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课程开发应用问题研究

2018-01-23 17:18张进良刘益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开发与应用微课程翻转课堂

张进良+刘益星

摘要: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日趋完善,高校教师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2011年,微课程概念正式进入国内后,引发了教育界对新型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应用热潮。微课程应该是网络资源最基础、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因此,在进行微课程和开发应用与产践过程中,首先应着力提升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首要目标,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和知识分块。

关键词:大数据;微课程;高校;开发与应用;新型教学资源;翻转课堂

在互联网背景下,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日趋完善,高校教师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现代化教育资源,因具有开放化、情境化、快速习得知识点等特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微课程在2008年被美国学者戴维·彭罗斯正式提出后,因符合互联网高速发展特点,受教育者可在移动终端自主在线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课程将高科技与教育结合,使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变革,迅速被国内外学者重点研究,被多所学校应用。2011年,微课程概念正式进入国内,引发了我国教育界对新型教学资源的研究和应用热潮。微课程的学习主要在网络,在知识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时代,建设高等学校的微课程建设,如何利用微课程这一新型学习资源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成为高校微课程开发应用的关键问题。

一、微课程的发展进程

微课程起源于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微型课程概念提出后,“微”教学观点长足发展,表现出巨大应用潜力。新观点、新尝试层出不穷,从微型课程到微格、微课程的提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次提出微型课程,然后,凭借其短小精悍、精辟快速的特点,迅速被教育界关注。微型课程也被称为课程单元或短期课程,是以师范类师生教育教学为基础、以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为目标、以短期选修课程为载体、以激发师生兴趣为出发点、以视听工具为依托反复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被称为课程单元或短期课程。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德瓦埃·特·爱伦教授创立微格教学法,该方法通过将教学技能分解成小格,在一个小的、可控制的实习环境中,通过“演示一观摩—分析一反馈”的方式,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习得并强化教学技能。

“微”教学方法提出后,很快被推广到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衍生出多样性的发展态势。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启动Micro-lessons项目,认为自行开发适应学校课程要求、满足信息技术发展的学科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2004年,英国电视台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播放时长15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得到教师的认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教授首先正式提出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一分钟微视频”概念,即“微课程”。到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国内外众多学者更纷纷加入微课程的设计和应用研究领域。在我国,广州佛山教育局胡铁生将“微课程”概念引入,结合新课改,提出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以微视频为载体,将教学资源有机结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至此,微课程在我国教育界广泛传播开来。2012年底,我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程教学大赛,2013年底,全国微课程大赛组委会举办第二届全国微课程大赛。微课程国内外发展主要进程如表1所示。

二、微课程的内涵特点

国内外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践行着“微”型学习资源的设计理念。微课程的提出,不是建立在移动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而是后期搭乘移动技术发展顺风车,发展成更开放、自由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资源。关于微课程的内涵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微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微课程的理解为:微课程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微小视频为传播载体,以教学目的为要求,以知识点(重点、难点、考點等)为展示内容的自由、开放的学习资源(见图1)。

“微”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上体现微课程特色。在教学实践上,国内外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微课程是控制在10分钟左右的小型课程,相较于传统课堂的45分钟体现其“微小性”;在教学内容上,微课程是对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等)的集中说明,体现其“目标性”;在教学媒体上,微课程是对知识点的“PIT、视频、动画”等形式的展示,体现其“生动性”。

“课”指有组织性的教学活动,但这里的“课”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学生能自定步调个性化学习的“课堂”。通过微课程,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与老师讨论交流,“课”后再复习知识体系,完成高层次的认知。

“程”指“过程”,经由自定步调个性化学习知识点后,知识点串联掌握整体认知目标,建构知识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的。

微课程具有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时间零散化、学习空间开放化、学习资源情境化的特点。其“微”是学习内容碎片化的有力说明,学习内容被打散成微碎片,简短但精粹,每次学习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均饱满呈现,先学习“碎片”,循序渐进掌握大目标。传统课堂指定学习地点和时间,班级容量也有限制。但微课程是视频媒体,可以灵活使用,学习时间和地点不受传统约束。学习时间零散化,微课程时间在10分钟左右,时间短,资源容量不大,除教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手段外,学生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通过在线学习、手机移动终端学习等方式自主学习,针对个人认知程度可线上互动,重复观看,控制自己节奏,不会耽误其他事情。学习空间开放化,是教育与信息技术发展充分融合的结果,微课程大多是微视频形式,可以上传发布到相应的学习平台,公共门户网站为吸引用户均开设了免费公开课,师生均可在线观看、下载保存。学习空间开放了,学习形式开放了。情境化的学习资源,主要是指制作微课程时,为了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强的主题代入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者通常有目的地运用生动的场景,或生活现象、小故事、小策略,用生活的共鸣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endprint

三、微课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分析《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总结2010-2016年中国网民规模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手机网民逐年增长且增长率迅速,手机网民在整个网民中的占有率在本身高基数的基础上攀升(见图2),其中青年学生群体占比最多。高校教育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与“互联网+”接轨,与大数据运用接轨,微课程运用要与青年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认知规律发展、生活学习特点接轨。

网络把书本中有先后顺序的知识结构打乱,通过超链接形式将信息连成复杂的结构,并且处于不断地变化中。青年学生面对网络资源中零散、无序甚至没有关联的片段,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很难抽出整段时间精心梳理吸收来的碎片,形成有价值的认知体系,知识碎片化不可避免的发生。网络学习,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我们如何在知识总量庞大、学习资源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中,提出科学有效的引导策略,促进其形成积极网络学习动机、提高网络学习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微课程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既然网络与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密不可分,以微视频为载体的微课程以其开放化、碎片化、情境化、零散化的特点符合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较之传统大学课堂的纯说教形式,微视频使教学目标灵动,容易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眼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完成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加之微课程在设计之初,要求设计者考虑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学习需要,教学内容灵动科学,短时间内让学生认可,觉得有用、实用,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应该是比传统课堂PIT更具设计深意。这对高校教育者和高校微课程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高校微课程开发应用及实践的努力方向

(一)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水平亟待提升

在高校,没有“微课程专业”,没有“微课程专业”的专门教师,也没有职业的团队辅助教师制作微课程,因此,教师自身微课程制作能力的提升就显得非常重要。课程难点、重点确定初步完成后,微课程的录制和营销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挑战。微课程录制包括视频、动画、PPT、交互、录屏五种技术,网络平台设计又需要学习平台架构、模块功能实现等技术,微课程上線后涉及上传资料、下载、师生交流、学习诊断等功能都需要教师学习、掌握、实践。

“互联网+”时代,微课程在线要求教师有营销观念。学生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网上教学资源多,如何让“学生”选择我们打造的微课程,成为我们的“粉丝”,这就需要每一位微课程制作者精心打造“产品”,以“客户需要”为出发点,以“客户满意”为落脚点,以“优质服务”为立足点,吸引更多大学生成为产品乃至教师本人的“粉丝”。

(二)围绕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设计,知识分块问题

微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高质量的“产品”直接决定学生能成功被“吸粉”。的确,微课程具有碎片化、零散化、开放化、情境化特点,能用生动的界面及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不能因为微课程的零散导致学生学得零散。教育者应合理利用学生碎片化的时间、零散的时间给出合理的教学进度安排,有目标有指向的引导学生学习。

微课程是将体系的知识结构科学拆分成“点”,分割出突出的知识点、难点、重点,在适应学习者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水平、心理发展水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视频形式进行教学。“点”的拆分和选取至关重要。信息量过大,超过学生认知负荷就会产生不愉快的使用情绪;时间把控不准,就抓不住学生的黄金兴趣点和记忆点,导致无意义的学习或直接引发厌学。选取的“点”应该是和学生共振的“点”,能引发学生共鸣的“点”。

(三)高等学校的微课程培训机制有待建立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已经揭示其作为一种灵动的教学资源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针对目前国内众多教师对微课程产生及发展、微课程设计及应用等知识匮乏,微课程实践不普及等现象,应加大培训机制,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和创新。加强微课程技能培训。青年教师,特别是80后的青年教师迅速成为高校教育教学骨干,90后生于互联网+飞速发展时期的一代也开始进入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行列,两代年轻人,微信、微博、博客、Face-book等,既是他们生活、娱乐、学习的阵地,也是他们教育学生的阵地,微视频更是其中生动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精美微视频制作、精良PPT制作、相关软件使用等技能培训,亲自参与制作,分享使用经验,讨论改善方法等,成为“微课程”专家,更成为学生爱上学习的引导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开发与应用微课程翻转课堂
温度场模型在加热炉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开发与应用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小学音乐中的开发与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