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北方瓷窑内部结构的平面布局及其规律

2018-01-23 19:29谭雨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0期
关键词:耀州磁州窑窑址

谭雨蓉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湖北 武汉 430072)

生产瓷器的过程主要包括原料处理(粉碎、淘洗、练泥、沉淀)、成型、装饰、上釉、烧成。伴随着瓷器生产过程我们能看到窑址内的原料区、作坊区、烧造区和仓储区有着紧密的联系。

原料区,除了是原料开采地之外,主要是对原料进行粗加工的区域,包括料土堆放场、粉碎场、淘泥池、练泥池、沉淀池等。作坊区,主要是指制坯、装饰、上釉、晾坯场所及其他供窑工居住生活的房屋设施,是瓷器成型的重要场所。烧造区,即瓷器进行装烧的区域,包括燃料场、窑炉等。北方地区窑炉以馒头窑为主,南方地区多为龙窑。仓储区,主要是指放置成品场所。本文以磁州窑、耀州窑、宝丰清凉寺汝窑为例,说明窑场功能分区之间的布局规则和规律。

1 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民窑,窑址在今河北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1951年陈万里先生在调查中发现了观台窑[1],20世纪50年代之后对磁州窑开展了更加深入的实地考察工作。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磁州窑系诸窑”对磁州窑的专题研究成果做了较全面的总结[2]。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系对观台窑进行了发掘,对于研究磁州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3]。

观台磁州窑加工原料的遗迹有石碾槽,位于发掘区北部;石碾砣位于发掘区的中部和北部;胎料堆位于发掘区的中部和北部;煤堆位于发掘区的北部;颜料堆临近窑炉。作坊区房基共有7处,还发现了8座炉灶遗迹。F1位于T5南部,平面形状呈长方形,作坊内残存两个灶灰坑。F2位于T5东部,平面呈不规则方形,西南角放置一块方形青石,有使用痕迹,未发现灶。F4与F2东西并列,为制胚作坊。F3由Y3废弃后改造而成,地面是填平了火膛和窑床的工作面。F5是Y4废弃后改造而成,有一层黑色的工作面,利用火膛低地位置放置一口大缸、一个大瓷盆和一个陶盆放料浆,应是一个施釉作坊。F7是Y8废弃后填平火膛改造而成,保存较好。可见原料区和作坊区的界限并没有太分明,两者通常是伴随在一起的。

观台窑共有窑炉遗迹10座,共清理了7座。关于窑炉的研究可见秦大树先生的《磁州窑窑炉研究及北方地区瓷窑发展的相关问题》一文,文章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两座保存比较完好的窑炉,对两座窑炉的外观形式、内部结构、建构特征、使用材料进行了说明,也列举了其余几座窑炉的特异之处,还对宋代两座馒头窑进行了复原[3]。Y1位于T1的北半部,窑内残存纯净的石灰和草木灰混合堆积,应是烧制釉灰的场所。Y3位于T5的东部,是以煤为燃料的马蹄形馒头窑。Y7位于T10,Y10位于T5,主体未清理。Y8、Y9相连,位于T12。烧造区的窑炉遗迹主要位于T5、T10、T12内,位于发掘区的中部和北部,就近于原料区和作坊区,或力求方便直接改建烧造区为其他用途,如一些窑废弃以后作为制瓷作坊。仓储区遗迹主要有灰坑,位于发掘区以南,出土多件完整器,可能专门开辟用于储藏发掘区中部窑炉烧造的成品,距离烧造区较近。发掘区以北的窑炉烧成的制品可能就近储藏于F6。F6是Y6的窑室废弃以后改建的储藏室,直接利用了Y6的窑床、火膛和炉栅以上的部分。Y6出土了白釉碗、盘、盒、瓶等近500件。可知仓储区多采取就近烧造区的原则,且数量较多,

2 耀州窑[4]

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黄堡镇,于此处发现元丰年刻《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在今陕西铜川黄堡镇古瓷窑遗址,其烧瓷原料产地在黄堡镇东边塬一带的泥池、小清河、土黄沟。

陕西铜川耀州窑原料区位于1—4号作坊,其中2号作坊与Y1相对,4号作坊与Y2、Y3相对,1、3号与2、4号作坊相邻,中隔一墙。这四个作坊是这三座窑在制作瓷器胎胚或进行瓷土原料加工的场所。故这四个作坊皆可作为原料区与作坊区。作坊区位于与1、3号作坊相邻的西面,此处有一地面,有坩土痕迹,可能是堆料和晾胚的地方。作坊区采用窑洞式分区,呈现横向平面式。仓储区遗迹为灰坑,是工人烧窑时储存东西的场所。位于立地坡古瓷窑遗址的上店村古瓷窑遗址[5],在村的南北两头埋藏有丰富的烧瓷原料。作坊区为作坊窑洞,有存放胚件、揉泥的残迹。

3 宝丰清凉寺汝窑

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窑址地处豫西伏牛山东麓的浅山区,南濒沙河,北临汝水,矿产资源就地可取,易于开采[6]。窑址烧造区位于遗址的北部,清凉寺村的中部。窑址先后进行四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窑炉20座(7座马蹄形窑炉、12座圆形窑炉),作坊3处,陶瓮17个,过滤池、澄泥池、烧灰池各1个,水井3眼,灰坑44个,灰沟3条,墓葬2座。《宝丰清凉寺汝窑》里详细绘制了窑址烧造区遗迹平面分布图、不同类型窑炉与同时期遗迹平面分布图,窑址内部不同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清晰明了。

清凉寺汝窑经过发掘,原料区遗迹包括过滤池C1,位于发掘区西南部;澄泥池C2,位于发掘区中南部,细泥可在C2内陈腐,与C1是同一时期的配套设施;烧灰池C3,位于发掘区东北角,用于存放烧窑的燃料,配置瓷土或配釉的原材料。作坊区F1位于发掘区中北部,F1北墙体内侧一组釉料坑,为配釉、施釉场所。15个陶瓮都分布在F1内和F1正前方,这些陶瓮的层位与第二组椭圆形窑炉、F1完全一致。摆放有序的陶瓮和F1都是第二组椭圆形连体窑炉的配套设施。此外,于发掘区中部,与F1层位一致且南北对应处发现4个辘轳坑,可能是窑场的另一个制胚、修胚作坊。F2位于发掘区的中部偏南,第一组窑炉的正前方,排列成Z字形柱洞,是晾胚场所。烧造区共清理出20座窑炉遗迹,第一组窑炉为马蹄形窑炉,呈拐尺状分布,建在第一台地与第二台地的交汇处,窑体部分在台地之上,火膛在断崖以下,就地起建。第一组窑炉分别被第二组窑炉、F1的活动面、陶瓮叠压或打破。第二组窑炉虽然被破坏严重,但这些窑炉与F1、陶瓮的组合布局清晰有序,视为同一时期的综合性配套设施。此外,作坊区的海拔要低于烧造区的海拔,呈现环形布局,窑炉区与作坊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4 小结

文章分别对观台磁州窑、耀州窑和宝丰清凉寺汝窑内部结构的布局进行了初步分析,这三个窑址的遗迹保存得比较好,不但可以进行原料区、作坊区、烧造区、仓储区等功能区的划分,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找到连接各分区的“地面”,借以复原当时的社会。这也是我们能进行窑址聚落考古、分析窑址内部结构的平面布局极其规律的前提。对三座窑址的初步研究表明北方地区窑场的原料区、作坊区、烧造区、仓储区的布局总体呈现分布密集,布局规律,组织严密,生产清晰的特点。原料区与作坊区联系紧密,烧造区一般占有独立的区域,与原料、作坊区分离,但也有部分窑炉废弃或者改建为作坊,用以制胚或储藏。同时,部分窑场因地制宜,建造围绕烧造区的作坊、仓储区域,用以窖藏。■

[1]陈万里.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J].文物参考资料,1952(1).

[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3]北京大学考古系.观台磁州窑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4]秦大树.磁州窑窑炉研究及北方地区瓷窑发展的相关问题[M]//北大学考古学系.考古学研究(四).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耀州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6]耀州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铜川市考古研究所.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耀州磁州窑窑址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5)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4)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2)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1)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
耀州瓷:时光雕刻千年——你的美一缕如烟,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