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农业文化 开发农业潜能

2018-01-23 09:00吴天锡
上海农村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农业文化

■吴天锡

农业文化是农耕文化的延伸。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森林时期和渔猎时期、农耕时期,形成了各自特色的文化。大农业包括了农、林、牧、副、渔等五业,农业文化涵盖了森林文化、畜牧文化、渔业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几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化工作,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包含了农业文化在内。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文化要为人民服务,要为社会主义服务。

弘扬农业文化,就是要传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文化,与当前的农业实践深度结合,切切实实为“三农”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弘扬农业文化,就是可使农业功能拓展,不断释放农业潜能。农业文化要与农业实践深度融合,从一产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观。弘扬农业文化,就要坚持绿色发展,走生态农业的道路,生产绿色食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森林文化推进了绿化造林,保护青山绿水,建立园林城市、村镇小园林、公园,增加了负离子,濡养了人的心肺,保护和建设湿地(包括稻田人工湿地)涵养了人们的肾,使农业成为魅力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变苦力农业为快乐农业。

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文化,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显出了独到的特色。

20世纪70年代,台湾人均收入已经达到小康水平,随之而来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交通拥堵,环境喧哗。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需要有一个放松心情休闲处。此时,台湾的农庄、农场、果园和林地等适时向广大市民开放,成为市民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的理想场所,从而农业也从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农业的作用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随之大幅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人均GDP就已达到1万美元,人民生活有了进一步提高,消费观念也有了明显转变。同时,农业与农业文化有了更紧密的结合,农业已从单纯的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功能”。

台湾的农业与农业文化的结合,大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调优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台湾农业从消费型向品质化发展,形成了许多特色产业。稻米产业推广了无腹白的“台农68号”优质大米。时鲜水果推广种植了台湾一号香水凤梨以及具有药用价值的杨桃。台湾鲜切花发展很快,2007年就已有9000公顷,远销海内外,年产鲜切花3029吨,每年可创汇4.7亿美元,成了特色产业中的后起之秀。台湾草虾养殖业也很发达,被称之为养虾王国。茶叶由个体种植经营向区域化发展,开辟了相当规模的新茶园,由西北部向中南部发展,地产乌龙茶名闻遐迩。

2.使农业由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农业功能从过去的只注重生产,逐渐发展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功能”。产业链的延伸,大幅提高了农业附加值。

3.农业文化传承发展了当地的农耕文化,活跃和满足了市民的消费生活,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由于农业文化紧密地与当地农业生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增加了农村文化、经济与市场竞争意识。

4.促进了乡村旅游和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增加了农民本地就业的机会。台湾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始,就积极倡导发展观光农业,至90年代初,开始有计划地发展休闲农业。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入21世纪,苏州市吴中区就开始注重农业文化的收集与整合。在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注意传承和发扬农业文化。

首先从梅花和茶文化开始,举办了梅文化节和茶文化节。该地开发了光福香雪海和西山林屋梅海,成为吸引游客的早春第一游;开发了东山和西山的茶文化休闲旅游活动,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碧螺春茶的著名度和美誉度。

另外,还举办了太湖开捕节、枇杷节、杨梅节、桂花节,还有羊肉节、新米品尝节和油菜花观赏节等等,大大提升了农业文化提质增益的水平。

近年来,吴中区组织了农业专家,收集了从古到今有关农业文化的资料,于2015年编辑出版了《吴中农业文化传承与发扬》一书。该书涵盖了历史上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分别论述了稻作文化、茶文化、梅文化、林文化(包括花、果和湿地文化)、渔文化(养殖、捕捞、河蟹、珍珠文化)、荷藕(水八仙)文化、蚕桑文化、羊肉文化、农具文化、气象文化和土肥文化等11个方面。另外,收集了当地广为传播的农谚(含节气、土肥、水稻、果树、蚕桑、羊和渔业等7个方面)。该书出版后,被分发到各个街道(镇)、村庄,得到了全区上下的一致好评,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文化与农业产业的对接,推进了吴中区农业的绿色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吴中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实施了农业新的“6+1”工程(优质水稻、特色果茶、地产蔬菜、生态畜禽、名优水产和高效花木+休闲观光农业),在坚持标准化生产的同时,突出农业文化功能。2016年,三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达181个,具有地理标志的1个。在特色农产品(碧螺春、白沙枇杷、青种枇杷、水八仙(茨菇、荸荠、水芹、藕、茭白、芡实、红菱和莼菜)、太湖大闸蟹、藏书羊肉和太湖三白)的包装盒上都印有各自的文化标识,体现了优质优价,推动了产品销售。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29.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万元。2016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277.2万元,比2015年的260.0万元增长了5.3%。在林文化的推动下,2016年全区绿化造林481亩,森林覆盖率达30.5%,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在茶文化的推动下,2017年,名牌碧螺春产量达10万公斤,炒青5.5万公斤,红茶7.5万公斤。碧螺春茶的单价较2016年增加近二成,茶叶总产值达2.2亿元,茶农收益有了明显提高。

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还推动了观光采摘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全区有一个国家级、二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苏州农林大世界、东湖国家级森林公园、东西山省级森林公园、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省级园艺博览会、旺山美丽山庄、杨湾青蛙村、上林田园风光、淞南生态农庄、临湖现代农业、生态渔村、古尚锦茶文化、秉常枇杷、石公杨梅、窑上桂花、东山茶文化馆和木渎藏书羊肉馆等等,都成为休闲的好去处,吸引了大批游客。2016年,全区休闲观光旅游达400万人次,实现产值6亿元。由于农业潜能不断释放,农业已真正成为快乐农业和魅力农业,获得了生态效益、生活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农业文化与农业结合,也带动了新农村、美丽乡村和田园乡村的建设,使全区农村变成宜居、宜业、宜行和宜游的目的地。

农业文化是根和魂。吴中农业文化是吴文化之根,是吴地大农业之魂。深入推进吴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这个根和魂。□

猜你喜欢
农业文化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