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生活与哲学》教学引入探究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通过将随机扰动案例引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体悟教学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从实验选择的适切性、实验过程的直观性、实验过程的民主性等三个角度对教学进行反思。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 探究性实验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B-0113-02
探究性实验的突出特点是对研究对象尚不了解,实验的直接目的是观察迄今未知或未加阐明的新事实,实验本身带有很强的试探性质,是搜集事实、积累资料的重要手段。将探究性实验引入课堂,构建学生可以触摸的实践情景,强化课堂的实践性,突出哲学课堂的实证性,通过对案例探究过程的再现和深入剖析,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主体的地位得以凸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探究性实验引入《生活与哲学》课堂,丰富了学科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证精神,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激发学生体悟是将探究性实验引入课堂的直接动因
笔者在教授《生活与哲学》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引入随机扰动案例。该案例来源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一名大二的学生,他在观察树叶的下落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树叶的形状对其下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种随机扰动的研究对我们解决物体空投或者其他情形中的物体下落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该生对这一现象研究的论文在美国杂志发表。本课简化并重现了该生探究这一现象的过程,摘录部分如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当年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你观察树叶的下落会发现什么呢?不同形状的树叶在同样条件下坠落,到底谁落得更慢呢?
(二)合作探究,创新实验
(三)理性思考,分享成果
问题袋一:
1.你们小组选择的最慢下落速度的造型是什么?
2.对这种造型的下落速度最慢的认识是怎样获得的?
3.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问题袋二:
1.你们小组选择的最慢下落速度的造型是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最慢下降速度?
3.实验过程稍纵即逝,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记录这种随机降落的过程,以便我们以后更好地研究?
4.我们的这种思考自然现象的能力是不是与生俱来的?
问题袋三:
1.你们小组选择的最慢下落速度的造型是什么?
2.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造型就是下降最慢的结论的?你们选择的造型是今天各组选择造型中下降最慢的吗?
3.通过实验我们得出其中一种造型下降最慢的结果对我们认识事物有什么启示?
问题袋四:
1.你们认为研究随机扰动现象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应用和推广。
2.这个实验对我们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3.随机扰动实验对我们理性认识世界有什么触动?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探究纸张下落过程中的随机扰动问题,笔者紧紧围绕该探究性实验设计了以上四组有差异的问题,以材料袋的形式及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发现,通过师生合作领悟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升华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学生水到渠成地提出“我们要坚持实践”的思想。
二、反思——促进生命成长是将探究性实验持续优化的关注动向
西方教育学者加涅·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在《生活与哲学》课堂上探究性实验也仅仅是哲学智慧生成的载体和支架之一,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而应以学生生命的成长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在使用过程中避免过难、过泛、过繁的“喧宾夺主”的事件发生。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哲学感悟为目的,注重实验选择的适切性
适切性原则主要是指某事物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协调统一程度,是否针对、切合、适应某方面的需要。探究性实验是联系其他诸多教学要素的中介,其适切性直接影响学生对哲学智慧的感悟,要坚决反对为求新求异人为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行为。实验选择的适切性,一要关注探究性实验自身与《生活与哲学》教材的适切性,实验的内容要与教材内容在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上保持基本一致,将该内容引入课堂不能仅作为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引子,而应将对教学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作为着力点,将促进学生哲学智慧的发生和发展作为落脚点;二是要关注探究性实验与授课者的适切性,授课教师要能够深刻理解该探究性实验与教材的关联程度,从而能创设出探究性和学科性相统一的问题,构建出学生探究的支架;三是要关注探究性实验与学习者的适切性,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既要满足高二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要适合高二学生的能力状况,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注重“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二)课堂必须以方便可操作的具体案例为载体,注重实验过程的直观性
直观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主要是解决抽象知识与具体事物形象之间的矛盾,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符合学生掌握知识要以感性经验作基础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发展规律。学生之所以对探究性实验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直观可感,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直观。探究性实验作为学生哲学智慧生成的载体,必须准确定位,坚决反对设计繁杂的探究过程。强调探究性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一要考虑学校的教学水平、实施条件和课程资源的可利用性,而非简单地选择理论上最好的;二要考虑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必须多次培训才能参与的繁难实验或者只适合于个体的不可重复的实验行為必然不能激发出全体学生的参与感,不适合促进全体学生哲学智慧发展的课堂;三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活动,对探究中设置的问题探究得越全面和具体,学生的哲学智慧的生成和发展就越快,但具体并非面面俱到,应该突出探究的重点过程和课本的主体思想。
(三)课堂必须以师生平等的合作探究为氛围,注重实验过程的民主性
课堂上的民主性原则,其核心思想就是把学生看作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当前,教师在课堂中处于绝对主导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学生没有答出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要受批评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与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探究性实验是极不匹配的,对于学生自信心的保持、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协作精神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打造民主的课堂,一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才能自主地思考,提出问题的假设,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二需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实验的设计当中,大大提高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自主性,在实践操作和民主讨论中一起探索出解读哲学智慧需要的过程性或者结论性载体,在探究中共同生成哲学智慧。
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哲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沉思、提问和解答。哲学是将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知识及其揭示的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将探究性实验引入哲学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合作将人们对某一具体领域的具体认识升华为哲学智慧的过程。寓科学探究于哲学教学中,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必能为培养具有实证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现代公民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林兴文(1979— ),男,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责编 罗汝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