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及其培养对策

2018-01-23 06:40林英凝李明剑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口语表达能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

林英凝+李明剑

【摘要】本文论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及其培养对策。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客观分析课堂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备课要抓住口语表达的训练点,着力搭建学生口语表达训练平台,为学生创设情境,形成管理机制,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想说、能说、会说、乐说。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课堂 口语表达能力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A-0048-04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也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素养,课堂口语表达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达到与同学、老师交流目的的一种能力。而新课标对每一学段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有表达的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学段,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第三学段,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第一学段的“积极参加讨论”到第三学段的“乐于参加讨论”,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要求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2016年5月和2017年3月,我们课题组使用自编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调查问卷》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补充调查》,对我校一至六年级的520名学生、50多位学生家长和15位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对口语表达的兴趣和习惯、课堂中学生对口语表达的准备和教师的引导等方面。回收的问卷调查反映出我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低,而且学生在口语表达上缺乏自信。调查显示,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满意的学生仅占25.58%,想继续提高自己口语表达能力的有70.77%;课堂上进行口语表达时因心情紧张而造成词不达意、手足无措、低着头不敢跟老师对视的占61.35%,站起来无话可说或扭扭捏捏不站起来的占12.3%;从各学段口语表达活跃度来看,一、二年级课堂较活跃,82.9%的学生在课堂上常发言,三、四年级课堂活跃度急剧下降,课堂上常发言的人数降为61.2%,而五、六年级则降为20.4%。下面笔者就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口语表达的现状

通过对回收上来的700多份问卷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及参考家长和教师反馈的情况,结合课题组的教学实际情况,笔者现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学生方面

1.阅读量少,不会说

一个人的口语表达,首先是从大脑存储的语言信息中找出需要的词语,然后进行组合、排列,形成无声的言语,再用有声言语进行表达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大脑中有大量的语言信息的输入。而我们课题组调查的数据显示,一个学期一本课外书都不读的学生就占了17.12%,其中低年级占23.13%,中年级占20.73%,高年级占9.18%,这一数据远低于我们新课标对每个年段的课外阅读量的要求(低年级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厚积才能薄发,人非生而知之者,学生没有量的输入,也就没有质的输出,因此我校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有待养成,阅读量有待提高。

2.心理障碍,不敢说

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及老师进行口语表达时,就有两种担忧困扰其内心:一是担心自己的表达得不到他人的肯定,二是担心自己表达时破坏了往日在他人心中已经树立的形象。在我们的调查“课堂上不愿意进行口语表达的原因(多选题)”中,“怕被老师否定或批评”数据随着年段的增高而递增:低年级占18.13%,中年级占19.51%,高年级占21.94%;而“答错了担心同学嘲笑”数据也同样随年段的增高而递增:低年级占38.13%,中年级占47.56%,高年级占65.31%,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学生对他人的肯定与形象的维护还是占主要原因,因而造成学生当众进行口语表达时紧张、畏惧、断断续续、词不达意。

(二)教师方面

1.提问不当,学生不会说

我们对15位语文老师进行走访时发现,有70%的老师不熟悉新课标对自己所任教的年级在口语表达方面的要求,造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理解的多,表达的少,课堂提问过多、过难或过易的问题,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如有一位二年级的老师上完《画风》一文后,在大屏幕上出示三幅画,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三分钟:“你喜欢哪一幅画?”这样简单的问题,相信学生在老师话音刚落就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画。还有些老师提问的问题没有梯度,也会造成学生无话可说,有一位老师上五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向全班学生提了这样的问题:“‘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中,为什么说‘四周围黑洞洞的?‘碰壁指的是什么意思?”因为那段历史离我们现实比较远,学生不能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以这一问就把学生给问倒了,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摸不着头脑,又何谈进行口语表达呢?关于问卷中“提出问题后,老师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个问题,得到老师对问题进行引导、点拨的,低年级占67.8%,中年级占43.6%,高年級占57.1%。同时,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不会说、说不好的原因中,全校有26.92%的学生认为是缺乏老师的指导。此外,有些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30秒后就让学生进行汇报。30秒这么短的时间,学生如何能与同学进行讨论?又如何为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口语表达做好铺垫呢?

2.课堂上教师评价语不当,学生不想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得到他人带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激励其上进心。有一位老师在上四年级的《和时间赛跑》一课时,一节课下来,仅3次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进行评价,并且评价语分别是:“你回答对了!”“你说得不错!”“你说得很好!”这样“不走心”的评价语又怎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呢?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表达欲望已经被磨灭了。endprint

(三)其他原因

农村孩子缺少用普通话交流的环境。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常使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的,低年级占47.7%,中年级占11.8%,高年级占10.2%。这样的环境造成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表达时要注意方言和普通话的转换。在我们的调查“课堂上你用哪种语言更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一题中,用方言和普通话都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的,低年级占21.25%,中年级占31.71%,高年级占38.78%,因而方言与普通话的转换也成了阻拦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障碍。记得在一节语文课上,一名学生想表达“水流冲入潭中,水花往外溅”,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却说“水流冲入潭中,水花往外biáo(方言)”,这名学生话音刚落,全班同学都笑了,而站起来发言的那名学生满脸通红、不知所措。同时,家长不重视、缺少与孩子的言语交流。在我们的调查“与长辈说话时,有不同的意见,你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吗?”中,能发表意见的学生,低年级是69.1%,中年级是41.5%,高年级是18.4%。在另一题“你要求家人帮助完成口语表达时,家人态度如何?”“热情”占70.58%,“应付了事”占22.69%,“态度恶劣并批评”的占6.35%。

以上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课题组感到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人刻不容缓的责任。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针对当前我校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现状和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特征,我们知道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为此,一年来,我们课题组一直不懈地探索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抓住教师备课的三个依据,寻找口语表达的训练点

依据一:《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而学生口语表达训练也就遵循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在课外的阅读材料中接触语言——仿照语言——创造语言的过程。设计五年级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时,我们首先考虑,高年级的教学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特点,我们把语言训练的切入点定为:“理解感悟‘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如何理解“雪中送炭”呢?笔者先让学生通过字面理解“雪中送炭”的意思,即在下雪的时候送来取暖用的炭火,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志愿军战士饿着肚子在战场上跟敌人战斗三天三夜的时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来吃的,然后让学生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就是在这样的相互帮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之间的情意是比亲人还要亲的,最后让学生运用“雪中送炭”说话。在这样训练的基础上,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

依据二:单元导语和阅读提示

“主题单元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基于教材编排、以单元为整体的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实际操作中,它以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如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以“童年”为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安排了五篇课文,有古诗词、散文、儿童诗。那么导语提示中的“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特别是“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就是我们口语训练的点,所以在学《童年的发现》最后一句话“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一句话时,笔者在让学生读童年、悟童年后,链接到课外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也说说自己童年的发现、乐趣,既让学生感受童年的“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依据三: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大纲规定的听说读写要求编写的,往往体现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如五年级下册的《桥》课后思考练习题3:“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点。如课文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找出來,和同学交流。”其实这里就有两个口语训练点:一是悬念的设置,二是环境的描写。抓悬念的设置可以进行续编,我们了解这是一对父子后,老汉无私的高大形象就树立在学生的心里,到后面说一说“人们是如何来祭奠老汉”时就会更加生动感人。

(二)构建学生“三段式”(课前、课中、课后)训练模式

1.课前交流,培养表达的自信,激发表达的兴趣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依靠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在实践中,我们紧紧抓住“课前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这一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综合培养,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调动和培养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具体做法是:每一节语文课课前抽出3分钟,由2~3名学生轮流到讲台前进行口头语言展示,形式不拘一格,主要以学生为主,展示的内容可以是:(1)阅读积累。让学生说一说在课内外阅读中学到的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比如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还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让他们说说今天在什么地方学会了什么字或者今天跟谁成为了朋友等,此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先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和信心,随着孩子认字、认词的增多,也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积累的ABB式词语或数量词,如“一个个”“一条条”等,总之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交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始有了自我评价,活动的范围也大了,因此课前交流的内容也要加深,如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歌、描写秋天的成语或描写冬天的优美句子等。(2)讲述。让学生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提高每一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每一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弥补课内因时间仓促只能提问少数学生的不足,也可以让学生就感兴趣的题材自由讲述,例如讲一个成语故事、一则笑话、一个电视节目、一部电视剧、一个人物(明星)等。endprint

每天的课前交流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克服胆怯、害羞心理,有表达的自信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课中增加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训练口语表达的方法

(1)朗读背诵,规范语言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精美的文章,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這些诗文,能帮助学生领悟语言的规律、特点,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形象的语言图式根植在学生心中,使无声的语言、节奏和语调转化为有声语言,完成学生规范化的“书面语”,学生的口语也在不知不觉的朗读、背诵中得到迁移。如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小的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夜空和闪闪的星星。这时,笔者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学生的脑中就会浮现出月牙的形状,能随口说出“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又如五年级下册《白杨》,要求背诵的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学生在背诵中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也在反复的背诵中迁移说出:“蜜蜂从来就这么勤劳。什么花需要它,它就在什么花上停下来,采花酿蜜,不管是山峰上还是田野里,不管路途是远还是近,它总是那么勤劳,那么坚强,不退缩,也不抱怨。”

(2)角色扮演,积累语言

角色扮演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教材,通过运用语言、音乐、道具等,为学生有目的地营造一种教学环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方式。如一年级下册的《荷叶圆圆》,运用角色扮演来让学生体会当时课文中的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首先笔者来朗读课文,其后让学生扮演小水珠,学生一边说“荷叶是我的摇篮。我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一边往后躺倒并眨眼睛。这样的角色扮演既让学生理解“躺”和“眨”两个动词,又感受到了小水珠的快乐,很快地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除了角色扮演,教材中还选入了相声、剧本等,如五年级下册的《打电话》《半截蜡烛》等,这些课文不但给我们学生设定了人物对话的神态、动作、语言等,还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机会。在教学中,笔者提供了一些道具之后,先让学生自己组建小组分角色扮演,然后让学生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每名学生都能认认真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笔者把每一组的表演都录了下来让孩子欣赏。

(3)描述插图,训练语言

小学阶段,孩子们身心发展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仍然处于一种感性、形象的认知阶段,我们的教材大多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极易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获得对事物的感知。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适时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观察到的表达出来,既降低了口语表达的难度,又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说话。如二年级上册的《秋天的图画》,教学时,笔者带着学生观察图画,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观察图中景物,找找课文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词语,把这些词语按照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的顺序说一说,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话,又能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

(4)复述课文,转化语言

复述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复述课文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内容说出来,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积淀语言,又能把课文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语言积累起来,锻炼正确连贯地说话的能力,最后把内部语言悄然转化为外部语言。

3.课后衔接生活,活化口语表达

(1)续编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这时候都认为自己已成长为“小大人”,要通过自己的发现、研究、探索来证明自己的成长。我们在学生学完文本理解了人物关系、人物情感后续编故事,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然后根据人物的情感进行创作,这不能不说是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如五年级下册的《桥》一课,笔者让学生继续编写:妇人是谁?老奶奶会说什么?村里其他的人又会如何祭奠老汉?此问题一出,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很多学生说出来的话语出乎教师的意料。

(2)改编课文

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我们高年级的课文体裁也逐渐多了起来,除了记叙文、说明文、诗歌,还有议论文、剧本等。学生学完文本之后,教师可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课文进行改编,如将《晏子使楚》和《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庭审片段改写成剧本,然后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表演;将《假如没有灰尘》《鲸》改为《灰尘的自述》和《鲸的自述》,进行演说;将《为人民服务》改成演讲稿进行演讲……学生在表演、自述、演讲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融入自己的感情,也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改编《晏子使楚》时,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分成两组自己表演,由于台词都是孩子们自己写的,所以表演起来胸有成竹,声音洪亮,表达流畅,思维机敏,表现得特别自信、出色。

(3)开展辩论会

辩论会是围绕辩论的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展开的一种竞赛活动。它既是知识的竞赛,又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既解决问题,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开学第二周,笔者所在班级学生就出现打群架事件,后来经过了解,有些学生是由拉架变成打架,针对这一问,家长也有不同的看法,后来笔者就在班级里组织了一次“该不该拉架”的辩论会,虽然正反双方打成平手,但是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此类事件的认识,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形成“语言+肢体”的评价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采用言语评价和肢体评价相互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口语表达。endprint

1.言语评价

教学实践表明,给予学生评价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教师多样化、灵活化、个性化的评价语言,是激發学生发挥个体潜能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评价首先要准确。教师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作出不同的评价。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桥》中“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一段时,笔者创设相似的情景,然后随机采访: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一名学生回答:“我在想着怎样带领村民脱离险境。”笔者轻轻拍了拍这名学生的肩膀,竖起大拇指说:“你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你已经把老汉的心里话说出来了,相信接着往下读,你还会有更为独到的发现。”就是这一句话,使学生获得了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名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跃,抓住每一个进行口语表达的机会。

2.肢体评价

在评价学生的表达时,教师的面部表情、眼神、触摸动作也有着不同的作用。(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内心体验的外部表现,是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亲切、和蔼的表情,给学生如沐春风之感。如果学生在发表自己个人的意见时,教师的表情是一种安详的、好像沉浸在学生的言语中,此时学生一定会越说越起劲。(2)眼神。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时,教师以眼传神,把喜怒哀乐、褒贬扬抑和爱憎亲疏的不同感情色彩,以眼神表现出来,也能促进学生口语表达。(3)触摸动作。触摸往往表示支持、抚慰和激励。课堂上,对待一名表达得不够好的学生,教师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这名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下决心争取下次说得更好。

(四)创设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机制

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于世间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题组的老师利用学生家长在家休息的时间上门进行家访,或利用学校每学期期中检测后召开家长会的契机,争取家长的支持,引导家长在家里为学生创设口语表达的环境,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家庭中使用普通话。此外,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大舞台,加强语言实践。县里的经典诵读、中小学艺术节,镇里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我们都组织学生参加。县里每年8月举行一次茉莉花文化节,我们也组织学生把横县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介绍给他人。

总之,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培养与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一方面,让他们平时多使用普通话跟他人交流,多阅读,积攒口语表达的素材,克服心理障碍,自信地在课内外表达;另一方面,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同时创建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提高课堂口语表达能力。

(责编 秦越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口语表达能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分析
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高职新生英语口语策略教学探索
英语口语大赛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