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峰华
(丹东中心医院眼耳鼻喉二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疾病,手术是白内障的常用治疗方式,而术后感染是白内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术后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来源于结膜囊和眼睑的菌群,上述菌群可通过手术切口进到房水,从而导致术后感染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预防白内障术后并发感染的效果,以期为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的护理提供实践参考资料。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年在本院行白内障手术的102例(102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30~80岁,平均(73.36±2.29)岁;左眼54例,右眼48例;合并疾病:合并高血压33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其他疾病12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总结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观察术后并发感染的情况。护理方法如下:①术前准备。手术前协助患者做好眼轴长度、眼角膜曲率的测量,并计算所需的人工晶体度数,以确定人工晶体的型号。指导患者配合好手术医师,将手术步骤详细的告知患者,以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嘱咐患者手术开始后尽量避免打喷嚏、咳嗽,若想打喷嚏、咳嗽,可使用舌尖向上腭顶以缓解打喷嚏及咳嗽的冲动,防止玻璃体出血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手术前做好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工作,同时核对术眼,并做好标识,将术眼睫毛剪掉,并对泪道进行冲洗,密切观察泪囊是否有分泌物溢出,若出现脓性分泌物及时告知手术医师并暂停手术进行及时的对症处理。手术前30 min使用复方托品酰胺将瞳孔扩大至5~6 mm,并使用消毒肥皂液对上下眼睑的皮肤进行清洁,清洁范围为眶缘下2 cm至眉弓上2 cm,使用生理盐水对眼睑皮肤进行充分冲洗。同时使用庆大霉素32万U+500 mL生理盐水对术眼结膜囊进行冲洗,冲洗时间为2 min,使用0.5%聚维酮碘消毒液对眼周皮肤进行消毒,使用无菌敷料对术眼进行包扎。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再次使用软皂液对术眼的上下眼睑皮肤进行擦洗,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将皮肤冲洗干净,然后再以0.012 5%升汞结膜囊进行冲洗,冲洗完后立即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充分冲洗,直至结膜囊无残留升汞液,然后使用0.5% 聚维酮碘消毒液对皮肤进行重复消毒2次,使用0.5%爱尔凯因对术眼结膜囊进行表面麻醉。②术后护理。待患者返回病房后,采取舒适体位休息,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术眼的敷料情况。告知患者注意避免过多活动、弯腰、低头,避免触碰术眼。指导患者进食多纤维、易消化的食物,饮食应清淡,避免进食粗硬的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并注意保持大便的通畅。严密观察患者的术眼敷料有无感染、渗血、渗液征兆,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眼胀等异常表现。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要注意老龄患者的眼部、生命体征变化及神志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主管医师。手术后第2d开放术眼,进行常规换药,并对术眼的结膜囊进行清洁,遵医嘱滴复方妥布霉素眼液于结膜囊上,术后第2天每30 min滴1次,术后第3天每2 h滴1次,以后滴眼每日4次,共滴眼1个月。滴眼时注意避免将眼药水与患者的眼睫毛及眼睑接触,防止造成滴眼液的污染及角膜的损伤。
102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现象。
当前我国每年约有200多万白内障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术后感染是白内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术后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来源于结膜囊[1]。结膜囊是与外界相通的一个黏膜腔隙,正常状态下,泪液的抑菌作用和清洗作用可使结膜囊暂时处于无菌生长状态,一旦受到刺激或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激素等会导致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从而引起结膜囊菌群失紊,导致条件致病菌存在结膜囊内[2]。白内障手术属于内眼手术,会对眼球结构造成损害,且部分致病菌通过透明角膜切口进至眼内,从而引发细菌性眼内炎的发生。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中术前对结膜囊的冲洗可减少细菌在结膜囊的黏附,从而避免细菌由结膜囊进至眼内。研究显示,手术前,患者的结膜囊内残留有细菌,行手术治疗后,增加了眼内炎及感染的风险[3]。通过结膜囊的细菌培养结果,指导术前对结膜囊进行彻底的清洁,可有效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由于老年人群是白内障的高发人群,且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大都经历多次保守治疗的失败,因此在手术前由于担心手术效果,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针对患者的这一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疏导,并向患者介绍手术效果良好的患者,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清洗,从而提高患者的配合依从性。同时出院时将药物的使用方法详细的解释给患者,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来院复诊,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综上所述,在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中施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