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海萍
近年来,闵行区按照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产业融合提升”的工作思路,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深入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截至2016年,闵行区共有“104区块”12个,用地面积45.15平方公里。产业园区11个,主要用地分布在“104区块”,其中国家级园区3个(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市级园区1个(莘庄工业区),特色产业基地3个(闵行老工业基地、吴泾工业基地和航天产业基地),镇级产业园区4个(马桥产业园区、闵北工业园区、闵东工业区和欣梅工业园区)。
近年来,闵行区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为指引,以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为抓手,以市级以上“四大工业园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和莘庄工业区)为主体,深化“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推进莘庄工业区“一区多园”建设,持续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度逐年提高,“四大工业园区”主体地位日益突出。2017年1-11月,“四大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持续向好,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80.27亿元,占闵行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59.8%。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区、镇两级统筹经济发展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能级,推进城市更新。
1.推动品牌园区“区区合作”。依托品牌园区在建设开发、招商引资、园区运营等方面的经验及品牌优势,推动产业持续升级。主要包括:与临港集团合作在浦江镇开发建设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打造创新之城、科技之城和健康之城;与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作在虹桥镇开发建设“科技绿洲”项目,并计划在颛桥镇启动建设“向阳科技绿洲”项目;与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马桥镇合作开发闵开发西区,实现闵开发东、西区联动发展。
2.推动大园区统筹小园区。莘庄工业区作为全区“104区块”统筹开发和运营管理的重要平台,形成以工业区为主体,浦江、颛桥、马桥三个分园协同发展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重点推进马桥产业园、莘庄工业区向阳工业园区、漕开发浦江高科技园(浦江镇所辖部分)、航天产业基地等“104区块”的统筹开发和运营管理,带动镇级园区能级提升。
3.深化整体转型升级。贯彻落实“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发展战略,不断促进“产城融合、功能提升”。按照《关于本市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实施办法》(沪府办[2016]22号)、闵行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统筹推进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加快闵北工业园区、闵东工业区、欣梅工业园区和吴泾工业基地等区域整体转型升级,释放发展空间。从存量提升中挖掘新增长点,系统盘活七宝、梅陇、虹桥、莘庄等镇“195区域”内拟转型发展的存量工业用地,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完成16个成片区域转型升级方案编制,沧源科技园、光华路文创街区、新吴泾工业园、梅陇众欣产业园等4个地块先行启动试点。
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决策部署,树立全区一盘棋的理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军民融合、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为发展重点,统筹资源、优化布局,补齐短板、拉长链条,以龙头带集聚,以协同促集群。
1.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充分把握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发展“互联网+”的契机,依托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863软件园、TMT云部落等园区,重点聚焦工业软件、行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四大领域,完善政策扶持引导,加强产业融合创新,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深化宽带城市、无线城市、通信枢纽建设,推进以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改造。
2.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在市经信委、市国防科工办等大力支持下,立足申南路515号军民融合产业核心区,形成“一体多翼一基地”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进建设“上海市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以及上海(航天)军民融合创新创业中心、中航紫竹特思创联合孵化器、保大和众科技创意产业园、零号湾军民融合孵化器、航天产业基地卫星大数据产业孵化基地,着力打造航天、航空、船舶、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五大超百亿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3.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聚焦化学药物、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药装备等重点领域,整合“政、产、学、研、医”的创新资源,推进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投资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等创新要素集聚,推进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近年来,闵行区加强与相关部门、高校院所、重点园区、龙头企业的联动,推动重点支撑项目稳步推进。
1.加快“紫竹创新创业走廊”建设。在申嘉湖高速公路以南,剑川路、东川路、江川路沿线以及黄浦江围合区域(约25平方公里),以创新驱动发展、产业优化升级为战略定位,将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的综合资源,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科研资源,中航商发、中国商飞、上海电气、上海航天等龙头企业的产业资源有效整合,重点推进“紫竹创新创业走廊”区域的科创载体和平台建设。着力将走廊核心区的沧源科技园打造为顶尖人才汇聚、研发机构云集、双创平台集中、配套设施完备、景观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和极具活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接哈工大,筹建机器人产业园,整合相关产业资源和校友资源。对接启迪科技园,筹建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创业大街和“科技服务+先进制造”融合发展的科技园区。与同济大学等高校沟通对接,进一步集聚国内外高校优质创新创业资源,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该区域转移转化。
2.三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正式运营。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南部分中心正式运营,已促成区内两家科技企业项目挂牌交易,上海交大17个专利在南部分中心挂牌。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东版权登记大厅正式运营。国家东部技术转移中心已设立闵行分中心。
3.聚焦科创综合体建设、创新创业集聚度和显示度提升。重点打造3个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创业综合体(零号湾、漕河泾科技绿洲和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新业坊”)。零号湾目前入驻项目440个,企业270家,10个专业孵化机构,在孵项目获得全国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奖项20余个,千万级以上融资企业30余家。零号湾官方天使基金设立完成,资金总规模超过1亿元人民币。零号湾北美孵化器等开始运营,目前北美在孵项目总数达到40个。漕河泾科技绿洲引入了创业邦、澳洲fishburner孵化器、硅谷founderspace创新孵化器;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新业坊”已引入潜星堂、主场孵化器等,并与美敦力、辅仁药业对接产业孵化。
着力发展“四新”经济。推动紫竹“网络视听”、奇士“大数据和云计算”等8个市级“四新”经济创新基地壮大发展、提质增效,集聚了大疆科技、大郡动力、通用轻型燃机、柯惠医疗、埃提斯生物等一批优秀企业。建立“四新”企业发现和服务机制,定期更新重点服务的“四新”企业数据库。聚焦闵行特色四新领域,支持各类主体定期组织论坛或者研讨会,大力培养闵行“四新”产业联盟和“四新”经济企业圈,加强凝聚力。深化现场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和多部门联动服务模式,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共同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闵行区“十三五”产业规划、2040工业用地布局规划等文件的基础上,研究编制闵行产业布局规划升级版,强化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聚焦特色产业集群,为区级层面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加强招商工作的针对性、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供支撑。
继续突出“四大工业园区”的主体地位,把握集群集聚、创新发展、绿色集约、智能融合四大方向,促进重点园区提质增效。莘庄工业区加强统筹“一区多园”发展,重点发展军民融合、智能装备等产业。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化管委会机制,加快研发二期建设,以打造“东方硅谷”为发展目标,不断培育创新主体、构建创新服务体系、营造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打造区域的科创孵化功能。紫竹产研院做好医疗机器人相关布局。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围绕“大科创”“大健康”“大文化”“大电商”“大检测”的5+x产业进行布局,特别是推进“临港浦江生命健康科技城”建设。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拓展西区建设,重点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强化园区的专业招商功能,围绕打造产业集群,引入产业链上的高端项目;鼓励园区平台公司自持载体,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加强科创要素集聚,在项目孵化、共性技术平台搭建、人才服务、政策辅导等方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优化园区配套服务功能,积极打造智慧园区、绿色园区,营造先进制造业发展良好环境。
继续推进16个成片区域转型升级,引导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按照产业布局规划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功能组团和优势产业。引入优秀市场主体,采用市场化手段,与原土地权利人协商,盘活存量低效用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园区整体能源利用和循环使用水平,鼓励产业园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和绿色园区,确保环境保护与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二是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建立环境准入的产业负面清单,实施更加严格的界定标准。强化环境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建设,防控环境风险,积极推行产业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三是提高节约集约发展水平。强化以亩产论英雄、以集约促转型的导向,进一步完善土地开发机制,充分借助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考核体系,加强评价结果的指导化应用,把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土地产出效益等作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衡量尺度,在做优做强、腾笼换鸟上做更多文章,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切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引导、督促各产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提高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效率。有序推进资源清腾,在区级层面上对园区引入优质项目的土地指标、排污指标等进行全力保障,有效实现动迁腾地、土地出让和项目落地的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