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穿插“背景资料”,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018-01-23 16:08施宇
文理导航 2018年31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施宇

【摘  要】背景资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适时地介绍背景资料,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主题。本文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从介绍文体特征、作者生平资料、时代背景三方面探讨了背景资料在阅读教学中的相机穿插策略,以期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背景资料;适时引入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价值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介绍背景资料,对促进学生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大有裨益。然而,在引入和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时,如果在讲课开始就一股脑儿地抛给学生,虽然能帮助学生获取一定的与文关内容、时代背景相关的信息,但这样的理解是肤浅、不深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背景资料的呈现,应突破“课题—背景—课文”的机械化、套路化形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介绍,使背景资料引入文本隐形化,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验和感悟文本内容,生成文本价值。

一、文体分析,接入背景资料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文体是作者写作的一种表现形式,承载了作者的表情达意和托物言志,作者在特定的语境中生成自己的作品。对文体的分析,要从语言入手,作者的言外之意、境中之情尽在语言的表现中,它不是随意的、偶然的拼凑,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传递意蕴的创作艺术,在文本阅读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阅读常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验作者在隐含的写作背景,实现背景资料的隐形接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例如:北宋周敦颐的名著《爱莲说》一文,运用了“说”的文体,周公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说”出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观点,形式上借莲花托物寓意表达作者的情感,在教学时,老师可从“说”这一文体着手,引导学生反思:作者借什么而“说”,“说”的是何事,为何要“说”?最终“说”了什么?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从文中寻找和研读关键句子来解读作者的写作寓意,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等句子,学生细细品味,很快明白作者是在托物言志,学生自然会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产生好奇,想去了解,由此展开背景资料的接入,知道了作者面对官场上的种种腐败,保持自己高洁品格的追求,这种引导式的阅读打破了传统的由作者、背景再到课文的教学模式。

由于种种原因,作者往往把背景资料隐于文体之中,《马说》《陋室铭》等课文都是这样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体特点,在阅读中接通背景,深入语境、渐达文意,领悟作者的情感寄托,提高学生的文学常识和领会能力。

二、曲问引导,直指背景资料

阅读研究专家詹森指出:“阅读和理解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语义上的区别,因为没有理解,阅读就是在追随书页上的记号。”学生和作者毕竟不在同一時代,特别是古代文学,阅读起来带有距离感,生疏的文本背景是学生阅读的障碍,老师在阅读教学时有必要设置曲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又围绕作者隐含的背景资料,迂回于学生与作者之间,让学生用现代人的所思所想穿越到作者的年代,去感悟作者的所思所想,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涵。

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例,文章是描写西湖雪景的抒情散文,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下有景有情有事,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减少年代的疏离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老师要利用好背景资料做一下“曲径通幽”般的处理,让学生反观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如下问题:

问题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在这样的天气里,你会做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大家都畅所欲言地交谈起来。这时再引导学生对比自己与作者的做法,由此引入与作者有关的故国往事,感知作者的孤傲性格,体会作者在明朝灭亡后不仕的心志。

问题二:可否删除文中白描句子中的“与”字?如何理解其语序、量词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品评句子,反观作者生平,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构成的茫茫雪景描写中遁入意境,深深领会作者人生渺茫的感慨和遗世独立、不入流俗的高洁情怀。

以问题为导入口,引导学生切入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让学生怀着好奇心阅读,更能理解文本中语言文字隐喻的内涵,曲问立足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用迂回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怀和审美情趣,在有效的阅读中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在开阔视野中发展思维,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为下一步的阅读分析做好情感铺设。

三、诵读递进,感知背景资料

“佳文不厌百回读”导出了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同一篇文章第二次读和第一次读的感悟就是不一样,在反复诵读中,人们才会受“道”的熏染而生“学”的悟觉。教师要精于朗读之道,为学生架设起四通八达的朗读通道,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对豪放的课文可以自在地放声朗读,对富有寓意的文章也可以自由地沉思细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熏染。老师要在学生的诵读中相机穿插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背景,勾勒出文章的大体轮廓。

例如:毛泽东同志的代表作《沁园春·雪》一文,我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逐步递进、层层深入,首先,通过示范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体味“词”文的特色,了解到词的上阕描写的是北方壮丽的雪景,赞美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词的下阕评论的是历史英雄人物,歌颂的是当代无产阶段英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后,加强学生阅读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利用图片+文字的形式展示作者的写作背景,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国民党大肆“围剿”共产党的疯狂,毛主席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跨越重重险阻来到陕北,当他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时,不禁豪情激荡,诗兴大发,面对苍茫大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在了解背景资料后,再让学生诵读《沁园春·雪》,这次,学生的感受就大不一样了,边读脑海中边浮现出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像一条银蛇在舞动,雪后红日冉冉升起,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红装素裹的祖国山河就似少女一样格外娇艳多姿。在多样的诵读中,学生轻松把握了课文层次,既感受到了北国壮丽的雪景和感受当代英雄的伟大抱负,也能感悟到作者的豪迈情怀。

阅读教学要回归“读”。在诵读过程中适时适度地插入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品味鉴赏、探究感悟,从感性认知、语言实践逐步过渡到对文本更高水平的感性认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相机穿插背景资料,避免背景资料生涩、缺乏时机的“硬着陆”,突破“课题—背景—课文”这种机械化、套路化的教学形式,才能彰显阅读意义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知人论世,为学生的精神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亚平.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23

[2]岑海燕.背景资料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50-51

[3]邬世军.联读,让古诗词学习亮起来[J].语文教学之友,2013.7:24-25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