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墓葬不腐尸的形成条件浅析
——以江苏泰州博物馆考古发掘为例

2018-01-23 19:29徐伟茅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0期
关键词:灯芯泰州石灰

徐伟 茅威

(泰州博物馆,江苏 泰州 225300)

江苏泰州,位于江苏中部、长江北侧,为江淮两大水系冲积平原,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织,地下水源十分丰富。1981年至今,泰州博物馆在对明代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已发掘出4具不腐尸(湿尸),并出土了大量明代陪葬服饰。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表明,不腐尸的形成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经过防腐处理,如古代埃及人的木乃伊,通过防腐处理措施,把人体的内脏等易腐烂的部位全部切除然后涂抹防腐的材料,并以布料紧紧包裹,使之不腐。二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自然生成不腐干尸,如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楼兰女尸、马王堆千年女尸等。三是佛教高僧之类,圆寂之后通过坐缸等方法,以大量能吸收水分的木材等材料吸干人体水分达到不腐的状态。而泰州博物馆在明代墓葬中发掘的这几具明代不腐尸,出土的时候都呈湿尸状态,经查阅众多墓葬考古发掘报告,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绝大多数墓葬内的尸体都已经腐烂,随葬纺织品也大部损毁。那在地下水源极其丰富、气候湿润的泰州地区,这几座墓葬又是如何形成尸体及随葬衣物不腐的呢?

1981年10月底,泰州市东郊鲍坝菜园五队(现泰州市海陵区城东街道)农民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座古墓,泰州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从出土的墓志铭可以得知,此墓墓主为明工部右侍郎徐蕃夫妇。此夫妇合葬墓为一椁两棺,椁外六面浇浆,浇浆层及棺椁结构坚实,封闭完好。坑底铺4厘米厚的石灰,再铺4厘米厚的木板,木板上浇约30厘米厚的石灰糯米浆,其上置椁。椁两侧至坑壁30厘米,两头至坑壁40厘米,其间均浇浆;椁上亦有30厘米厚的浇浆。浇浆层为白色固体,可以看到其中的糯米粒,质地坚硬,棺与椁及两棺之间用桐油与石灰搅拌的灰白色油灰填塞。男尸下垫6厘米厚的灯芯草,上部灯草呈白色,干燥有韧性,尚未变质。灯草下垫2.5厘米厚的草纸,下部草纸被棺液浸泡,棺液淡黄色约50升。女尸上盖寝单,下垫寝单、棉花、灯芯草,皆未变质。棺内干燥无棺液。男女棺内包尸花缎及随身所葬衣物共有80余件,均保存完好,色彩鲜艳,质地坚韧。男尸包缠4层花缎,上身穿8层衣服。女尸包缠6层花缎,上身穿8层衣服。[1]

2002年4月,泰州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鼓楼南路文峰桥西南的一座夫妻合葬浇浆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后在此墓西侧又发现了一座夫妻合葬浇浆墓。根据出土墓志可知,墓主为明代义宰刘鉴及其妻田氏,刘鉴之子刘济及其妻储氏。其中,刘鉴墓长3.02米,宽1.41~1.5米,高1.7米,浇浆顶为弧形,最厚处0.53米。刘鉴墓出土寝单2件,上身穿棉布长衫2件,花缎长衫1件,素绸长衫1件,花绸夹袍1件,花缎深衣1件,素缎袄1件,棉布内衣一件共7层8件衣服。下身着裙2件。[2]在开棺过程中发现其棺内底板上平铺有约30厘米厚的灯芯草和大量草纸,被棺液浸没。

从上面两次明代墓葬发掘情况可以看到,两墓均为浇浆墓,且棺椁密封良好,在棺内均发现大量灯芯草,并随棺出土了大量明代服饰。考古工作人员对包含上述两座墓葬在内的保存完好未被破坏的明代浇浆墓棺椁内的棺液进行PH值检测,经过检测发现未被破坏的明代浇浆墓葬棺椁内的棺液都呈弱碱性。

浇浆墓是指以石灰、细沙石等拌和糯米浆形成的一种混合材料,即俗称的所谓“三合土”的一种混合建筑浇浆作为在棺椁外浇筑密封层建造墓室的一种墓葬类型。宋江休复在其所著的《江邻几杂志》中记载:“钱君倚学士说:‘江南王公大人墓,莫不为村人所发,取其砖以卖者,是砖为累也。曰近江南有识之家,不用砖葬,唯以石灰和筛土筑实,其坚如石。’此言甚中理。”

1980年,苏州博物馆在江苏江阴夏港发掘了一座北宋至和二年的“瑞昌县君”孙四娘子墓,从考古现场判断,是一座典型的木椁浇浆墓,“该墓木椁外用三合土浇浆固封,坚硬如磐石”[3]。而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朱子家礼》中记载:“治棺。护丧命匠择木为棺,油杉为上,柏次之,土杉为下,其制方直,头大尾小。仅取容身,勿令高大及为虚檐高足。内外皆用灰漆,内乃用沥青溶泻,厚半寸以上,炼熟秫米灰,铺其底。”从苏州博物馆对江阴夏港北宋“瑞昌县君”孙四娘子墓和朱熹在《朱子全书朱子家礼》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相信,浇浆墓在北宋时期就开始出现,至于浇浆墓的起源也相应推断出应该最晚在北宋时期。

根据江苏地区已经发现的明代墓葬材料可知,浇浆墓是这一时期江苏地区主要的墓葬形制之一,主要存在于我国明代中晚期和清代早期的南方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浇浆墓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地理区域因素,主要是江浙一带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较大。浇浆成分主要有石灰、细沙石、糯米等拌和胶结材料,其中糯米水质混合物的添加是浇浆形成的关键因素[4]。

《明会典》记载:“公、候、伯造坟用石灰七千五百斤,糯米一石五斗,都督、都督同知、佥事造坟用石灰五千斤,糯米一石。”根据有关实验表明这样的比例恰好在最坚固的效果之内。由此形成了浇浆墓的两大特性:防盗和密封性能优良。从众多考古发掘报告中发现,砖室墓被盗的数量相当多,而浇浆墓与之对比被盗数量明显下降。浇浆墓的封闭性造成墓室(棺椁)与外界被浇浆层所阻断,空气不能进入墓室(棺椁)内部,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灯芯草是多年生草本水生单子叶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出产,但尤以江苏、福建、云贵地区为多,灯芯草药用价值极高,具有利水、清热、利尿、止血的功效,但灯芯草除了具有药用价值外,还具有另外一大特性,根据现代科技工作人员的实验表明:“灯芯草对水中悬浮油的吸附速度很快,在1分钟内吸附率可以达到98%,在4分钟时吸附饱和。实验结果表明,灯芯草对水中悬浮油的吸附表现为快速吸附,灯芯草对水中悬浮油表现出良好吸油能力,在弱酸性条件下的吸油效果最好,这是因为弱酸条件下的H+能中和灯芯草和油微粒表面的负电子,减弱了静电斥力。”[5]由此可见,灯芯草对吸附人体分解出的油脂具有极强的效果。

在江苏泰州地区,以前还存在一种丧葬的风俗,就是人去世后办完丧事不马上葬入坟墓,而是殓入棺中,然后选一个通风透气的地方停棺三年后再下葬。在这期间还要对棺木进行多次髹漆,谓之“停棺葬”。有些人家停棺的时间更长。而且大多数人家在生前早已置办棺木,棺木经过长时间的空置已经十分干燥。这样的丧葬风俗实际上在不经意间在下葬前对死者的尸体已经起到了一定的脱水作用。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大体可以知道明代浇浆墓形成尸体不腐的原因。首先是在通风透气的地方经过三年或更长时间的停棺,使得棺椁所含水分得到最大程度的蒸发,而多次的髹漆使棺椁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水隔绝性。下葬后浇浆墓密封性极强的特性,基本不受地下水位影响,地下水无法渗入棺椁内部。由于浇浆的因素,棺椁相对于地下土壤层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缺氧的小环境,在防止地下水的渗入的同时有效地阻止了微生物和细菌入侵并腐蚀尸体及衣物。而且棺木均为木质坚韧的材质,棺内放置的香料和灯心草起到杀虫、抗菌及防腐作用,死者身体所析出的水分和油脂被灯芯草等吸收,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弱碱环境,弱碱性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但有利于尸体及衣物的保存。在入殓时尸体下还要垫上厚厚的棉被、草纸等随葬物品,这些物品具有很强的吸水、吸油功能,在入殓下葬后对棺椁内的尸体分解出的水分和油脂以及密闭空间中残余空气所含水分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下葬后棺椁内部经过时间的积累所形成的弱碱性棺液也对尸体和所着衣物起到了一定的防腐保护作用。这几种原因相互综合,对死者身体及所着衣物起到了很强的保护作用,由此而出现了明代浇浆墓经常发掘出不腐尸的现象。■

[1]黄炳煜,肖均培.江苏泰州市明代徐蕃夫妇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6,(9).

[2]王为刚.江苏泰州明代刘鉴家族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6,(6).

[3]苏州博物馆等.江阴北宋“瑞昌县君”孙四娘子墓[J].文物,1982,(12).

[4]强晓凤.江苏地区明代纪年墓研究[DB/OL].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

[5]陈文博,耿安朝,廖德祥.吸附法分步处理含油废水研究[N].科技创新导报,2012-22.

猜你喜欢
灯芯泰州石灰
电石灰改良膨胀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幸福水天堂——泰州
灯芯草的陪伴
不同有效成分的石灰消毒防病效果的比较试验
用石灰食盐水浸泡稻草喂牛好
大石灯草文化节
泰州古韵
为什么煤油灯需要借助灯芯才能燃烧
石灰:石膏湿法脱硫技术在公司的应用
清凉灯芯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