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谨
(摘自《人民周刊》2018年第15期)
戏曲现代戏走向高峰之路的关键,是在对戏曲传统魅力与价值怀有深刻情感与充分认同的前提下,继承好中华戏剧美学传统。现代戏和传统戏并不是对立关系,越是立足于深厚传统基础的戏曲艺术家,越是拥有丰富表演手段和舞台经验,越有可能为现实题材开掘和当代人物形象塑造找到最佳手段。
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观众感觉现代戏水平不如人意,不愿意走进剧场,不是由于人们对现实题材有偏见,而是那些背离戏曲传统、低水平的“话剧加唱”作品伤害了现代戏的声名。相反,那些从丰厚传统中孕育的现代戏受到了观众欢迎。如张火丁主演的京剧《江姐》之所以备受喜爱且在京剧迷中广泛传唱,就是由于张火丁对京剧程派唱腔有深刻理解,懂得如何让这部现代新戏充溢京剧程派韵味;人们对陈霖苍在京剧《骆驼祥子》里的表演久久难以忘怀,就是由于他将花脸行的许多代表性身段化用于祥子拉洋车的行动中,处处体现“戏曲”的(而非其他戏剧样式的)精彩。
戏曲现代戏走向高峰,需要有解放思想的勇气,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领域的进步相适应。戏曲毕竟不只是身体技艺的展示,还需要通过故事与人物感化人心。而要成为永恒的经典作品,还需具有超越时代的深刻思想内涵,能够洞察历史,揭示真理,触及人性深处。京剧《浴火黎明》首次把重庆地区中共地下党中被捕后面临抉择的人物置于戏剧主人公位置,通过范文华这个戏剧人物的转变凸显人性的复杂和地下斗争的艰难,在承认人有“七情六欲”的前提下彰显正确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让革命历史题材戏曲人物闪耀出更富人性色彩的光芒,是对一度流行的“高大全”模式的突破。
鞠维光
(摘自《戏剧文学》2018年第8期)
荒诞派戏剧以叛逆的姿态自20世纪40年代起出现在世界戏剧舞台,彻底颠覆了观众对戏剧的传统认知。荒诞派剧作家反映了人生的荒诞、悲惨和无望,人的异化,人与人的隔绝与无法沟通。为了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荒诞派剧作家采用了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
荒诞派戏剧没有连贯的语言,更没有机警的对话和发人深思的隽语,取而代之的是陈词滥调、唠叨絮语、不合语法的句子。其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拆解语言指涉功能,人物的语言具有空洞性和多余性特征,造成所指与能指的紧张关系,使能指变得模糊不清,并取消所指的逻辑意义;二是割断语言交际,借交际功能受阻与挫败表现人们精神上的孤独、隔膜。对话总是打岔,前言不搭后语,这样的戏剧语言给观众造成强烈的听觉和思想冲击。三是语言形式和内容并列等同,如《等待戈多》中两个主人公为脱不脱靴子、脚疼不疼这个问题反复说个不停,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脚疼不疼、脱不脱靴子并不重要。这种台词在剧中不起任何应有的作用,只不过是用以填补时间的空白。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出现,开创了语言的直喻范畴。传统戏剧借剧情来“暗喻”其主旨,荒诞派戏剧则抛弃剧情,让舞台画面来进行 “直喻”,他们的选择是“形式即内容”。荒诞派戏剧放弃了理性手法和推理思维,最大限度地排斥理性,真实地述说了人们的生存状态。荒诞派戏剧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进行创作,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为戏剧的多元化开辟了道路。
黄鸣奋
(摘自《艺术广角》2018年第4期)
世界科幻电影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科幻电影也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尽管如此,若从电影的产量看,直到20世纪末,我国内地科幻电影在世界电影业中所占的比例仍是微不足道的。这种现象2015年以来大为改观。它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在笔者已知的范围内,20世纪我国内地仅出品了12部科幻电影;21世纪的头十年有11部,2010-2015年有43部,2015年为23部,2016年达到85部,2017年高达99部,其中主要是网络(大)电影。很显然,网络大电影具备投资少周期短的优点,因而受到不少中小型文化企业的青睐。
新媒体不仅是科幻电影的播映平台,而且是科幻电影的重要题材。这是由于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目前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顺理成章地变为科幻电影的描写对象。科幻电影对新媒体的描写集中在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机器人三大类。此外,经过改造的人体也被当成新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人体是被用来发布、携带和接受信息(包括指令性信息)的肉质手段,通常嵌入芯片。
我国科幻电影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徘徊之后,以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为契机,迎来了爆发性增长。不过,它们多数知名度不高,在社会影响上远不如进口科幻大片,很多观众甚至基本不看国产科幻片。我国科幻电影工作者应当在创意上大胆开拓、避免雷同,制作上精益求精、美轮美奂,运营上全面规划、因时制宜。至于加强电影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互动,更是我国科幻电影取得突破的关键。
丁莉丽
(摘自《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5期)
影评公众号以独立于影视制作方、不同于“红包影评”的客观立场赢得观众的关注,进而为影迷提供观影指南以及沟通平台。随着公众号粉丝数的几何级增长以及影响力的增大,日益落入媒介化的陷阱。
近三年来,多个影评公众号强势崛起,成功转型为极具商业效应的媒介。片方开始将营销重点转向了新媒体平台,影评公众号成为重要的广告投放对象。深度介入媒介市场,必然会影响和改变公众号作为影评主体的本质特征。从当下来看,无论是“幕味儿”还是“影视独舌”,已经将重心转向了影视剧的前期推广、话题性的关联表达,而以“酷评”为名的批评文章,即使有其锋芒,但也在兼顾营销宣传,其作为批评的意义也在不断弱化。
陷入流量崇拜和粉丝崇拜,也成为当下影评公众号的死结。运用标题党套路、“观点”的极化、“喷子”式的表达方式和恶意满满的“骂”派文风,成为提升阅读量和打开率的常规手法。这是作为媒介产品的无奈,也注定了影评作为内容产品的悲哀。
公众号文章中短文更受欢迎,这已经成为一个定律。很显然, 1500字左右的容量也天然制约了写作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拓展。这种以 “10万+”阅读量为最高追求的文体,引领的喧嚣和繁荣,在加剧公众号这一批评场域的“窄化”和“浅度化”。
影评公众号需要更多的专业影评人去介入、探索更合理的批评法则并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而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影评公众号中让影评脱颖而出,秘密也蕴含在影评人在这一困境中努力突围、前行和不断地回望之中。
(编辑整理:郑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