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医家叶天士从脾胃论治血证学术思想探析*

2018-01-23 12:53彭君伟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3期
关键词:脾胃论脾阳叶氏

彭君伟 周 帆 方 静 陈 江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 200062;3.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血证是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虽为临床常见病,但其成因复杂,要属十全,实属不易[1]。叶桂(公元1667-1746年),字天士,号香岩,吴江(今苏州)人。作为吴门医派的代表医家之一,叶天士不仅是温病学大家[2],而且在治疗内科血证方面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其在《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天士医案》等有关血证的诸多病案中,着重强调了脾胃亏损所致血证的论治,拓展了血证的治疗思路。笔者不揣浅陋,现就叶氏从脾胃论治的血证的思路和实践经验阐述如下。

1 从脾胃论治血证的理论基础

脾胃与血证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脾统摄血脉和中焦化生血液两个方面[3]。脾胃受纳、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为血液生化之源,正如《灵枢·决气》所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4]。 唐容川《血证论》亦认为“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5]。同时脾也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作用,即“脾能统血,则血自循经而不妄动”之理[5]。所以临床上各种病因导致脾气不足、统血之能受限,则血液不循常道而发为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病证;脾胃受纳、运化不行,则气血生化之源不安,并可导致脾气虚而形成恶性循环[6]。前辈医家亦认识到脾胃在血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如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吐血》中说道“血之所生化者,莫如阳明胃腑,可见胃为血症之要道,若胃有不和,当先治胃也”[7]。 《仁斋直指》云“一切血症,经久不愈,每每以胃药收功”[7]。 《血证论》中也提到“血之运之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5]。叶氏继承了李东垣《脾胃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思想,创立胃阴学说[8],倡导脾胃分治,并将其广泛运用到血证治疗中,使血证治法和理论更加完备。

2 从脾论治血证

2.1 升阳健脾法 叶氏认为,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其在《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中多有论及“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脾宜升则健”,“脾喜刚燥”等[7]。 “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脾病必湿滑”,水湿之邪最易困阻脾脏,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振,最终导致脾失健运和统摄血脉失职而发为便血等下部出血[7]。凡遇此类血证,叶氏每以升阳健脾除湿立法,少佐收涩止血药。病案举例“程,三一,食入不化,饮酒厚味即泻,而肠血未已。盖阳微健运失职,酒食气蒸,湿聚阳郁,脾伤清阳日陷矣。议用东垣升阳法。人参、茅术、广皮、炙草、生益智、防风、炒升麻”[7]。此案乃湿遏脾阳之证。患者本有脾阳不足,健运失职之证;又因酒食不节,气蒸湿聚,致脾之清阳益陷,如此则血从下出,缠绵难愈。叶氏仿李东垣升阳除湿汤,方用防风、升麻升阳除湿;陈皮理气化湿;人参、苍术补气健脾;再以益智仁暖脾止泻,炙甘草温补土虚。诸药合用,脾阳得升,脾湿得去,便血自止。

2.2 甘温益营法 心主血脉,为血行之动力;脾能摄血,为血行之约束,两者相反相成,使血液在脉中畅行而不溢出。若心血亏虚,心气不足,则推动血行无力;脾营不足,脾气亏虚,则不能摄血。所以说心脾之营血相互为用,正如叶氏门人邵新甫总结失血病因时说道“若夫内因起见,不出乎嗔怒郁勃……劳形苦志而耗损心脾”[7]。 叶氏根据《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所述“营出于中焦”的理论,在治疗心脾营损之失血时常用甘温之剂补土养营,俾营血化生,心脾健旺,血调气和。病案举例“李,三十,上年夏季,络伤下血,是操持损营。治在心脾。归脾饴糖丸”[7]。此案即为心脾营损之证。夏季心阳偏旺,又因操劳耗伤心血,心营不足而致营血亏虚。治宜心脾双补,以补益脾营为主。甘温之饴糖为妙用,因其“主补虚乏,止渴,去血”[9],在归脾丸补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基础上,可以助脾生血,助心行血。此外,叶氏对于血证病属瘀血阻滞者亦常用甘温益营,非独消瘀活血之法。如《未刻本叶天士医案》所载“虽属瘀血,上吐下泻,中焦气亦为之暗伤,色萎脉涩,耳鸣神倦,行动气逆,当治以甘温益虚,不宜谓其瘀而攻之”[10]。方用“熟地、当归、茯苓、炙草、远志、枣仁、柏仁、建莲”补心益营、滋阴健脾。

3 从胃论治血证

3.1 滋补胃阴法 叶氏一方面继承了东垣补脾升阳之说,对证属脾阳不足者,常用东垣方加减;另一方面,叶氏更阐述了脾胃分治之理,创立了胃阴辨治之说,他认为“胃喜润恶燥”“胃喜柔润”“阳明阳土,得阴自安”[7]。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源,胃阴虚则胃燥,胃失通降,久则“阳明胃络空虚,血随阳升”[7]。叶氏倡导甘平和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在具体用药上善本仲景之麦门冬汤化裁,去辛温苦燥之半夏,喜用扁豆、沙参、麦冬、茯神、甘草、粳米等甘味生津之药。病案举例“某,二二,脉右大左虚,夏四月,阳气正升,烦劳过动其阳,络中血溢上窍,血去必阴伤生热。宜养胃阴,大忌苦寒清火。北沙参、生扁豆、麦冬、生甘草、茯神、川斛”[7]。夏月阳气正盛,复因烦劳动阳,血随阳升,虑苦寒有碍胃气,宜甘味滋养津液之源以和阳,故以甘润养阴之麦冬、沙参、甘草、粳米等滋养胃阴。胃络得充,胃阴得复,自无血随阳升之患。

3.2 通补胃阳法 叶氏临证可贵之处在于阴阳辨证不偏执一端,虽倡胃阴,亦不忽视胃阳。他认为“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乡,脏病腑病,无不兼之,宜补宜和,应寒应热,难以拘执而言。若努力损伤者,通补为主”[7]。《兰室秘藏》也有云“血不可不养,胃不可不温,血养胃温,荣卫将行”[3]。胃阳虚易感寒生湿,血亦凝泣难行,叶氏多以温阳益胃之法益气温阳,通调阳明。病案举例“程,十七,脉缓濡弱,阳气不足,过饮湿胜,大便溏滑,似乎不禁,便后血红色紫,兼有成块而下。论理是少阴肾脏失司固摄,而阳明胃脉但开无合矣。从来治腑以通为补,与治脏补法迥异。先拟暖通胃阳一法。生茅术、人参、茯苓、新会皮、厚朴、炮附子、炮姜炭、地榆炭”[7]。此案属阳虚寒湿之证,故所用之药皆为温药,尤以人参、炮附子等补气回阳为主,辅以燥湿收敛,虚寒之便血可效。

4 治中调肝,不受木侮

“肝病必犯脾土,是侮其所胜也”[7]。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一有怫郁则肝气易横,肝阳易亢,故肝乘脾、犯胃时常有之,影响血液的生成和运行[11]。叶氏在论述肝木犯土之便血时曾言“夫肝木上升,必犯胃口,遂胀欲呕。清阳下陷,门户失藏,致里急便血”[7]。是故在治疗上叶氏也提出“补脾必以疏肝,疏肝即以补脾”“治胃必佐泻肝,制其胜也”[7]的观点,在血证临证时多用补土泄木法。病案举例“程,四六,少阳络病,必犯太阴。脾阳衰微,中焦痞结。色萎如瘁,便后有血。论脾乃柔脏,非刚不能苏阳。然郁勃致病,温燥难投。议论补土泄木方法。 人参、当归、枳实汁、炒半夏、桑叶、丹皮”[6]。此案乃木郁土中之证。郁勃动肝,乘侮中土,清阳下陷,统血失职,便血乃下。人参、当归养脾之营,枳实、半夏通阳明之滞,桑叶、牡丹皮泄少阳之郁,诸药合用,扶土抑木,血自归络。

5 重视调养脾胃,以利血证恢复

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吐血》中论述道“久病以寝食为要,不必汲汲论病”[7]。对于血证患者,除了正确、及时的治疗外,还要注意脾胃的调养[12],而指导血证患者合理调节饮食、作息等,又是从脾胃论治血证的一个重要方面[13]。饮食不当常是引起出血的诱因和加重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 “味进辛辣,助热之用”[6],“烟辛泄肺,酒热戕胃”[7],进食辛辣炙煿之品极易损脾害胃,动伤血络,加重病情。叶氏指出血证患者“当薄味静调”[7]。如对咯血的患者“当薄味以和上焦,气热得清,病患可却”[7]。 薄味之品如白梗米汁、蔬菜、水果、牛乳、甜水梨之类甘平滋养养胃阴,可防血随阳升。在血证的治疗中,叶氏还喜用药食两用之品,如咳血、吐血,多用糯米汤代水煎药,因其平和清养,既能协助药物发挥作用,又有清热和胃止血的功效。其他药食两用之品如莲子、生扁豆、山药、鲜藕汁、白蜜、鸡头米等可奏清热凉血、养阴收敛之效,对血证治疗大有裨益。生活起居应有规律,保证充分睡眠,不可过于劳累。同时,要注意经常锻炼,增强体质,因脾主四肢肌肉,四肢劳逸有度有助于脾胃强健。但对于出血较多者,必须卧床静养,或适当限制体力活动。

6 结 语

叶氏治血善于从整体出发,反对单纯凉血收涩等见血治血之法[14]。针对临床上“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15]的特点,叶氏治血既遵东垣健脾升阳,又不忘甘温补益脾营;既倡导滋补胃阴,又兼顾通补胃阳;既重视木乘土位于外,又不忘病后调养脾胃于内[15]。笔者以为,叶氏临证治病求本,圆机活法,师古而不泥,其从脾胃论治血证的思想值得我辈认真体会。

[1] 钱月慧.《未刻本叶氏医案》血证治疗特色及用药规律探寻[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71.

[2] 姜德友,吴佳姝.湿温病源流考[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8):1398.

[3] 张佳乐.《临证指南医案》从脾胃论治血证刍议[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4):84.

[4] 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55.

[5] 清·唐容川著,刘新点校.血证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0-15.

[6] 高思华,王键.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4.

[7] 清·叶天士著,黄英志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叶天士医学全书·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4-46.

[8] 秦玉龙.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34.

[9] 周祯祥,唐德才.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78.

[10]清·叶天士著,黄英志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叶天士医学全书·未刻本叶天士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984.

[11]曾救凡.血证从肝论治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70.

[12]王伟涛,孙伟正.血证论治[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365.

[13]张荣华,丘和明.从脾胃论治血证[J].中医药学报,1998,26(5):7.

[14]翁逸群,张翔,钱俊华.叶天士医案治血特色探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5):432.

[15]清·吴鞠通著,李刘坤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吴鞠通医学全书·温病条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6.

猜你喜欢
脾胃论脾阳叶氏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阎小萍教授运用“益脾阳,滋脾阴,健中土”辨治风湿病经验※
脚板上的四大强身穴
从脾阳虚浅论抑郁症
商水县邓城中和堂研究
护脾阳、防脾湿脾好身体才好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脾胃论》治未病思想之于慢性病防治探析
研读经典——《卑胃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