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源文宗赵秉文交游活动述考
——兼论赵秉文与金末文坛建设

2018-01-23 15:56于东新魏华倩
殷都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元好问赵氏

于东新,魏华倩

(内蒙古民族大学 辽金元民族文学研究所,内蒙古 通辽 028043)

作为继蔡珪、党怀英之后的第三代领袖人物,赵秉文主盟文坛三十年,是金源文学“国朝文派”代表作家、杰出文学批评家,有别集《闲闲老人滏水文集》二十卷传世,其中,收录散文181篇、诗644首*据薛瑞兆等编《全金诗》第二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赵秉文有诗644首传世。。在金代文人中,其传世作品的数量仅次于元好问。不仅如此,由于其官居高位,为人高尚娴雅,古道热肠,交游的范围十分广泛,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士,为金末文坛培养、锻造了基本的作家队伍。本文拟将赵氏交游活动做一考辨梳理,从中亦可窥见其在金末文坛建设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居士,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史载他幼年颖悟,读书朗畅若夙习然。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及第,释褐为安塞主簿,时二十七岁。三十五岁时入翰林,逐渐进入金廷统治中枢,成为金源重要文臣,先后任翰林修撰、礼部尚书兼侍讲、集贤院知事等职,虽然政治上也曾遭外放、入狱、贬谪,有所起伏,但总体上,其仕宦之路还是较为平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朝廷,甚至是在皇帝身边任职。从泰和二年(1202)改户部知事、迁翰林修撰起,即开始确立其在文坛上的重要地位。大安三年(1211),一代文宗党怀英辞世,赵氏实际已接棒成为文坛领袖,尤其是贞祐南渡(1214)后以礼部尚书身份主贡举,先后为国选才,使得一批文士逐渐团结在其周围,开辟出金末文坛的新局面。

一、赵秉文与前辈名家的交游活动

赵氏入翰林前后,与许多文坛名流颇有交往。年轻时他即结识了名满天下的诗人、书法家王庭筠,刘祁说赵氏“幼年诗与书皆法子端”[1](卷一,P5),“赵闲闲少尝寄黄华诗,黄华称之,曰:‘姓王氏(疑有误)非作千首,其工夫不至是也。’其诗至今为人传诵,且赵以此诗初得名。诗云:‘寄语雪溪王处士,年来多病复何如?浮云世态纷纷变,秋草人情日日疎。李白一杯人影月,郑虔三绝画诗书。情知不得文章力,乞与黄华作隐居。’”[1](卷八,P86)时赵秉文二十六岁,尚未入仕。明昌六年(1195),经王庭筠举荐,丁母忧之后的赵氏起复应奉翰林。《金史·王庭筠传》记曰:“其引荐者如赵秉文、冯璧、李纯甫,皆一时名士,世以知人许之。”[2]( 卷一百二十六,P2732)也就是在此年,年轻气盛的赵秉文,由于上书言事而触怒皇帝,获罪,王庭筠也受牵涉而下狱罢职。这是赵氏生平中颇受非议的一件事。《金史》本传载曰:“(赵秉文)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守贞可大用。章宗召问,言颇差异,于是命知大兴府事内族膏等鞫之。秉文初不肯言,诘其仆,历数交游者,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尝与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郑赞道、高坦等私议。’庭筠等皆下狱,决罚有差。有司论秉文上书狂妄,法当追解,上不欲以言罪人,遂特免焉。……士大夫莫不耻之。坐是久废。”[2]( 卷一百十,P2426)对此,《归潜志》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可与《金史》对照参看:“初,赵秉文由外官为王庭筠所荐,入翰林。既受职,遽上言云:‘愿陛下进君子,退小人。’上召入宫,使内侍问‘当今君子、小人为谁?’秉文对:‘君子,故相完颜守贞;小人,今参政胥持国也。’上复使诘问:‘汝何以知此二人为君子、小人?’秉文惶迫不能对,但言:‘臣新自外来,闻朝廷士大夫议论如此。’时上厌守贞直言,由宰相出留守东京。向持国谄谀,骤为执政,闻之大怒,因穷治其事。收王庭筠等俱下吏,且搜索所作讥讽文字,复无所得,独省掾周昂《送路铎外补》诗有云:‘龙移鳝舞,日落鸱枭啸。未须发三叹,但可付一笑。’颇涉讥讽。奏闻,上怒曰:‘此正谓世宗升遐而朕嗣位也。’大臣皆惧,罪在不可测。参知政事孙公铎从容言于上曰:‘古之人臣亦有拟为龙、为日者,如孔明卧龙、荀氏八龙,赵衰冬日、赵盾夏日,宜无他。’于是上意稍解。翌日,有旨:‘庭筠坐举秉文,昂坐讥讽,各杖七十,左贬外官。秉文狂愚,为人所教,止以本等外补。’初,秉文与昂不相识,被累。已而,昂杖卧,秉文谢焉,大为昂母所诟。秉文但曰:‘此前生冤业也。’故人为之语曰有‘不攀栏槛只攀人’之句。”[1](卷十,P111-112)实际上,赵秉文初入朝廷中枢,尚不知政治险恶,于是不知深浅地卷入朝廷纷争,即此时章宗正重用奸相胥持国,贬抑耿直敢言的完颜守贞。也就是这次上书,赵秉文无意间使得自己的恩师王庭筠,以及文坛名家周昂等受到牵连。可以说,赵秉文是从王庭筠处接受了诗艺训练而走上文坛的。但王氏晚年诗风大变,一改平易浅近而向艰深险难之途发展,元好问就指出,王氏“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以险韵为工,方之少作,如出两手。”[3]( 卷一六,《王黄华墓碑》,P395)此时的赵秉文正大力摒除浮艳空洞的不良文风,所以对王庭筠这种喜用险韵、铺排学问、逞弄技巧的诗法也给予了批评。《归潜志》载曰:“(赵秉文)尝云:‘王子端才固高,然太为名所使。每出一联一篇,必要使人皆称之,故止是尖新。其曰:近来陡觉无佳思,纵有诗成似乐天。不免为物议也。’”[1](卷十,P119)这既见出赵秉文独立正直性格的一贯性,也见出他晚年对于诗歌艺术的深入思考,即所谓“文以意为主”,形式应为内容服务,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尖新”。

泰和二年(1202),赵秉文再入翰林,王庆生认为,或有党怀英相援[4](P269)。对于“明昌间,以高文大册,主盟一世”[5](卷一五,《竹溪先生文集引》)的党怀英(1134-1211),刘祁就认为:“赵闲闲于前辈中,文则推党世杰怀英、蔡正甫珪。”[1](卷十,P119)可见赵秉文对党氏的态度。赵氏有诗《逢李按察十首》,其五写党怀英曰:“堂堂竹溪翁,如天有五星。篆籀深魏汉,文章仿六经。”另外,他还作《竹溪篆跋》以评价党氏:“李监之篆、蔡中郎之八分,虞永兴之小楷,陶谢之诗,六一公之文,妙绝一世,公兼而有之,抑可谓全矣。”[5](卷二十,《竹溪篆跋》)亦见出其对党氏的服膺。大约早在明昌三年(1191),赵秉文曾将党怀英、赵渢、路铎、刘昂、师拓、周昂以及王礀等七人诗结集为《明昌辞人雅制》,并刻木以传。所谓“雅制”是指其艺术风格雅致者,可见,赵氏是想将党怀英等标为风格雅致的代表。关于赵氏与党怀英的关系,《归潜志》卷八、《滹南集》卷十都有详细载录,可参看。

其他的,赵氏还与文坛名家郝俣、郦权、王礀、师拓、赵沨、路铎等为友。赵秉文曾在《遗安先生言行碣》中记述自己与郦权、王礀交游的情形:“以秉文明昌间转河南转运幕,过相,谒坡轩居士郦元舆。居士曰:‘君知王逸宾乎?斯人当今颜子也。君不可不扫门求见之。’既见曰:‘郦公知人矣。’自是之后,虚往实归。”按,郦权,字元舆。王礀,字逸宾。对于师拓,刘祁有言曰:“赵闲闲于前辈中,……诗则最称赵文孺(沨)、尹无忌。”[1](卷十,P119)尹无忌,即师拓。《归潜志》亦载曰:“赵闲闲尝为余言,少初识尹无忌,问:‘久闻先生作诗不喜苏、黄何如?’无忌曰:‘学苏、黄则卑猥也。’其诗一以李、杜为法,五言尤工。闲闲尝称其《游同乐园》诗云云。”[1](卷八,P86)正隆进士、文坛前辈郝俣于明昌间在翰林,赵秉文常与之往还。后郝氏致仕,居代州崞县。大安二年(1210),赵氏为平定州刺史,还专程拜访郝俣,并作《题郝运使荣归堂》诗:“翰墨声名四十年,归来还作地行仙。柴桑问路陶元亮,洛社休官白乐天。拄杖扶儿还拜客,画图绘老听人传。穷秋雨霁陂田出,想见骑驴兴渺然。”[4](P268)此外,赵秉文早在十八岁时即仰慕赵沨,作《题李平夫<黄山蹇驴诗图>》诗:“三十年前济水东,诗中曾识蹇驴翁。”赵沨(?-1195),字文孺,大定二十二年(1182)进士。《归潜志》记曰:沨“尝于黄山道中作诗,有云:‘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驭我画图间。’世号‘赵蹇驴’。余先子(刘从益)翰林,尝谈章宗春水放海青,时黄山在翰苑,扈从,既得鹅,索诗,黄山立进之,其诗云:‘驾鹅得暖下陂塘,探骑星驰入建章。黄伞轻阴随凤辇,绿衣小队出鹰坊。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日风毛堕雪霜。共喜园林得新荐,侍臣齐捧万年觞。’章宗览之,称其工,且曰:‘此诗非宿构不能至此。’”[1](卷八,P86-87)可见,赵沨是大定明昌间著名诗人。关于赵秉文与赵沨的确切交往,据王庆生考证,明昌四年(1193)冬,赵秉文曾与赵沨、路铎唱和咏雪,赵氏作《陪赵文孺、路宣叔分韵赋雪》诗:“堂堂翰林公,清癯如令威。雪花对樽酒,浩气先春归。……”赵沨亦作《分韵赋雪得雨字》。赵沨卒于明昌六年,可知赵秉文与赵沨至少有近二十年的友谊。路铎(1157?-1214),年龄与赵秉文相当,为文尚奇,诗精致温润,有《虚舟居士集》,惜散佚不传。赵秉文在其殁后,曾编选其诗,目为《明昌辞人雅制》。

赵秉文还与金源名臣宗端修有交往。宗端修(1150-1208),本姓宗,避金睿宗讳改为姬端修。字平叔。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中州集》记曰:“好学喜名节,操履端劲,慕司马温公之为人。自为诸生时,见者必悚然敬之。”[6](卷八,P412)“世谓平叔,魏征汲黯”。可见其人品耿介。赵秉文与之同年,交谊颇笃。宗端修卒后,赵氏为其作《盘安军节度副使姬公平叔墓表》《祭姬公平叔文》二文,以悼之。天兴元年(1232),诗人冯璧七十之寿。赵秉文作《庆学士叔献七十寿》:“文章不逐年龄改,能为开兴作颂无?”金末名相侯挚买田黄山之下,名曰浪溪,赵秉文为之作《双溪记》。并且,赵氏还作《尚书右丞侯公云溪图》诗,以表侯氏治世之能。

综上,赵秉文正是与大定、明昌时代文坛名家的交游往还,使其站在了文坛的高起点上,培养了学识,开阔了眼界。

二、赵秉文与后学门人的交游活动

据文献记载,赵秉文为人古道热肠,平易亲切,《中州集》说他“至诚乐易,与人交不立崖岸,主盟吾道将三十年,未尝以大名自居,仕五朝,官六卿,自奉养如寒士,不知富贵为何物”[6](卷三,P153),这种人格使他具有亲和力,许多文坛人物都喜与其过从游历。对于年轻后学,他多是奖掖有加,从而培养、提携了一批青年才俊,比如元好问、李献能、刘祁、段克己、段成己等,为金源文坛输送了最重要的力量。考索文献,赵氏接引后辈、奖掖人才事多见于史乘,现以具体个案为线索,略考索如下:

1.李经

李经(?-1216?),字天英。锦州人。泰和六年(1206)以应举至京,不第,入太学,与赵秉文等文坛诸贤游。大安元年(1209)复不第,归辽东。赵秉文作《送李天英下第》诗以赠之,后又作《复李天英书》。赵氏一些重要的诗学理论观点就是通过此文发表出来的,其中更是表达了对这位年轻后学的爱惜之心和殷殷期待:“足下失意东归,无日不思,恍如三岁。……向者屏山尝语足下云:‘自李贺死二百年,无此作矣!’理诚有之,仆云亦然。李公爱才,然爱足下之深者,宜莫如老夫。愿足下以古人之心为心,不愿足下受之天而不受之人,如世轻薄子也。与足下心知,故道此意,幸稍安勿躁。”关于李经的文学造诣,《归潜志》说他:“少有异才……屏山见其诗曰:‘真今世太白也。’盛称诸公间,由是名大震。”并指出:“天英为诗刻苦,喜出奇语,不蹈袭前人,妙处人莫能及。”[1](卷二,P12)可惜李经生逢乱世,只有诗五首传世。其人生结局,据王庆生推断,可能于贞祐四年(1216)殁于乱军之中[4](P453)。

2.元好问

兴定元年(1217),元好问(1190-1257)赴京应试,谒见赵秉文,献以诗文。赵氏给予高度评价,“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元好问由此走上文坛的中心,被“目为元才子”。[2](卷一百二十六,《元好问传》P2742)。对此,后来元好问回忆说:“兴定初,某始以诗文见故礼部闲闲公。公若以为可教,为延誉诸公间。”正是闲闲公的慧眼识珠,元好问才得以驰骋文坛,渐显峥嵘雄才。而后赵秉文更是满腔热忱地奖掖、扶持元氏:“又五年(兴定五年,1221),乃得以科第出公(赵秉文)之门。公又谓当有所成就也,力为挽之,奖借过称,旁有不平者。宰相师仲安班列中倡言,谓公与杨礼部之美、雷御史希颜、李内翰钦叔为‘元氏党人’,公不之恤也。”[3](卷三十八《赵闲闲真赞序》,P798)元好问还讲道:“正大甲申,诸公贡某词科,公为监视官,以例不赴院宿。一日坐礼曹,钦叔从外至,诵某《秦王破窦建德降王世充露布》,公颇为耸动,顾座客陈司谏正叔言:‘人言我党元子,诚党之耶?’”[3](卷三十八《赵闲闲真赞序》,P798)其对遗山的赞许之情可略见一斑。日常生活中,二人常雅集酬赠,以探求诗艺。赵氏有《题东岩道人读书堂》:“山头佛屋三五间,山势相连石岭关。名字不经从我改,便称元子读书山。”诗前小序云:“裕之先大夫读书于此,‘东岩’其自号也。”后来元好问作《初挈家还读书山》,其二曰:“天门笔势到闲闲,相国文章玉笋斑。从此晋阳方志上,系舟山是读书山。”并自注道:“系舟,先大夫读书之所,闲闲公改为‘元子读书山’。”兴定五年(1221),元好问进士及第,然未赴调,归嵩山。时赵氏夏游嵩山,访元氏不遇,遂作《寄裕之》:“宦味渐思生处乐,人生难得老来闲。紫芝眉宇何时见,谁与嵩山共往还。”天兴元年(1232)五月,赵秉文病终,年七十四岁。悲痛的元好问作《闲闲公墓铭》,对这位文坛巨子的人格与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以致许多年后,元好问还动情地感念恩师:“闲闲老仙仙去久,石壁姓名苔藓滑。此翁可是六一翁,四十三年如电抹”(《游承天悬泉》),并在诗下自注说:“闲闲公守平定,以大安庚午(1210)来游,迄今壬子(1252),四十三年矣。”

3.刘从益、刘祁父子等

大安元年(1209),刘从益进士及第,与赵秉文相识。刘从益(1183-1226),字云卿,出于金代浑源刘氏,曾祖南山翁刘撝为天会二年(1124)状元,祖父刘汲为天德三年进士,金中期重要诗家,有《西岩集》行世。从益子为金末史学名家刘祁(1203-1250)。对于赵氏与从益相交过从的情形,刘祁在《归潜志》中多有载录,如:“正大初,先君由叶令召入翰林,诸公皆集余家,时春旱有雨,诸公喜而共赋诗,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为韵。赵闲闲得发字,其诗云:‘君家南山有衣钵,丛桂馨香老蟾窟。从来青紫半门生,今日儿孙床满笏。迩来云卿复秀出,论事观书眼如月。岂惟传家秉赐彪,亦复生儿勔剧勃。往时曾乘御史骢,未害霜蹄聊一蹶。双凫古邑试牛刀,百里政声传马卒。今年视草直金銮,云章妙手看挥发。老夫当避一头地,有惭老骥追霜鹘。座中三馆尽豪英,健笔纵横建安骨。已知良会得四并,更许深杯辞百罚。我虽不饮愿助勇,政要青灯照华发。但令风雨破天悭,未厌归途洗靴袜。 ’”由赵氏“今年视草值金銮,文章妙手看挥发。老夫当放一头地,有惭老骥追霜鹘”,可见其对刘从益期望之高,言语间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年欧阳修对苏轼的赞誉,可惜刘氏年寿不永(享年44岁),未能在文坛上有更大的建树。刘祁还记述说,本次雅集刘从益“得好字,因用解嘲,其诗云:‘春寒桑未稠,岁旱麦将槁。此时得一雨,奚翅万金宝。吾宾适在席,喜气溢襟抱。酒行不计觞,花底玉山倒。从来悭混嘲,盖为俗子道。北海得开尊,天气岂常好?况当生发辰,沾足恨不早。东风又吹檐滴干,主人不悭天自悭。’”刘祁说:“是日,诸公极欢,皆沾醉而归。后月余,先君以疾不起,赵以‘天悭’为诗谶云。 ”[1](卷九,P94)再如:“李澥公渡因游圉城,会云中一僧,曰德超,谈及乡里名家刘、雷事,公渡留诗云:‘邂逅云中老阿师,里人许我话刘雷。略谈近日诸孙事,颇觉襄怀一笑开。众道髯参宜帅幙,[谓希颜]人怜短簿去霜台。[谓先子]圉城香火西庵地,尝记秋高雨后来。’后先子过圉,见之,和其韵云:‘上林春晚数归期,轣辘车声疾转雷。翠幄护田桑叶密,绿云夹路麦花开。偶因假馆留萧寺,试问游方指厄台。白首衲僧同里闬,亦知吾祖有云来。’余以示闲闲,闲闲亦和其韵,寄先子云:‘屏山殁后使人悲,此外交亲我与雷。千里老怀何日写?一生笑口几回开?心知契阔留陈土,时复登临上吹台。目极天低雁回处,西风忽送好诗来。’先子复和云:‘两地相望云与泥,敢期胶漆嗣陈雷。遥怜晓镜霜须满,但对故人青眼开。且趁梅芳醉梁苑,莫因雁过问燕台。上林花柳惊春晚,蓬勃西风卷土来。’”[1](卷九,P93-94)这样的诗文唱和、文采风流,还有:“先翰林罢御史,闲居淮阳,种五竹堂后自娱,作诗云:‘拨土移根卜日辰,森森便有气凌云。真成阙里二三子,大胜樊川十万军。影浸凉蟾窗上见,声敲寒雨枕边闻。林间故事传西晋,不数山王咏五君。’以寄赵闲闲。会闲闲亦于闲闲堂后种竹甚多,一日,礼部诏余曰:‘昨夕欲和丈种竹诗,牵于韵,自作一篇,答其意可也。’因出其诗云:‘君家种竹五七个,我亦近栽三四竿。两地平分风月破,大家留待雪霜看。土膏生意叶犹卷,客枕梦魂声已寒。见此又思君子面,何时相对倚阑干?’先子复和其韵云:‘我家陈郡子梁园,不约同栽竹数竿。清入梦魂千里共,笑开诗眼几回看。幽姿淡不追时好,苦节相期保岁寒。八座文昌天咫尺,得如闲容倚阑干。’”正大三年春,赵秉文向朝廷举荐刘从益入翰林,对此刘祁亦有记:“余先子自初登第识公,公喜其政事。既南渡,喜其有直名。后由公荐入翰林,相得甚欢。尝谓同僚曰:‘吾将老,而得此公入馆,当代吾。’又曰:‘某官业当为本朝第一。’未几,先子殁,公哭甚哀。又为文以祭,为诗以挽,又取诸朝士所作挽词亲书为一轴寄余。余请表诸墓。至于《新修叶县学诗》及先子《惠政碑》,皆公笔也。”[1](卷九,P106-107)对于刘从益的英年早逝,赵氏十分悲伤,“哭甚哀”,先后作《挽刘云卿》《叶县刘君德政碑》《祭刘云卿文》《叶县学记》等诗文以悼之。

与此同时,赵氏对故人之子刘祁(1203-1250)也教导、奖掖有加,刘祁在《归潜志》中记载了许多自己与赵氏交往的事迹:“余兴定末因试南京,初识公。已而,先子罢御史,归淮阳,余独留,日从公游,论诗讲道,为益甚多。”[1](卷九,P107)并且,赵秉文还启发这个后辈学习佛理,可惜刘祁“不能从”,二人对此还曾有深入的讨论。刘祁更多的是从赵氏那里习诗学艺:“兴定、元光间,余在南京,从赵闲闲、李屏山、王从之、雷希颜诸公游,多论为文作诗。赵于诗最细,贵含蓄工夫,于文颇粗,止论气象大概。李于文甚细,说关键宾主抑扬,于诗颇粗,止论词气才巧。故余于赵则取其作诗法,于李则取其为文法。”[1](卷八,P88)

而与赵秉文问艺学诗的不只有刘祁,还有冯延登、王鹗等。大安元年(1209),赵氏为宁边州刺史,时冯延登为宁边县令,“学诗于闲闲公,从是诗律大进。致密工巧,时辈少见其比”[3](卷十九《国子祭酒权刑部尚书内翰冯君神道碑铭》,P454)。元好问《中州集》亦载:冯延登“令宁边日,适闲闲公守此州,与之考论文义,相得甚欢。故子骏诗文皆有律度。”[6](卷五,P155)王鹗在《滹南集序》中也谈及自己问学于赵氏等人的情形:“予以剽窃之学,由布衣而翰林,当代巨公赵闲闲、杨礼部、滹南先生皆士林仪表,人莫得见之,而一旦得几砚。……玉堂东观,侧耳高论,日夕获益为多。”[4](P286)

4.李献能、麻九畴、卢亚

贞祐三年(1215),赵秉文知贡举,取李献能(1192-1232)为会元。《归潜志》曰:“赵闲闲为省试,得李钦叔赋,大爱之。盖其文虽格律稍疏,然词藻庄严绝俗,因擢为第一人。擢麻知几(麻九畴)为策论魁。于是举子辈哗然,愬于台省,投状陈告赵公坏了文格,又作诗讥之。台官许道真奏其事,将覆考,久之方息。俄钦叔中宏词科,遂入翰林,众始厌服。”[1](卷十,P108)赵氏不顾“举子大噪”的压力,录取了李献能、麻九畴(1183-1232),以此来宣告要力改明昌以来之浮艳文风。赵氏亦赏识麻九畴,《中州集》记曰:“(麻九畴)尝为郾城张伯玉赋《透光镜》,钦叔传之京师,赵礼部大加赏异,贴壁间,坐卧读之。兴定末,府试经义第一,词赋第二,省试亦然。”[6](卷六,P292-293)《滏水集》中还分别载录赵氏《送麻征君序》《送麻征君知己》等诗。兴定五年(1221),赵秉文又不顾卢亚“重用韵”之“犯格”而录之,为此赵氏付出了被“削两阶”的代价,其原因当然是赵氏欣赏卢亚之才而破格放第。关于麻九畴和卢亚的仕进,《中州集》还记曰:“正大三年(1226),右相侯萧公赵礼部连章荐知几可试馆职,乃赐卢亚榜第二甲第一人及第,授太祝,权太常博士,应奉翰林文字。”[6](卷六,P293)

5.杨奂

据王庆生考辨,正大二年(1225),赵秉文奉命出使西夏,但未入境,朝议罢其事[4](P288)。关于此事《归潜志》记曰:“正大初,朝廷以夏国为北兵所废,将立新主,以赵公年德俱高,且中朝名士,遂命入使册之。既行,馆阁诸公以为赵公此行必厚获,盖赵素清贫也。至界上,朝议罢其事,飞驿卒遣追回。”[1](卷九,P98)不管本次出使结果如何,但陕西之行,赵氏却与诗人杨奂有了愉快的相聚,事见赵秉文《与杨焕然先生书》。杨奂(1186-1255),字焕然,金末名士,好古文。屡试不第,教授乡里。赵秉文与之交密,多次通信。王庆生说:正大三年(1226),赵秉文以所著书赠杨奂,并附书信。次年,赵氏复寄书于杨奂[4](P1336)。天兴元年(1232),赵秉文卒,杨氏作诗挽之。刘祁即曰:“赵闲闲殁,惟余及宋飞卿、杨焕然作祭文、挽诗也。”[1](卷十,P120)

6.其他诸家

赵秉文欣赏宋九嘉之才,为其赋诗曰:“雄豪两妙秀而文,不独吾云人亦云。贺监早知仙李白,薜宣那得吏朱云。秋风汴水伤今别,明月邠岐与子分。瘦李髯雷隔存没,只愁诗垒不成军。”(《送宋飞卿二首》之一)将宋九嘉比成李白,自己俨然就是“金龟换酒”的贺知章了。至宁元年(1213),诗人雷渊及第,释褐泾州录事。赴官前,赵秉文为之作《送雷希颜之泾州录事,李君美治中公廨南楼坐中作》以送。兴定五年(1221),李澥、刘祁、杨弘道、杨奂、麻九畴等赴京应试不第,赵秉文与之游,诗文唱和。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于正大年间联步科场,赵秉文听诵其赋,遂大书“双飞”以赠,目之曰“二妙”。“二妙”者以“二段”皆妙年也,时克己二十三岁、成己二十岁。“二段”由是名益播显。正大元年(1224),陈赓、陈庾兄弟入京赴试,谒见赵秉文,赵氏荐引之。正大五年(1228),王郁谒赵秉文。《归潜志》载曰:“正大五年,先生(王郁)年二十五矣,来游京师,诸公倒屣争识其面。……樗轩(完颜璹)、闲闲朝廷二大老,皆致礼于先生,交馆之。”[1](卷三,P23-24)正大四年(1227),申万全卒,赵氏作文以祭。《归潜志》卷五“申编修万全”条:“应奉翰林,……正大末,为南伐行台辟掌书檄。至淮上,大雨,宵行,溺水死,士论惜之。赵闲闲为文以祭,哀甚。”[1](卷五,P45)正大六年(1229),诗人陈规卒,秉文曾与之多有交游,陈氏“喜为诗,与赵、雷(渊)诸公唱和。”[1](卷四,P36)正大八年(1231),病中的赵秉文为诗人王特起(1164?—?)手书己作《拟和韦苏州诗》,事见《归潜志》卷九。之前闲闲曾有诗《和王正之寄元二首》赠王特起。

此外,《归潜志》还记载了许多赵氏与青年后学雅集酬唱、推敲诗艺的事迹,比如卷八曰:“正大初,赵闲闲长翰苑,同陈正叔、潘仲明、雷希颜、元裕之诸人作诗会,尝赋《野菊》,赵有云:‘冈断秋光隔,河明月影交。荒丛号蟋蟀,病叶挂蟏蛸。欲访陶彭泽,柴门何处敲?’诸公称其破的也。又分咏《古瓶蜡梅》,赵云:‘苕华吐碧龙文涩,烛泪痕疎雁字横。’后云:‘娇黄唤起昭阳梦,汉苑凄凉草棘生。’句甚工。潘有云:‘命薄从教官独冷,眼明犹喜迹双清。’语亦老也。后分《忆橙》、《射虎》,题甚多。最后《咏道学》,雷云:‘青天白日理分明’,亦为题所窘也。闲闲同馆阁诸公,九日登极目亭,俱有诗。赵云:‘魏国河山残照在,梁王楼殿野花开。鸥从白水明边没,雁向青天尽处回。未必龙山如此会,座中三馆尽英才。’雷希颜云:‘千古雄豪几人在?百年怀抱此时开。’李钦止云:‘连朝倥偬簿书堆,辜负黄花酒一杯。’”[1](卷八,P90)

综上,元好问、李经、刘从益、刘祁、冯延登、王鹗、李献能、麻九畴、雷渊、段克己、段成己、陈规、陈赓、陈庾、王特起、李澥、杨弘道、杨奂等,这些人已构成了金末文坛的主力,他们或是赵秉文的诗友,或是弟子门人,赵氏凭借自己的政治高位,人格魅力,奖掖扶持、鼓励帮助,甚至“恩若亲戚”,其目的自然是“只愁诗垒不成军”。所以说,在金末文坛队伍的建设上,赵氏功莫大焉。

三、赵秉文与时贤名家的诗文活动

1.杨云翼

杨云翼(1170-1128),字子美,乐平人。南渡后二十年,与赵秉文共掌文柄,时号“杨赵”,学界评之为“百余年以来,大夫士身备四科者,惟公一人而已。”[6](卷四,P215)元好问记曰,杨氏“天资颖悟,博通经传,至于天文律历医卜之学,无不臻极。”“与人交,款曲周密,处事详雅,而能以大节自任。”“兴定末,拜吏部尚书,中外望其旦暮入相,竟以足疾不果”[6](卷四,P214-215)。正大五年八月,卒,年五十九。杨氏为人,《金史》本传称:“天性雅重,自律甚严,其待人则宽,与人交分一定,死生祸福不少变。”[2](卷一百十,P2424)所以,他尽管与赵秉文名位并称,但常以后辈自处。关于赵氏与杨云翼的关系,《归潜志》做了颇富性情的记述:“赵翰林周臣为学士,杨之美为礼部尚书,二公相得甚欢。盖杨虽视赵进稍后,且齿少赵,以其学问、政事过人,雅重之,而杨事赵亦谨。正大初,朝廷以夏国为北兵所废,将立新主,以赵公年德俱高,且中朝名士,遂命入使册之。既行,馆阁诸公以为赵公此行必厚获,盖赵素清贫也。至界上,朝议罢其事,飞驿卒遣追回。当驿卒之行也,杨公在礼部,召至,授以一卷书,封印甚谨,谕以直至学士面前开拆。卒既至赵所,先授以省符,次白有礼部实封。赵公疑讶,不知为何事,启之,乃杨公诗一首也。其诗云:‘中朝人物翰林才,金节煌煌使夏台。马上逢人唾珠玉,笔头到处洒琼瑰。三封书贷扬州命,半夜碑轰荐福雷。自古书生多薄命,满头风雪却回来。’赵公抚掌大笑。后朝野喧传,以为笑谈。”[1](卷九,P97-98)可见出二人融洽的关系。

2.李纯甫

李纯甫(1177-1223),字之纯,号屏山居士。弘州襄阴(今河北阳原)人。承安二年(1197),登经义进士第,时二十岁。《金史》本传说他“为人聪敏,少自负其材,谓功名可俯拾,作《矮柏赋》,以诸葛孔明、王景略自期。”[2](卷一百二十六,P2735)三十岁后,遍观佛书,既而取道书读之,著一书,合三家为一。关于其为人,其有《自赞》云:“躯干短小而芥视九州,形容寝陋而蚁虱公侯,语言蹇吃而连环可解,笔札讹痴而挽回万牛。宁为时所弃,不为名所囚。是何人也耶?吾所学者净名庄周。”[1](卷一,P7)故元好问称其为“中州豪杰”[6](卷四,P219)。由于政治地位和性格的关系,李纯甫和赵秉文一道是金末时期的文坛旗手。关于二人的关系,从现有文献上看,好像多有歧见,甚至不免针锋相对。比如《归潜志》载曰:

李屏山教后学为文,欲自成一家,每曰:“当别转一路,勿随人脚跟。”故多喜奇怪,然其文亦不出庄、左、柳、苏,诗不出卢仝、李贺。晚甚爱杨万里诗,曰:“活泼剌底,人难及也。”赵闲闲教后进为诗文则曰:“文章不可执一体,有时奇古,有时平淡,何拘?”李尝与余论赵文曰:“才甚高,气象甚雄,然不免有失支堕节处,盖学东坡而不成者。”赵亦语余曰:“之纯文字止一体,诗只一句去也。”又,赵诗多犯古人语,一篇或有数句,此亦文章病。屏山尝序其闲闲集云:“公诗往往有李太白、白乐天语,某輙能识之。”又云:“公谓男子不食人唾,后当与之纯、天英作真文字。”亦阴讥云。[1](卷八,P87)

赵闲闲论文曰:“文字无太硬,之纯文字最硬, 可伤!”[1](卷八,P88)

赵于诗最细,贵含蓄工夫,于文颇麤,止论气象大概。李于文甚细,说关键宾主抑扬,于诗颇麤,止论词气才巧。故余于赵则取其作诗法,于李则取其为文法。[1](卷八,P88)

确实,从表面上看,李氏与赵氏多所论争。具体的,赵氏主张儒释道合一,而以儒为主,李氏虽也崇信儒释道合一,然其归宿在于佛。在文学上赵氏主张“师古”,李氏则主张“师心”;赵氏强调“不执一体”,李氏则喜奇崛雄奇;赵氏推崇“自然成文”,李氏则号召“惟意所适”等等。但稍加考察,就会发现,二者表面对峙,而实际却是互补。比如李氏的“师心”其实是对赵氏“文以意为主”的重要补充,是对秉文“明王道,辅教化”的功利文学观的修正,功利与教化易掩盖作家的性情,而“诗缘情”正好可以补救它的缺陷。并且最重要的,两人在艺术的创新上是一致的,尤其在革除明昌浮艳之风的大目标上是相同的,只是方法和角度不同而已。再如,两人都曾主贡举,赵氏破格擢拔李献能、麻九畴、卢亚,李纯甫也曾破格取士,据《金史》本传载:“既而高琪诛,(李纯甫)复入翰林,连知贡举。正大末,坐取人逾新格,出倅坊州。”[2](卷一百二十六,P2735)可见二人都有意奖掖后进,选拔新人,组建反对浮艳文风的新诗垒。所以,詹杭伦说他们“是携手并进的同盟军”。[7]( P176)而且两人私交也不错,《归潜志》载曰:“李屏山视赵闲闲为丈人行,盖屏山父与赵公同年进士也。然赵以其才,友之忘年。屏山每见赵致礼,或呼以老叔,然于文学间未尝假借,或因醉谩骂。虽愠亦无如之何。”[1](卷九,P100)故文坛上将二人并赞为“李赵风流两谪仙”(《杨弘道《鹧鸪天·留赠元遗山》)。正是赵氏与李纯甫的同气相求、互为表里,最终培育了一支关心现实,回归风雅,富有创造力的文学队伍,使得金源文学在板荡的末世产生出像元好问这样的大家,从而绽放出璀璨的光彩来。

3.王中立

元好问在《中州集》中曾回忆赵秉文与诗人王中立的交往。王中立,字汤臣,岢岚(今山西)人。晚年易名“云鹤”,自号“拟栩”。好谈论,与李纯甫、刘昂霄齐名,时号“三大辩士”。王氏有“醉袖舞嫌天地窄,诗情狂压海山平”的豪壮诗句,是颇具金源气派的诗家。元氏记曰:“予尝从先生(王中立)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破却工夫,何至学妇人!”关于王氏生卒年,王庆生断其卒于贞祐中(1213-1217)[4](P1151)。《中州集》说他卒时五十六岁,而《续夷坚志》又说他享年四十九岁。未知孰是。如以寿五十六岁推之,则生于大定元年(1161)前后,以四十九岁推之,则生于大定七年(1167)前后,可知,王氏与赵秉文年辈相当,其年龄似略小于赵秉文。关于二人的交游,王庆生断曰“似秉文在岢岚同知,已与(王氏)相识”[4](P269),当时赵氏三十九岁。赵氏最喜王中立之风,王氏曾有《遗闲闲赵公》诗:“寄与闲闲傲浪仙,枉随诗酒堕凡缘。黄尘遮断来时路,不到蓬山五百年!”元好问还说王氏“好作擘窠大字,往往瞑目为之,笔意纵放,势若飞动”,对此“闲闲公甚爱之。”[6](卷九,P473)南渡后王氏曾游于汴京,一度寓于赵秉文之室。

此外,赵秉文与尚书右丞师仲安亦有良好关系,曾为之作《御史箴》,对此王恽《御史箴后记》云:“此帖闲闲公为师中丞仲安所书。”[8](卷三十八)师仲安,名安石,正大初年在御史中丞,四年,官尚书右丞。为金末名臣。

四、赵秉文与少数民族文家、佛老人物的交往活动

还需特别指出的是,赵秉文心胸开阔,并无狭隘的华夷观念,他与少数民族文人亦有密切过从,这也从另一侧面见出其领袖文坛的胸襟。比如他尤推重密国公完颜璹(1172-1232)。作为女真皇族人物,高度汉化的密国公,立身行事俨然一儒雅之汉族文士。刘祁《归潜志》记曰:“正大(1224-1231)间,余入南京,因访僧仁上人。会公(完颜璹)至,相见欣然。其举止谈笑真一老儒,殊无骄贵之态。后因造其第,一室萧然,琴书满案,诸子环侍无俗谈”[1](卷一,P4)。刘祁还记载:“公(完颜璹)平生诗文甚多,晚自刊其诗三百首、乐府一百首,号《如庵小藳》,赵闲闲序之,行于世。”[1](卷一,P5)《中州集》也说完颜璹:“文笔亦委曲能道所欲言,朝臣自闲闲公、杨礼部、雷御史而下,皆推重之。”[6](卷五,P272)并且,完颜璹也十分欣赏赵秉文,曾作《闻闲闲再起为翰林》诗:“莲烛光中久废吟,一朝超擢睿恩深。四朝耆旧大宗伯,三纪声名老翰林。人道蛟龙得云雨,我知麋鹿强冠襟。宝岩谾谷西窗梦,不信秋来不上心。”[1](卷一,P5)足见一种惺惺相惜之情。

刘祁指出:“南渡后,诸女直世袭猛安、谋克往往好文学,喜与士大夫游。”[1](卷六,P63)所以,《归潜志》还记载了许多赵秉文与女真、契丹贵族文士交往的事迹,可见其有意团结少数民族文人的用心。比如吾古孙仲端,为女直进士,一度为参知政事。其“为人谨厚,莅官以宽静称”。兴定间,曾以礼部侍郎出使北朝,从入西域,二年始归。其“使归时,备谈西北所见,属赵闲闲记之,赵以属屏山,屏山以属余(刘祁),余为录其事,赵书以石,迄今传世间也。”[1](卷六,P63)再如,移刺买奴,为契丹世袭猛安,“读史书,慷慨有气义,喜交士大夫”,他“自号拙轩,赵闲闲为赋之,诸公皆有诗。”[1](卷六,P60)还有,《归潜志》记录了赵秉文教石抹嵩学佛事:“石抹嵩企隆亦从公游,学佛,公甚爱之。尝于慧林院谒长老,公亲教企隆持香炉三棹脚作礼。”[1](卷九,P207)石抹嵩,字企隆,契丹贵族,为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学士石抹世勣之子。兴定二年(1218)中经义进士,后应奉翰林文字。再有,正大七年(1230),移剌瑗执掌邓州,修孔庙,兴文教,赵氏遂作《邓州创建宣圣庙碑》以表彰之。关于移剌瑗,《金史》曰:“移剌瑗本名粘合,字廷玉。世袭契丹猛安,累功邓州便宜总帅。”[2](卷一百十八,P2580)此外,赵秉文还与渤海诗人庞铸(?-1214)时有交往,有《与庞才卿雨中同游大宁山》诗可证。庞才卿,即庞铸。

不仅如此,赵秉文亦喜佛老,与方外人物也多有交往,如与诗僧万松秀即过从颇深。王恽《雪庭裕公和尚语录序》记曰:“雪庭初参万松秀公,万松得法雪岩上人,纵横理窟,深入佛海,至于游戏翰墨,与闲闲、屏山二居士互相赞叹,为方外诗友。”[8](卷四十二)从赵氏《游上清宫二首》《游上清宫四首》等诗、画作《城南访道图》,以及杨云翼诗《闲闲公为上清宫道士写经,并以所养鹅群付之,诸公有诗,某亦同作》、齐希谦《题闲闲老人城南访道图》、李献能《上清宫梅同座主闲闲公赋》、张之翰《题闲闲书太清大字后四绝》等作品可知,赵秉文与道教人物也有频繁交际。元好问《木庵诗集序》还记载了赵氏揄扬少林寺长老英粹中诗的故实:“木庵英上人,……贞祐初南渡河,居洛西之子盖,时人固以诗僧目之矣。……出世住宝应,有《山堂夜岑寂》及《梅花》等篇,传之京师。闲闲赵公、内相杨公、屏山李公及雷、李、刘、王诸公,相与推激,至以不见颜色为恨。”[3](卷三十七,P773)元光二年(1223),赵氏初编《滏水集》,还将其有关佛老之文编成《闲闲外集》。此外,赵氏还与诗人白华交往,正大八年(1231),为白氏注《心经》。许谦《白云集》卷四《跋赵闲闲注<心经>》曰:“正大八年枢判白某饭僧荐父,闲闲赵秉文亦与交,因书《心经》遗之,且自为注释。”[4](P296)由以上诸例,可见赵氏之喜佛老、主动结交方外诗家的一些作为。

综上考述可知,赵秉文一生交游广泛,与文坛各方面人物建立了融洽的关系,他师友党怀英、王庭筠等文学前辈,或服膺或扬弃,继承了大定、明昌五十年的宝贵文学遗产。他真诚地处理与杨云翼、李纯甫等时贤名流的关系,友好相处,组建诗垒,向共同的目标前进。最重要的是,他连知贡举,以政治的高位来奖掖后学,接引人才,其殷殷之情,令人感佩。同时他与少数民族文家、佛老人物亦保持了良好的互动。所有这些,都表现出作为文坛领袖的赵秉文,既有广阔的襟怀、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有不凡的组织才能。正是在他的导引、领导之下,金末文坛才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祁.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元好问撰,姚奠中等.元好问全集(增订本)[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4]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5]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M].石莲盦汇刻九金人集本,清光绪海丰吴氏刊本.

[6]元好问.中州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詹杭伦.金代文学思想史[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

[8]王恽.秋涧集[M].台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元好问赵氏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清华简《系年》所见赵氏人物史事探析
赵氏武术的发展研究
元好问“诚”与“雅”的论诗主张
新起点,新期待:元好问研究展望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赵氏孤儿
元好问出联收徒
药王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