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牛首山广缘寺遗址调查报告

2018-01-23 19:29刘磊刘文庆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0期
关键词:梵文石墙郑和

刘磊 刘文庆

(南京市江宁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苏 南京 211100)

1 广缘寺遗址的文献记载

郑和墓园文物保护管理所于2014年征集到一块牛首山周边出土的石碑,碑长105厘米,碑额阴刻“咸阳世家”四字,碑文共计559字,部分内容如下:本姓马其先祖瞻思丁公佐有元德封爵为咸阳王墓在云南大理府南郊八世祖三保和公掌明宫……建广缘寺以祀之礼也国朝来寺宇既非土田亦失犹有存者例有家奴耕之守之而其地历五百年……光绪甲申十年九月吉日。奉祀子积仁孙厚陶敬立。

关于郑和殁年葬地,史学界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和结束第七次下西洋后,于1435年回到南京,同年在南京逝世,葬于牛首山郑和墓。但因缺乏实证,学界对此一直存在质疑。咸阳世家碑文记载:“郑公祖先郑和出使西洋印度诸国”“赐姓郑,守备南京,马府街即赐第处也。殁,敕奠于牛首山西”,这是迄今第一件能证实郑和安葬在南京牛首山的文物实证。

《金陵梵刹志》中有关广缘寺方位地名的记载,为确定广缘寺的具体位置提供了参照。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周村一带曾有一座寺庙,与《金陵梵刹志》上对广缘寺的记载吻合,位于弘觉寺以东1千米。据当地村民叙述,其祖上相传郑和墓西面有寺庙叫“观音寺”,方位在现郑和湖东面与郑和墓相邻。笔者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走访了多名史学专家,并没有查找到此地村民口中的“观音寺”的出处,广缘寺的记载于此处的“观音寺”的位置重叠。

调查中发现,当地村民地方方言重,把“广缘寺”说成“观音寺、广安寺”,可以推断村民所称的“观音寺”就是历史上郑和的坟寺广缘寺。另《金陵梵刹志》记载的广缘寺西至的“樊家民山”,方言中说成“黄家山”,广缘寺北至的“大石凹”说成“大世凹”。《金陵梵刹志》中有关广缘寺东西南北方位地名的记载,与目前地名是吻合的,广缘寺位于郑和墓西侧郑和湖水库附近。

2 广缘寺遗址的发现与概况

郑和湖位于郑和墓园西200米,历史并无此处湖泊,原为山田和小水塘。20世纪80年代因农业生产需要,此地改为农田灌溉蓄水池即现在的郑和湖。郑和湖东临郑和墓,北临大世凹村,西邻郑家村、南邻和尚山,湖面总面积2万平方米有余。此湖有30多年没有干枯,前年因水库水闸漏水水位下降约2米,水库东边滩地露出,自北向南一路踏察,滩地显露多处古代遗迹,散见一些残破的石构件、石砖雕等,应为广缘寺遗址所在。

郑和墓园文保所组织工作人员,对广缘寺遗址进行了调查,发现了石砌墙基4处和石块堆积、柱础石、石望柱、城墙砖、陶瓷器残片等,概况如下。

2.1 石砌墙基

1号石墙基。位于渔湖的东北部,据北岸5米左右,距东岸10米左右。大致呈南北走向,北段往西北弧线状转弯,南往东折90度角,用不规则的黄沙石块砌成,残长40米、宽1米左右。根据遗址现象分析,1号石墙基可能是一所院落围墙的西南角的遗存。依地形随势筑砌,蜿蜒曲折。

2号石墙基。位于1号石墙南40米左右,距北岸84.5米,距东岸1.5米左右,大致呈南北走向,方向140度,较直,用不规则的黄沙石块砌成。残长5.5米、宽0.5米左右。根据二号石墙基的遗迹现象分析,此处应是一所房址所在地。

3号石墙基。在2号石墙基南74米,2号排水口南14米左右,距北岸164米左右,距东岸4米左右,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也许是受到湖水波浪常年冲击,随湖形漂移的缘故,石墙基形状弧形外凸。三号石墙基残长6.5米、宽0.4米左右。由宽度、厚度相同的九块长短不一的长方形黄砂石条组成,其中完整的一块长0.7米、宽0.4米、厚0.12米,中间有不同距离的间隙。造成间隙的原因可能是后期受损折断后,因人为原因移走形成。

4号墙基。墙基呈L型,位于3号墙基西南方向,水湖东南水道口处,距湖东岸0.1米,距湖北岸1.5~2.5米。南北走向,方向0度。墙基较直,用不规则的黄砂石砌成,残长5米、宽1米左右。在其南段往东1米左右,也有一段西北至东南走向的黄沙碎石砌成的墙基,长2米、宽1米左右,往东延伸到湖岸内,现场观察这两条墙基时间上有早晚关系。

2.2 石块堆积

石块堆积处位于水湖的东南部,在3号和4号石墙基之间,距南岸7米余,距东岸近20米,西侧延伸到渔湖水域内,东侧叠压在土层下,由大小不一的黄沙石块堆积形成。东西长36米开外,宽度为2~6米。

碎石堆积范围较大,疑似寺院遗址,与报恩寺遗址的发掘场景夯土遗迹类同,该处应是一处大型建筑。这一现象让笔者联想到明代夯土结构,明故宫遗址基址是由一层夯土夹一层碎石组成。这里的大面积碎石堆积,许是夯土基址经历常年湖水冲刷、土夯流失加载夯层中的碎石层沉淀形成。

2.3 遗物

湖东侧滩地上,陆续发现不少规格不同、零乱的建筑用石条、城墙砖、雕花砖、柱础石、方柱状覆莲头石望柱、石墙帽、石水槽、石磨盘和大量的青花碗瓷片等。这些遗物涉及建筑用材、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柱础石。采集到一块柱础石,径面0.3米,由此可知柱径为0.3米。据《工程做算法》规定,柱径和柱高的比为1:11,以此得出柱高是3.3米,通常说“面宽一丈,柱高八尺”,按此比例计算出该柱础石所在房屋的面宽为4.125米。

石望柱。望柱通常用在大型建筑和桥梁石栏上,分析该处应有大型房址和桥梁。

石墙帽。残长0.4米、宽0.58米、厚0.1~0.24米。其用途为安装在墙顶部,起到遮挡雨水保护墙体的作用。该遗物的发现,说明此处围墙十分工整,非平民能享用,唯有达显贵族的院落才能如此显赫派头。

石水槽。残长0.4米、宽0.5米、深0.1米左右,石水槽的发现,让人联想到园林里的人造景观。

石磨盘。石磨是用于将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面粉供生活之用的工具。只有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群才会置办,据文献记载郑和后裔或者家奴等众人管理寺田和家产。

城墙砖。数量较多,规格不一,大都宽0.2米、厚0.1米。

铺地。大量散落的建筑构件,疑为房屋的基础、寺庙的地基或为场院的铺地之类。布局已散乱,有些条石散落水中,已经无法复原建筑原貌。

青花瓷标本。主要分布在3号和4号墙基之间,石块堆积以东地域。纹饰有舍利塔文、弦纹、梵文、菊花纹、莲花纹、牡丹纹等,个别底部有“大明成化”款式。这些青花瓷标本的年代为明代至清代中期,大都带有佛教梵文咒轮纹等。

另在郑和湖东南面,散落很多瓷器残品,有青花瓷盘、青花碗、青花罐、青花壶、紫砂壶残件、陶质碗罐等。

3 关于广缘寺遗址的一些思考

①遗址为何种类型?郑和湖周边发现的大量建筑基座和散落的柱基,数量达到了一定规模,这些遗落的建筑基座和柱基散布在郑和湖的东部位置,紧邻郑和墓园。郑和湖周边遗留的建筑基座与2013年兜率宫殿遗址对比,包括石质构件、柱基与周边弘觉寺遗址的建筑基、遗迹比较,遗迹的类型与时代上接近。郑和湖发现的广缘寺遗址和2013年兜率宫殿遗址皆有带梵文字的瓷器发现,也再次印证了此处明初梵文瓷器的广泛使用。明初和明中期梵文瓷器的大量使用和郑和下西洋活动有直接关联,此处紧邻郑和墓又与历史记载的郑和坟寺所在区域重合。

②郑和湖发现的广缘寺遗址中,青花瓷标本饰有梵文佛教文字与牛首山摩崖石刻遗址出土瓷片梵文纹饰一致与东壁的梵文题记相吻合,可判断为同种语言、同时代的文物。摩崖石刻崖壁上刻有梵文和弘觉禅寺敕建于永乐年间等记载。牛首山摩崖石刻为明代所造,龛像则为明成化所开,题记、梵文佛教文字记载,经考古人员判定崖壁文字落款和内容为明初所为。

③郑和湖广缘寺遗址发现的建筑石材为砂石,与弘觉寺地宫石盖、弘觉寺遗址出土的文物器型材料及纹饰极大的相似,可判断为同一时代遗物。

④牛首山出土下西洋太监墓坟寺案例。根据目前牛首山周边出土多座下西洋太监墓看,坟寺与墓地都很近,便于僧人管理墓地,便于后裔来上坟祭祀。如太监洪保的坟寺林海寺、太监罗智的坟寺静明寺等,郑和的坟寺与他的同僚一样也不例外与墓地不远。

这批于郑和湖发现的广缘寺遗迹,是对广缘寺及周边遗址考证的有力佐证,与周边的郑和墓、郑家村、寺田等文化遗存共同构成郑和文化遗产片区。■

猜你喜欢
梵文石墙郑和
清乾隆时期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酥油供灯研究
Clear cell sarcoma in unusual sites mimicking metastatic melanoma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元代梵文咒语铜镜初探
不一样的数字墙
遇到幸运的石墙
唯一的听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