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磊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民歌”一般泛指人民之歌,在世界各地,因为地域、民族、国家的不同,也因为地理、气候、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产生出了不同的民族歌曲作品,外国一般也与民谣通称。从民族性上看,民歌就是某个民族所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最初由口头传播,这些可称为传统民歌。而“新民歌”则是二度创作的民歌,这些包括翻唱、改编原有的民歌,也包括新创作的民族作品。
在中国,新民歌一般指的是用中国特有民族唱法演唱的作品,也就是所谓的“民族声乐”,在最辉煌时期曾创造了全民皆唱的场面,《父老乡亲》、《小白杨》、《说句心里话》、《咱当兵的人》、《春天的故事》等佳作层出不穷。
不过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民娱乐多元化转型,并在大众流行音乐以及网络的多元分化后,新民歌的受众也不断减少,特别是在2013年下半年由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后,新民歌一度赖以生存的大舞台得到极大的压制,虚假的繁荣泡沫被刺破,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起新民歌的前景。
不可否认,民族声乐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声乐表演艺术,是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发展,最早时期的民族歌曲作品如《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都是作为当时战争时代的产物,成为中国民族意识崛起的一个载体,成为了抗日战争宣传的重要武器。
解放后,伴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新民歌在改革开放前后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大量优秀的新民歌作品与歌唱家不断的涌现,特别是以国家文工团为代表的演唱者,以宣传家国理念与表达人民群众情感的作品,新民歌曾起到很好的凝聚力量与表达人民诉求作用,并成为了当时人民颇为热爱的娱乐方式之一。
不过进入新世纪,新民歌在繁荣过后,也逐渐产生了很多问题,在艺术内外都出现了无法调和的困境。首先在艺术上,新民歌作品逐渐形成“字正腔圆”演唱模式以及“千人一声”的效果,让后来的年轻观众对新民歌作品产生了一种漠视;同时伴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流行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性的流行作品逐渐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虽然如此,新民歌作为主旋律作品承载体,也是官方演出舞台必用的文化产品,依然还有着很大的用途,特别是地方政府为了宣传推广旅游而大量举办的文化节、旅游节等,以及国企、地方事业机构举办的各种节庆活动,依然需要大量的新民歌演唱。新民歌演艺市场之前需求量非常大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腐败。
2013年下半年,为了配合党的反腐工作,由国家五部委牵头发布《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此通知一出,新民歌赖以生存的平台开始倒塌,而这些年新民歌严重赖于政治供养而普遍产生了懒性,在期间制造出众多演艺市场虚假繁荣的现象,也在忽然打破之中,让国内很多以演唱会为主的文化公司一夜倒闭,更让很多民歌手不知何去何从。在往后的这几年,也出现了很多民歌手转行的现象,更让很多人对新民歌市场一路看衰。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虽然当前新民歌赖以生存的舞台得到压制,但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新民歌在之前发展的泡沫现象,也能更好地冷静地面对与正视新民歌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去除浮华,保留精华。
民族声乐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民族唱法艺术形式,有它所存在的民族特色土壤,它不会因为外部条件而出现消失状态。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而做出新的探索与反应。经过2013—2018年这几年的探索与发展,新民歌的前景也逐渐明朗起来。
新民歌自从发展以来,一直都传唱着国家主旋律,是国家的文化价值、特定时期主流文化的体现,新民歌在大多人看来,已经成为了“政治歌曲”的一种代称。虽然新民歌在范畴中是比这个更宽泛,但不得不说的是,新民歌在群众理解中,已经更多像是为政治而生,在最繁荣时期也诞生了像《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众多优秀新民歌作品,这些作品都充分反映了当时国家的主流政策,是以歌来宣传与歌颂。
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到,虽然作为新民歌赖以生存的官方舞台得到压缩,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它不过是刺破了新民歌在之前虚假繁荣的现象,作为主旋律代表的新民歌,依然承担着国家主流文化宣传,作为国家舞台节目的一部分,依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不过,相比之前的求大于供的演艺状态,这些空间现在估计只能留给更有实力更为务实的人,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通过录音棚的录音修音的假唱模式,就可以大胆出去走穴演出。
新民歌在发展这些年,辉煌过后也逐渐暴露出在艺术方面问题,不仅是演唱模式还有音乐风格等方面,都值得去思考它的创新与变革,特别是在当前的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下,也让我们看到,在要新时代发展上,跟上新时代去与流行时尚元素结合,积极尝试民美通的跨界创新,是新民歌发展创新的一个最好方式。
就在官方演艺舞台压缩后,也让很多民歌从业者开始考虑将新民歌作品的政治特色去除,让新民歌作品回到它本身的艺术性上来,回到它的民族性、民间性,让新民歌作品适合当前时代,去探索新民歌的创新。在这方面,作为民歌手出身的龚琳娜就提供一个创新例子,她演唱《忐忑》这样的作品,以中国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老旦、老生、黑头等多个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独具新颖,也让新民歌作品成为一种“神曲”在网络传播,让新民歌作品回归民间艺术本质,在演唱形式上带来突破。
同时,像谭维维演唱的《给你一点颜色》这样作品,将民族风格的陕西华阴老腔结合流行风格,也带来了很大的关注度,更让我们看到民间的艺术元素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挖掘。当然,虽然这个作品是流行唱法结合民间艺术,但是对新民歌而言,也是可以参考这种模式,为新民歌作品开创出新风格来,促进新民歌在艺术性上更为多元的创新尝试。
如上所述,新民歌在当前官方舞台压缩的环境下,也逐渐让我们开始关注到了新民歌本身的艺术属性。而国家在限制官方主办节庆活动,也是为了能刺破新民歌之前的虚假繁荣,指导民族作品更为健康地向艺术发展,因为也建立了“国家艺术基金”,各方面大力扶持民族歌剧、音乐剧等舞台剧的发展。
而像民族歌剧、歌舞剧、歌舞诗等舞台剧的立项与创作,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让新民歌作品在其中担任一个重要角色。作为文艺作品的一部分,这种模式能够以整体性的特征去表达,也丰富新民歌演出的内容。而像歌舞剧这种性质的艺术作品,对演员要求很高,崇尚真唱、注重“演”与“唱”的结合,需要的是能力更为全面的专业歌唱演员。因此,这样不仅让新民歌演员除去浮华,让更有实力与有才华的演员脱颖而出,在另一个方面也能够不断磨练歌唱演员的专业水平。
另外,随着中国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方面也越来越丰富,国家在文化场地方面也加大投入,几乎在每个市县都建有剧院或文化馆,提供能够观看大型歌舞剧的专业场所,也给民族歌剧等发展奠定了很好的演出客观条件。
从近些年发展看来,优秀的新民歌手如今都逐渐转型到民族歌剧、音乐剧表演,担任主角或配角,歌剧、歌舞剧也成为他们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就在新民歌的转型与发展中,随着相关的歌剧人才培养形成,以及各大条件的逐渐成熟,让最优秀的民歌手都投身于民族歌剧的表演,我们也可以相信随着中国民族歌剧的不断发展,未来也有望创作出像《卡门》、《弄臣》等广受全世界欢迎的民族歌剧。
总而言之,经过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新民歌的发展,也因为社会环境与风气诱发很多恶习难改,现在正好是新民歌官方演出舞台不断减少的背景下,将以往的模式打破了,改变了这些恶习产生的土壤,从而也将新民歌艺术更多交还给艺术本身,让艺术本身去说话、去发展、去繁荣。因此,未来的新民歌前景,不再会是官方演艺搭台、假唱盛行的虚假繁荣,而是真正意义上、艺术上的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