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英
【摘要】几何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论述教师要把握实验时机,优化实验序列,精选实验材料,充分发挥数学实验的价值,引导学生加深对几何概念意义的理解,提升几何概念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几何概念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A-0078-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抽象立体的几何概念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数学实验在小学几何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几何概念的意义,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实验的教学价值。那么,如何运用数学实验呢?笔者认为,要从小学生的现实学情入手,结合他们的思维视角,从三個方面巧妙运用数学实验:把握有利时机,采用合理的实验序列,精选实验材料,让数学实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几何概念的意义。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数学实验的体会和思考。
一、把握时机,在学生困惑时巧用实验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也是学生参与数学实验的原动力。因此,在几何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察觉自己的困惑,进而产生认知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活学生开展数学实验的内在需求,通过实验厘清错误概念,使数学实验成为解决问题、理解概念的利器。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笔者从问题入手,探寻学生对三角形这个概念的认知困惑。笔者设计的问题如下:根据已有经验,请你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学生认为,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就是三角形。此时笔者追问:是不是只要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就一定是三角形?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之后,笔者出示了一个图形,学生发现:①三角形的三条边应该是三条线段,不是曲线;②三个角、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此时,笔者又随手画出一个图形让学生辨析,学生认为这也不是三角形。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学生提出,可以做小实验,用小棒围出一个三角形。
以上环节,教师并没有直接生硬地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而是层层设疑,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步步追问,在暴露学生认知和经验不足的同时,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敲开了数学实验研究的大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实验在理解几何概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学生产生困惑之时,巧妙运用数学实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感受数学实验的价值,从而自觉地运用实验来理解概念的意义。
二、优化序列,在认知障碍处巧用实验
对于学生来说,几何概念的抽象性是认知跨越的障碍,也是建构内在逻辑的关键所在。因此,当学生出现理解困难的时候,教师就要寻找学生的思维线索,结合学生的实际巧妙使用实验;相反,学生能够轻易理解的内容,就没有必要再安排做实验。这就需要教师合理优化实验序列,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两次实验。第一次实验先让学生将水倒入一个装有苹果的玻璃杯中,并思考:能不能将水倒入玻璃杯中?为什么?学生经过实验和验证后,认为杯子中还有空隙和空间。经过这次实验之后,学生对体积这个抽象的空间概念有了充分的认知,但仍然停留在想象中,没法具象。如何将想象的认知变得具体可感、可知?笔者进行了第二次实验:提前准备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在杯子里面都装满了水,还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石块,要求学生往杯子中放入石块,并思考:为什么两个杯子溢出来的水不相同呢?学生实验后发现两块石块所占的空间大小是不同的。由此得到具体的感知: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子的体积。
以上两次实验,教师通过对序列的优化,让学生的认知有了两个层次的发展和更迭,先是认识到“杯子里有空间”,接着逐步过渡,将注意力聚焦于“石块所占杯子的大小”,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让学生对空间想象变得具体可视,从而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轻松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三、精选材料,在聚焦概念时巧用实验
数学实验要凸显几何概念的本质特征,不仅需要依托合理的实验顺序,更要选择合理的实验材料。因此,在设计数学实验时,教师要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多动脑筋,立足几何概念本身,通过鲜明的材料以及夸张的操作,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聚焦概念的基本要素,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意义。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认识圆》一课时,笔者出示实验材料:一根绳子、一段粉笔、一枚图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够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学生分组讨论,同桌合作分组实验。在实验中,笔者给学生提供的材料都是绳子的一头系好了粉笔,但是绳子有所不同,一组的绳子是弹性很大的橡皮筋,一组是没有弹性的绳子。实验之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同样是用一头固定粉笔的绳子画圆,为什么一个能画出标准的圆,另一个却不能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发现没有弹性的绳子的长度是固定的,而有弹性的橡皮筋长度是可以伸缩的。由此得到结论:要画一个标准的圆,最重要的条件是绳子的长度固定不变。经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通过对应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了圆的关键要素:钉子所在的位置就是圆心,固定不变的绳子画出来的是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就是圆的半径。此外,学生还发现: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但都是相等的。
以上环节,教师将圆这个几何概念的基本特征与数学实验巧妙结合,找到与几何概念关键要素相契合的实验材料及操作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实验,让学生将注意力聚焦绳子,并放大思维认知,将绳子对应“半径”,聚焦“绳长固定不变,绕钉子旋转一周”,对应圆的概念要素“半径有无数条,长度相等”,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最终由“物”过渡到“线段”,顺利完成认知。
四、优选方式,在经验重组时巧用实验
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方式收获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设计有现成的实验,教师可以从凸显概念本质、提升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参考借鉴,在重组学生的已有经验时,优化和超越教材的实验思路,创新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几何概念的本义,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教材提供的实验思路和路径是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边、角发现长方形的特征。为了让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刻,笔者根据学生动手围小棒的这个数学经验,选择了让学生用小棒“做”长方形的实验。笔者出示3组长短不同的小棒(各四根,分别为2长2短、4根不同长短、4根等长的小棒),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组围成长方形。接着让学生指挥老师操作:学生先选2根长的,再选2根短的小棒,长棒和短棒对面摆放,结果围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围成长方形呢?需要如何调整?学生发现,需要从小棒摆放的角度入手,具体操作如下:选4根小棒,2根长2根短,长、短小棒要相对摆放,4个角要摆成直角。由此,学生对长方形的特点有了直观的感知: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相对的边长相等。
以上环节,教师没有固守教材的实验思路,而是重组学生的经验,选择用小棒围图形的实验方法,带领学生不断调整、完善图形经验,构造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为全面,从而对“边”“角”等单一元素的感知过渡到多元、全面的认知。
总之,数学几何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这是一门需要实验和观察的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实验的直观性、操作性、创造性等优势,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设计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数学实验,提高几何概念教学的实效性。
(责编 林 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