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官生
[摘 要]政治教学应平衡四种关系,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本例子与课外例子的关系。
[关键词]政治教学;平衡;四种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4502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如何强调也不过分,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不能平衡以下四种关系,导致教学出现低效。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新高考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得到了强化,尤其在公开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了开放包容、精致和谐的课堂生态。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这种理念也渐渐地进入我们的常态课中,产生了明显的导向与示范作用。然而,受传统的“满堂灌”思维定式和惯性作用的影响,不少教师的主导演变成了主宰。教师主导的关键在于诱导、疏导、引导和指导,反对越俎代庖、以教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都离不开学生主体的作用。受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学生主体的缺失或淡化比较严重,学生由主体异化为客体,由“演员”变成了“观众”。为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转变主宰课堂的落后理念,不能把学生主体角色虚化或淡化,不能把他们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
例如,在区级公开课教学“市场秩序”这一目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市场规则的重要性和内容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从国家、企业、消费者的角度)等,笔者设计了本土情境:黄岩蜜橘被评为“2015最具影响力的浙江农博品牌农产品”,因为金字招牌的光环效应,外地市场上贴“黄岩蜜橘”标签、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设置的讨论问题是: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角色分工:第一、二大组从国家的角度,第三组从企业的角度,第四组从消费者的角度,前后4人为一小组,并派代表发言。)由于学生讨论充分、发言踊跃、精彩不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该课获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肯定。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双边与多边活动而不是单边活动,教师是主导而不是主宰, 学生是主体而不是客体。
二、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接受性学习在积累经验、传递知识方面优势显著,所以教师的讲授非常重要。尤其是哲学中的许多原理比较枯燥、抽象和晦涩,学生对其理解与掌握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学生要掌握“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这个知识点,需要教师恰当的举例、精辟的讲解与分析。接受性学习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理论,又有利于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探究性学习经过对知识发生进程的重演、再现,有利于获取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新高考改革的理念,因此被广泛使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封闭性问题是不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比如“是什么”的问题。而开放性或半开放性问题是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比如“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具有开放性与发散性,的确有探究的必要和空间,得出的结论往往既涵盖教材又超越教材。
例如,教学“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这目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汽车行业十强中唯一一家民营轿车生产经营企业。为了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它优化营销网络、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售后服务,并且成功实行海外并购沃尔沃的战略。设置的探究问题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经过合作探究,水到渠成地得出涵盖乃至超越教材的结论。这种理论逻辑寓于生活逻辑的探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落实了课本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该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该进行接受性学习的进行接受性学习。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某些意外生成稍纵即逝,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整预设思路,灵活运用。教师如果准备充分,应对生成往往游刃有余;反之,往往思维短路,无法及时有效地评价、点拨和引导,造成缺憾。
例如,在市级公开课教学“求助有门 投诉有道”这目时,上课教师现场掏出手机让学生在课堂上拨打市长热线反映存在的问题,结果第一个电话因占线没有打通,第二个电话也占线。短暂的停滞之后,该教师搜索出市长电子邮箱并让学生把问题发送到该邮箱,然后就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高涨的热情顿时降到冰点。这说明该上课教师拘泥于教案的预设,课堂精彩的生成火花被熄灭了。电话打两遍都没有打通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我们台州市有600多万人口,我们的热线电话没有打通,恰恰说明我们的市政府为百姓做实事太忙了,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的确是人民的政府,履行了政府的职能。如果教师能这样做,既增添了课堂的生动性,又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还提高了学生对政府的满意度,可谓一石三鸟。
生成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师生、生生间思维的共振与心灵的共鸣。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构建有温度、厚度、高度和深度的灵性人文课堂。
预设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而生成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二者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四、课本例子与课外例子的关系
在各类赛课中,笔者发现参赛教师几乎不用课本例子,而是引用课外例子。这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十分有益,也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展开思考。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事例不典型或过多,那么学生思考理解理论的时间就不足。课本(包括其中精心遴选的例子)是课程研究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教师必须重视它的作用。当然,重视课本并不等于拘泥于课本,适当引入课外例子,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譬如,教学“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个知识点,可以用课本漫畫例子 “水果与苹果、香蕉的关系”,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典型。水果的普遍性(共性)是果酸成分,苹果与香蕉有各自的特殊性(个性);果酸的普遍性(共性)寓于(存在于)苹果与香蕉的特殊性(个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个性)表现出来;不管苹果与香蕉有何特殊性(个性),均包含果酸这个普遍性(共性),这是难点内容。教师上课如果没有把二者的关系剖析到位,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没真正理解,往往会误以为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错误地把它等同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实,这两者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理解该原理,可以运用“警察与民警、交警和刑警的关系”的课外例子,这也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警察的普遍性(共性)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民警、交警和刑警又有各自的特殊性(个性):警察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普遍性(共性)寓于(存在于)民警、交警和刑警的特殊性(个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个性)表现出来;不管民警、交警和刑警有何特殊性(个性),均要体现警察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普遍性(共性)。换言之,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不包含特殊性。这个结论很多学生理解不了。最后,再举“A与Aa、Ab、Ac的关系”的课外例子 (分析略),这样学生理解前一句结论应该不成问题。
课本例子与课外例子要相结合,引用的课外例子,应坚持典型性、生活性,宜少而精,忌多而杂。尤其要注意将事例与原理的内在联系讲清、讲透。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沐浴着新高考改革的春风,教师们不断加强学习、研究和实践,妥善平衡以上四种关系,高效的课堂将不再遥远。
(责任编辑 袁 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