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玉宏
[摘 要]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关键是要“以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巧妙有效地设置问题,让学生有事可做,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从课文的整体性入手,用问题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即“连环设问”。要注意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主旨内容这两个方面,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设置问题。
[关键词]连环设问;文体特点;主旨内容;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6-0013-02
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关键是要“以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令人昏昏欲睡的课堂激活,让学生动起来。那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关键是要巧妙有效地设置问题,让学生有事可做。
一、结合文体特点连环设问
一般说来,语文教材里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巧妙有效地设置问题,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笔者称其为“连环设问”。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流程,使课堂活动更具连贯性、整体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环环相扣中对文章有一个较为完整深刻的理解。在把握文章整体的基础上连环设问,要注意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主旨内容两个方面,并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设置问题。
以下就结合《甜甜的泥土》及《绿》这两篇文章的教学片断来具体谈谈。
《甜甜的泥土》教学片断:
师: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生:奶糖。
师:围绕“奶糖”依次写了什么内容?
生1:送奶糖,分奶糖,吃奶糖,埋奶糖。
生2:还有传奶糖,舔奶糖。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想一想,在这些情节中涉及最多的人物是谁呢?
生:小亮。
师: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小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生1:从“分奶糖”这个情节看,小亮是一个大方,乐于和别人分享快乐的人。
生2:第22节中写小亮每天起得很早,做很多家务,说明他是一个非常勤劳懂事的孩子。
生3:第21节中写小亮梦见了妈妈,非常高兴,说明他非常渴望母爱。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感觉到了小亮是一个很懂事,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人,或者说是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而一个人内心充满爱,往往是因为他获得过很多爱,那小亮的爱来自哪里呢?是他现在的家吗?
生:不是。(学生结合第20节的内容得知小亮在现在的家得不到爱,更多的是虐待。)
师:那他的爱来自哪里呢?
生1:他的親妈妈。
生2:老师。
生3:同学。
生4:传达室的老爷爷。
(紧接着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再结合糖融入泥土的情节,揭示“爱无处不在”的主题。)
在这个教学片断里,设置的主要问题如下:
①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②围绕“奶糖”(线索)依次写了什么内容(情节)?
③在这些情节中涉及最多的人物是谁呢?
④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小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⑤而一个人内心充满爱,往往是因为他获得过很多爱,那小亮的爱来自哪里呢?是他现在的家吗?
⑥那他的爱来自哪里呢?
纵观这些问题,会发现它们是环环相扣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进行连环设问,因为文体特点往往决定了教学重点。
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小说往往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环境、情节、人物是它的三要素,人物是三要素中的核心,所以在小说教学中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是重点。于是在问题设计上笔者就着重于如何将这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既不重复分析,又突出重点,因此设计了由线索引出情节再逐一引出人物的问题模式(关于环境是在分析小亮妈妈的形象时涉及的)。这样层层深入,就会让学生的思路更加连贯清晰,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层深入,更具整体性。
同样,散文也可以从文体特征上进行连环设问,比如教学朱自清的《绿》。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所以体会其“形散神聚”的特点和赏析语言是散文教学的重点。《绿》这篇散文的“神”是通过写“梅雨潭的绿”表达作者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优美的语言也集中在描绘“梅雨潭的绿”上,所以分析“梅雨潭的绿”就成了重中之重。以下是相关的教学片断:
师:自由诵读课文,思考全文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你能从各章节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大声地读出来吗?
生1:全文是围绕“绿”展开的。
生2: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第1节)
生3: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第2节)
生4:①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②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注:第3节中的相关语句较多,只要找出两三句即可。)
生5: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第4节)
师:那么每个章节是不是花了相同的笔墨去写“绿”呢?
生:不是。
师:刚才寻找写“绿”的语句时发现哪个章节最多?
生:第3节。
师:好,我们就一起来赏析第3节,听配乐朗诵,思考梅雨潭的绿让“我”不禁发出了怎样的感叹?面对这样的“绿”,“我”有怎样的妄想和假设,又有怎样的举动呢?endprint
生1: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醉人、奇异)
生2: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抱”表明:热爱)
生3: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轻盈飘逸、明亮多情)
生4: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拍、抚摩、掬、吻”表明:怜惜、爱恋)
师:那到底是怎样的“绿”让作者那样陶醉呢?让我们赏读一下具体描绘的内容。
生1:拟人——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闪闪、招引”表明:光亮,充满吸引力)
生2:比喻。
①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广阔)
②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娴静、娇羞、明润、纯净)
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鲜润)
生3:对比——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浓淡适宜、明暗适度)
师:这樣的绿是如此迷人,所以作者想送她一个好听的名字——
生:女儿绿。(突出了其清新、灵动、美丽的特点)
……
我们将其中的主要问题集中起来就很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带领学生逐渐走进文章,深入文本,从而掌握文章重点,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结合主旨内容连环设问
教师还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连环设问,因为主旨内容往往是情感教育的延伸,对学生的心智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要做到这一点就先要明确文章的主旨。《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的主旨是多元化的,有对“后妈”的控诉,有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同情,有对人间至爱无处不在的赞颂。那怎样定位它的主旨呢?笔者是根据新课程最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去确定的。
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如果过多地贬低“后妈”这个角色,明显是不合时宜的,我们不应该灌输旧有的不当观念给孩子,不应该在那些无辜的孩子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让他们生活得更加痛苦。过多地渲染离异家庭的孩子是多么可怜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对已经受伤的孩子来说,一味地强调他的可怜,只会让他变得更加自卑。要让孩子走出阴影,积极努力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人间至爱无处不在”这个主题恰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而且,要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都成为幸福的人。”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笔者最终把这篇文章的主旨确定在这个层面,希望学生能从小亮身上感受他特有的幸福,而不仅仅是可怜。
那怎样凸显主旨呢?于是就有了前文围绕主旨而展开的连环设问。这样的连环设问自然会让学生水到渠成地领会文章主旨,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连环设问时,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问题,还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深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问题不能过大过深,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具有提升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