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达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紧张心理对歌唱的影响可以说是较为严重的,就像声乐教师们经常说的“声乐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样,歌唱者在不同的演唱环境下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稳定因素,并且具有瞬间性,稍有失误都是不可逆转的。歌唱的实质就是将平时日积月累的歌唱经验和支配指令存入大脑,待再次歌唱时,再由大脑发出指令,支配演唱者进行演唱活动的一个过程。但是演唱者会在临场演出时产生一些消极的潜意识,甚至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就是我所谈到的紧张心理,或多或少,因人而异,当这种情绪变得极为剧烈时,会使得其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成了极强的兴奋点,但是远远的超出了歌唱者的控制范围,这时由大脑发出的支配指令就会受到这种紧张兴奋点的强烈干扰,于是便出现了演唱时技术动作发生的形变,进而导致演唱失误增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对日后的歌唱产生了抵触心理。
歌唱者由于平时不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导致歌唱技巧掌握的不到位,便会出现了演唱时一心多用的情况。在演唱时既要注意气息的控制,又要时刻注意声音的质量,同时还要兼顾节奏、音准以及与伴奏之间的配合。即使每一个方面都想到了,却哪方面都没做好,这样的歌唱行为是机械的,歌唱出的声音是木讷的,谈不上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诠释作品,更别说打动欣赏者了。还有的演唱者只注重对于练声曲(俗称“开声”)的练习,忽视了演唱作品才是进步的关键。中国有句古话,“唱千曲而后晓声”,意为只有经过大量的作品实践以后,才会对声音的控制有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把握。因此,想要胸有成竹,只有通过不断夯实自己的基本功和经过大量作品的洗炼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没有其他的捷径。
有的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得失感很重,经常会在意他人的眼光。例如担心自己在演唱过程中如果发生了失误,会遭到台下的欣赏者以及身边的同学嘲笑;还有担心台下的欣赏者中不乏专业人士,自己在台上的演唱是班门弄斧,不自量力的行为,这也是典型的自卑心理;也有的演唱者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专门挑选大篇幅,高难度的作品,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歌唱功底过硬,但是作品的难度远远超出其控制。由此可以看出过重的心理负担与不自信,只会让歌唱者平添许多消极情绪和负能量。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在全国公开课“走进音乐的世界”中曾分享过一个案例,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周院长的一个学生,这位同学日常的专业基本功极为扎实,但是每每登台演出便会紧张不已,更有时甚至在演出时连伴奏都听不见,以至于所有老师都非常费解,于是周院长经过了深入详细的沟通,发现根源是这位同学从小学习艺术,但是在她人生的第一次演出中发生了一个失误,待演出完毕后她的母亲对她进行了严厉的呵斥和责备,对于一个学艺之初,还是孩童年纪的她,这无疑会给她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创伤,于是她下定决心,努力练习专业课,即使在台下练习的炉火纯青,但每次登上舞台,母亲的责备和训诫仿佛一直在耳边萦绕,以至于每每登台心慌意乱,失误连连。说到这里其实我们可以了解,对于一个年纪尚小,学艺之初的“小学徒”,其心智并不成熟,如果受到了来源于周围环境的过分的苛责,一定会产生心理阴影。
表演经验不足导致的怯场心理,也是诱发紧张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据科学调查,受访者中83.2%的演唱者都对于第一次登台时的紧张情绪表示记忆犹新。《军港之夜》的演唱者苏小明自述她第一次登台的经历时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回忆到当初举办这场晚会的总导演铁池邀请她,由于紧张不肯登台,最后还是被导演一脚“踹上台”的。由此可见,由于临场经验不足而产生对自己的怀疑情绪是紧张心理的一大诱因,不同的演出环境,演出性质都可以导致紧张心理。一旦这种紧张心理形成以后,随之改变的就是歌唱心理,歌唱心理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演唱欲望,当演唱欲望强烈时,就会刺激大脑皮层,随即神经系统产生兴奋状态,在兴奋的中枢神经引导下,演唱者的歌唱器官便会做出积极的反应,这时的歌唱感觉和声音的质量都是最佳的。反之,当紧张心理形成以后,演唱者便会缺少对演唱的欲望,与此同时“恐惧高音”的心理也会随之而来,于是就会气息上浮,声门紧闭,想要用蛮力进行高音的演唱,结果必然是失误。这不仅会使欣赏者的视听效果受到影响,也会打击演唱者的信心,更会使其产生消极的情绪。
本文所阐述的应对歌唱紧张心理的方法探究,是我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对歌唱紧张心理的切身体会和初步探索。这种心理活动具有神秘性,每个人对歌唱紧张心理的体会都会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经历,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歌唱表演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交流心得,找出适合自己的心态调整办法,下一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应对歌唱紧张心理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