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失传的工艺
——虬角简介

2018-01-23 19:29张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0期
关键词:海象象牙器物

张畅

(云南省文物总店,云南 昆明 650000)

1 虬角就是海象牙

提起虬角,在近几年的文玩圈子里几乎属于人尽皆知并为人追捧的种类。其实虬角确实是动物牙,还是一种在中国不常见的海里动物的上犬齿,这种动物就是海象。海象就是海里的大象,主要生活于北极海域,也可称得上北极特产动物,但它可短途旅行。所以在太平洋,从白令海峡到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帕夫海;在大西洋,从格陵兰岛到巴芬岛,从冰岛和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到巴伦支海都有其踪影。海象身体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的刚毛,眼小,视力欠佳。它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鳍状,不能像大象那样步行于陆上,仅靠后鳍角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

海象最独特的是一对白色的上犬齿,十分发达终生都在不停地生长,其根部着生于上颌,尖部从两边的嘴角垂直伸出嘴外,形成獠牙,雄兽的长牙可达75~96厘米,重量为4~4.5千克。雌兽的牙稍短而细,长度一般不到50厘米,很像陆生动物大象的门齿,并因此而得名。

海象主要生活于北极海域,最早猎捕海象主要目的是为了海象的肉以供食用,海象牙只是作为副产品而被加工使用,后期由于海象牙的价格逐渐昂贵起来,就变成了为了取得海象牙而猎捕。

海象牙在其外观、质地与象牙极为相似,亦有牙心,但无象牙的牙尖纹理特征,不如象牙那般光洁细腻,其外表有一层微黄的奶白色牙质皮,横切面上明显分为两部分,中心是瘤脑状无牙芯,外皮波纹状,截断面没有牙纹,这是辨别海象牙和象牙的要点之一。

所以,虬角材质本身并不贵重也不神秘,就是将海象牙染成翡翠颜色甚至纹理。

2 虬角清代开始产生

染色海象牙被称为虬角之前,在雍正年间的清代造办处的档案里记载了把虬角称为鳅角,鳅角按字里意思解释是鲸鱼的角,当然我们都知道没有鲸鱼角的存在。历史上也有人认为鳅角最早的意思可能指的是独角鲸的鲸牙,由于独角鲸鱼与海象都生存于北极地区,这两种不同动物的牙有可能是通过相同的贸易路线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到现在公认的虬角材料清单和器物中确实没有见过独角鲸牙的制品。

海象牙在中国的使用现在能找到的最早记录应该是在清代早期,因为明代的各种文字记载上并没有关于海象牙的记录,但在雍正朝清宫造办处的库存清单里面就有虬角制品的记录。乾隆中期以后鳅角的名称就逐渐被虬角所代替了,虬按字面意思解释是神话中的一种龙,虬角就是龙角的意思。这有可能是以前的商人为了增加货物的神秘感而提高货物价格起的名字。在中国知道并使用海象牙之前,海象牙就已经被不同民族的人们作为珍贵的材料来利用,直到现在还在继续着,比如制造棋子、剑柄、珠宝盒等。

海象牙大批量进入中国市场有可能是当时通过与俄罗斯人的毛皮贸易的同一路线进行的。俄罗斯人大量贩运产生于西伯利亚和北极地区的野生动物皮毛,向中国销售以求得暴利。因为与皮毛产地相同,不论从运输还是销路上海象牙完全有可能在中国进行大量销售,从存世的虬角制品也可以看得出来,由皇家工厂进行制作的器物造型精美。清代中晚期犀角来源稀少,常以“虬角”取代“犀角”,雕成些小品器物,作为文案上的陈设清供和把玩品。到清代中晚期,由于贸易的发达,大量的原料进入中国市场使得虬角制品的数量大增,种类也日渐普通,质量也良莠不齐。清亡之后,虬角工艺流传到了民间,但由于原料稀缺,染色工艺复杂,后又因战乱虬角市场逐渐萎缩直至消亡。

3 虬角的选料方式

①把最外层的牙皮去掉后带牙质皮雕刻加工,这样的成品很容易被认为是象牙制成的,只是受限于材料的尺寸,大件的器物几乎没有,某些器物也会使用类似茜绿工艺,这种做法在清三代的官造器物中偶有所见。

②茜绿工艺:此种工艺原为清宫庭造办处独有,后因清朝覆灭,流传至民间,到民国后失传。传世的虬角制品呈翡翠般质感和颜色,绿的色是染上去的,行话叫“茜绿”。茜绿或称“呛绿”“鹅绿”。清造处档案中均写“茜”。虬角茜绿要在炉灶的热膛中加绿色燃料浸泡半年之久,方可牢固经久不掉色。新的海象牙制品,一般是不能叫虬角或秋厥的,只有老的、染色的海象牙才能叫虬角。

③把整个牙质皮去掉后,仅使用牙心有脑状纹的部分进行加工,并与茜绿工艺结合,这种制作方式延续时间很长而且成品种多数量大,从早期的宫造器物到后来的民间日常用品都有。

4 虬角的制作工艺

通常制作虬角器物的步骤基本包括:选料、下料、雕刻、茜绿、抛光。在使用的雕刻技法上,加工工艺与象牙加工类似,但由于虬角材质较为特殊,往往雕刻后还要有茜绿工艺,因此阴刻技法相对于其他雕刻手法来说使用得不多,还是以圆雕、减地浮雕、镂雕等技法为主。海象牙一般不适合制作大件,经常用来制作印章、烟嘴、勒子、葫芦的小口盖、蒙心、气眼、扇柄等小物件。

因为当时没有化学试剂,所以虬角采用的染料都是植物染料、矿物燃料和动物胆汁等,而且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采用的技艺是宫廷古法冷沁植物药染,利用植物自然发酵沁色,呈现出黄绿色、青绿色、草青色、深蓝色、靛蓝色、黄黑绿、蓝黑绿、黄黑蓝等色,可谓色彩斑斓。

将海象牙染成翡翠色的工艺密不外传,只有清代造办处独有,并且由于海象牙的断面成脑状,密度比象牙大,手感和质感俱佳,一般只供宫内人员和皇亲国戚、朝廷大员享用,所以了解虬角的人并不多见。清代以后此工艺流传到民间,民国中期因掌握这项工艺的工匠相继离世,也就失传了。要区分虬角制品的等级高低还是以器形、纹饰和工艺来作为主要的标准。

虬角工艺是耗工费时、不计工本的佳品范例。其雕刻只占三分工,而磨工却占至少七分。每个细小颗粒都需以极微之特制工具打磨成型,旷日持久,以人工之力仿自然天成之样貌,令人叫绝。

5 虬角的颜色分类与辨伪方法:

虬角分白色、绿色,即染色和不染色。但虬角的秘密就在染色二字,绿色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偏黄调,一种偏蓝调。

真虬角:①虬角花纹自然,呈不规则形状。②虬角的密度很大,瓷度高,手感和细腻程度高于象牙,类似翡翠。③天然的虬角材料本身不同部位颜色深浅不一致。④虬角的颜色是不会掉的,而且非常环保。⑤真虬角的价格昂贵。

假虬角:①假虬角的颜色没有变化,花纹呈现规则形状。②假虬角多为骨粉压制,没有天然虬角的色彩和光泽。③假虬角有刺鼻的味道,有的会有淡淡的硅胶味,有的会有草鲜味。④如果用指甲去刮感觉表层有软质的东西,那说明表面是抹了东西的,这也可以作为判断真假的手段之一。

6 虬角的收藏价值

海象牙早期价值较低,后来因工艺失传和材质的特殊性等原因价值逐渐升高。清末收藏家赵茹珍在《古玩指南》中记录了当时作为象牙的代替原料,虬角的价格是要高于劣质象牙的。且虬角经过染色会呈现沉稳含蓄的翡翠绿颜色,精巧绝美,漂亮迷人。虬角最漂亮的部位就是其脑花部分,也是有别于象牙等其他牙类不一样的地方,虬角的密度大、瓷度高,象牙是其硬度的三分之二,手感及细腻度远超于象牙,再加上与翡翠近似的颜色,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传世中不乏虬角筷子、扇骨等艺术品,但数量稀少,故深受藏界喜爱,奉为珍宝。

海象牙资源其实现在已经十分稀少、珍贵。因20世纪的过度捕杀,海象曾一度濒临灭绝,后来国际公约约束其常规捕杀,才又繁殖起来,为了保护海象的繁衍生息,海象已经被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里。而且,2014年因气候变暖及海冰融化,出现了海象搁浅事件,使得世界动物保护组织对于海象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相信不远的将来虬角可能会与象牙一样成为违禁品。

现代技术虽然屡屡尝试,但是无论在外观还是在触感上,都达不到传统虬角的水平。所以由于工艺的失传,资源的减少,传世作品稀少众多原因,让虬角具有了较高的收藏价值。■

猜你喜欢
海象象牙器物
一根象牙筷
海象
粉色象牙梦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变色海象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海象的牙&彩雀
象牙长啊长
洛阳伊洛路初唐墓C7M4597出土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