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瑞敏+孙欣
摘要:目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校企双方存在观念偏差,各专业合作难度不一、深度不一,供求时间错位,实习过程中教学计划无法完成等。要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技工学校必须创新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和动力机制。
关键词: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技工学校与企业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是技工教育特有的规律。基于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实现了技工教育的本质回归。我院自开展校企合作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入及持续发展,要想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必须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一、校企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校企双方存在观念偏差
对企业而言,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目前技工人才缺乏,企业在招人时陷入困境,其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现阶段的用工需求问题,而对人才的培养、使用没有长远的规划。大部分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对校企合作能给自身带来的利益认识不足。
对学校而言,实习即就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就业上,只注重提升就业率,却没有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高度思考校企合作,没有从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创新教育机制的角度开展校企合作。這导致企业基本不会参与教学过程,而在实习阶段,学校对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生活情况也缺乏跟踪、指导。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已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在合作深度上不够。学校仅在专业方向上按企业的需求进行设置,但在课程构架中的技能培训部分或因师资队伍实操经验的不足,或因学校实训设备的落后,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培训,严重影响了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3.校企双方对人才的供求时间错位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态度大多停留在人才的选用上,目的是为了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这导致每年2~3月份人才流动大的时候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激增,但此时学校的教学计划还未完成,大多数学生仍在学校上课,无法提前参与企业的招聘活动。
4.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计划无法完成
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计划无法完成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目前的校企合作还不是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协议中没有规定实习期间企业培训学生的要求;第二,参与实习的学生通常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多个企业中,学生基本与学校处于隔离状态,这导致学校无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二、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发展
1.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关键在于如何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利益,形成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技工学校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深化对校企合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引导性和主动性的作用。企业应增强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从发展的眼光看,企业要成长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对于学生而言,企业应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就业。因此,校企双方应建构内在的动力机制,而内在动力机制建构的途径是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多渠道、多模式的合作方式,切实保障三方的利益诉求。
(1)订单式机制
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双方都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企业不仅参与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教育和培养任务。学校以企业名称成立冠名班,根据企业的要求,适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并承诺学生毕业后,全部到该企业就业。这种深层次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校企双方供求时间错位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实习过程中教学计划无法完成的问题。
(2)企业配合型机制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按照技工教育的培养大纲,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承担主要的培养任务。企业协助学校,提供相应的资助,可采取投入设备、资金等方式,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可以派出企业导师进入课堂,以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协助学校完成培养任务,从而将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提前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
除内在机制建构外,校企合作还应建立外在的动力机制,通过科技立项、教改试点等方式获得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转奠定基础。
2.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1)组建校企合作专家委员会
校企合作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推进和相关组织的协调工作。其具体职责包括:一是制订校企合作相关管理制度,规定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学校要实施合作办学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达到企业相应的要求,企业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要担负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并在工作时间、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维护学生的利益;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种反应迅速、转向灵活、适应性强、办学形式多样、综合性强的多层次的指导和监督机制。
(2)建立经费管理和激励机制
在经费管理机制上,校企双方要按照相应的合作模式投入一定的资金成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用于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及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在激励机制方面,校企双方应从促进素质教育、突出产品创新创造精神的角度,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探索双方共同参与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企业要积极参与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质量监控,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融合统一起来,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学生的课程严格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工作流程等统筹安排,并模拟现实的工作环境;二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坚持教学质量的考核和评估,加强对教师教学活动各环节的检查、督导和评价,引进行业协会参与评估。根据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方综合评价结果,成绩优秀者由校企双方利用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对其进行奖励。
(3)建立高质量、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实习指导教师是否敬业、专业关系到校企合作成效的大小。实习指导教师应熟悉企业运作,能处理各种复杂事件。校内指导教师要协同企业配备的指导教师,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实习大纲、计划书,制订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共同推进学生实习的进程,做好学生的思想辅导、技能培训及其他跟踪服务,使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掌握技能,适应工作角色。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林霞琴,张韩良,等.基于“66670”校企合作联盟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1):75-79.
[2]杨德明.中等职业学校改革的必由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1997(12):36-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