如根据教师PPT内容讲解《尼娜》中长句的练习要注意不能随便换气,否则会造成歌唱语义上的不连贯;对于音程变化大的乐句要保持统一的位置,以胸腹式呼吸为主,保持住横膈膜下降时的弹性,并在气息对抗中找到流动的声音线条;对于不同力度乐句的演唱,要根据乐谱的标记进行设计,歌唱力度的控制取决于气息冲击力的增减,也即腹部肌肉和横膈膜对气息的控制,不能用喉咙的松紧来调节等等。对此技能性内容的学习,学生除了阅读PPT课件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听辨、观摩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练习,通过反复练习,除了完成教师要求的意大利语音拼读正确外,还要对教师的示范进行揣摩,对教师推荐的斯基帕、迪里拜尔、温可铮等人的音乐会版和教学版的视频进行反复观摩。在基本理解和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演唱和学习中的困惑或收获进行录音、录像,通过网络沟通工具上传群讨论或者与教师单独讨论,及时与教师、同学进行学习上的交流、沟通,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记录下来,在随后的课堂上寻求解答。

由上可见,课前学生对教师规定内容的学习,不仅历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知识盲点,还为课中教师的课堂组织活动节省出大量时间——即使学生演唱程度不同,教师也无需花费大量时间按照教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性的讲解,只需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即可,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教学时间,提升了教学效果,还为随后的知识内化提供了机缘。

2.课堂学习:“学生课业汇报+分享讨论”

课前由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微视频和推荐的音视频的链接,使得学生的课前学习明确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有了一定音乐文化方面的背景梳理。一方面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被教师有意识地架构起来,为学生在随后的课堂学习中更好地体会和掌握演唱技巧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为师生、学生间在课堂上的交流留下了较为充裕的时间,师生可以将教与学中的体会、疑问或者尝试等放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探讨。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一些程度相对不高的学生营造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并且在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方面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课堂内容学习环节是学生和教师将知识内化的重要过程:首先练习曲和演唱的歌曲将音乐文化整个链接起来,如课前学习阶段通过教师PPT课件对《尼娜》的介绍,了解到这首歌曲产生于1749年的意大利歌剧《三个可笑的求婚者》,被认为是喜歌剧的开山之作,具有着浓郁的那不勒斯乐派风格。歌曲描述了一位失去爱女的母亲,绝望又无法相信残酷现实,她明知人死不能复活,依旧苦苦哀求、反复呼唤女儿复生的悲悯情怀。学生有了以上对《尼娜》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尤其是对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了解,可知此时期的歌唱家们在演唱时,常常会根据自身演唱的喜好或者驾驭演唱技术的能力,选择即兴增加装饰音或者加花演唱;并且,此时期乐器的音高比现今的要整体低一些,因此,演唱时适当的移调是可以接受的。在具体指导学生演唱上,对于意大利语发音吐字,要求学生演唱时要特别“legato”,声音要连贯、平滑,尤其元音的安放位置一定要在咽腔发声;提醒学生认真对待谱面上的表情术语;在音色的选择上要多样化,可通过歌曲中的起承转合设计强弱、明暗形成对比,将声音表现和乐思主旨统一、协调起来;对于一些节奏较快、音符密集的乐句,提醒学生先放慢速度练习;对于高音区的乐句,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练习等等。

由于在课前学习环节中,学生对《尼娜》这首艺术歌曲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学习和实践尝试,课堂上的学习就集中在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答疑上,这其中教师对于检查学生课前学习和课堂知识内容内化的评价就尤为重要。笔者借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B· S· Bloom)教授的理论,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运用在声乐技巧课上。所谓诊断性评价是声乐教师在课前对每一位学生的演唱水平、审美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判断,目的是寻找到适合学生需要、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的路径。形成性评价也即过程性评价,是指教师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布鲁姆认为掌握性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繁的反馈与个性化的矫正性帮助。[1][美]B·S·布鲁姆等.教育评价[M].邱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90.在声乐课堂上教师通过对每一位学生演唱情况的检查,及时找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或路径,通过及时改进、调控和矫正,从而确保教与学的成功。总结性评价也即终结性评价,指教师对学生一定时期内的全面状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其目标是:“为了给学生的评定成绩,或为学生作证明,或者是评定教学方案的有效。”[1][美]B·S·布鲁姆等.教育评价[M].邱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00.在课堂结束前,笔者会对每一位学生就掌握程度、学习效率、学习能力方面作出一个明确的价值判断,目的是提醒学生为下一次课堂学习做好分析和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笔者在教学评价环节中还十分注意调动小组课的课堂优势,通过师生、学生的相互评价,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的同时,又发展和提升了教师和学生问题意识、主体意识、探究能力等。

3.课后延展:“总结反馈+线上分享”

在声乐技巧课堂的教学中,尽管有了课前教师对教授内容的设计和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有了自主学习的环节,使得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清晰且有条理,但在课堂上教师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和路径上,往往有着即兴甚至片面的可能性,尤其是多人的集体课上,针对某个人的方式、方法极有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因此,如果学生们都仅仅是抓住了教师的一些只言片语或者是一些针对性的适用于某一些人的解决问题方法,就极有可能会对演唱技术的调整和知识的巩固上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为此,教师可在课堂结束后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梳理,为每一位学生撰写需要注意的知识点和改善演唱技巧方法的路径,也给学生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制定出课堂将要实施的学习计划。在此基础上,师生们还要借助博客、反思性播客、社交网络、测试等多种途径,以上传演唱录音或发布日志等形式,通过讨论、争辩以师生、学生间的网络交流,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建构。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学目标才算得以实现,教学过程才算完整。

由上可见,课后教师的总结和师生在网络上的研讨是一个巩固课堂知识的过程:教师对课堂上每位学生的演唱总结,为学生们课下的研习更加明确了方法和路径;师生们在网络上的讨论,对于明晰适合个人演唱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路径有着很好的提示作用。笔者认为,此过程不仅对于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和应用,并最终形成歌唱的整体记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还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有了很好的提升;此反思教学过程也会对教师在声乐科研上的拓展有着非凡的意义。

三、“翻转课堂”教育范式对高校音乐技巧课的价值和意义

从上述声乐技巧教学的“翻转”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出,与传统的高校声乐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将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吸收过程进行了“翻转”:把以往由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放置在了课外,把学生对知识吸收、消化过程放在了课内。教师不再是整个课堂的完全占有者,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发布者”,而是变成了指导者,其角色转变为学生提供帮助。传统声乐教学中受教育者的学习模式,则由被动的学习“翻转”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知识的掌握上因自主能力的参与而得到了加强和拓展。“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们若都将各自制作的视频放在“线上”分享,也能使得同科或不同科的教师们获得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不仅能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线上”活动,研讨出如何创造课堂互动,还在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的素养。

可见,“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在教育生态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教育模式中声乐教师与学生多是单调的“教—学”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传统教育范式是以“主体—客体”的关系来考量,属于主体性哲学的原子式思维,其中的每一个主体都是一种单子式的个体,与个体主体相异的“他者”往往被当作被动的客体,这种“对象化活动”的实践观,造成教师和学生只是一方的主体,形成了主体的封闭性,培养的是单向度片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说这种模式的每个主体(师、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极易滋生出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翻转课堂”模式不仅仅实现了以往以教师或学生单子式的互为主体,还使得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的平等交往、互动中,在各个群中实现了聚合性、凝聚性和统一性,使得个体充分发展了各自的独立个性,在互动中得到成长,相互促进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消除了单子式个人主体的异化,实现了“共在”、“共生”的主体性。“翻转课堂使学生回到了学习的中心,而不是学校教育的产品”[1]The Daily Riff. The Flipped Class Manifest〔EB/OL〕. http://www.thedailyriff.com/articles/the-flipped-classmanifest-823.php.,其模式使课堂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使课堂生态达到很好的均衡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主体的人,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人;同时,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受教育层次相称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教养的人,一个具有与他们所在大学、所学系科(或专业)相应的知识与视野并获得必要的技能和能力训练的人。一个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向诸方向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总之,让他们成为一个完全的相对完善和完美的人,而不是‘机器’或者‘半个人’。”[2]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2,1.传统课堂虽然也包含着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但培养的人是作为工具的人,属于“半人”教育,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个性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人性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更不要说向一个完全的人、高尚的人、真正的人的方向迈进了。在高校声乐技巧课上实现的“翻转课堂”教学肯定了人性的尊严和学术的自由。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的观看和学习,以及在课堂内外教师通过提供机会为学生提供的交流和学习内化的过程,使学生成为了真正学习的主人。“翻转”带给学生的是创新思维的激发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行动者。教师在视频制作和分享中,其学科知识得到很好的交叉和融合,在学术上的探讨也多样化,其创造力和责任感也有提升。“翻转”模式衍生出和带动出的评价体系也不再是单一的考试,师生通过对课业的答疑、写作探讨和互动交流,使人性的尊严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如学生在对学问和专业技能进行的探讨中,因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建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提升,自我不再迷失。于是,教室不再是“教堂”,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变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也变了,有效促使了师与生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的类主体人格的养成。

猜你喜欢
声乐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