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嘉逸
临港地区建设成为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部署,也是上海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了解目前临港智能制造发展情况,浦东新区统计部门对临港地区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开展调查。
近几年,临港智能制造企业数量增长迅速,截至目前已有46家智能制造企业集聚临港,占临港企业总数的近十分之一,较2013年企业数增了3倍。其中,25家企业生产和提供智能化产品、技术和方案等,另外21家企业通过引进智能化设备,实现智能化生产、数字化工厂的“智造”改造。同时,落地临港的智能制造企业能级较高,新松机器人、寒武纪、科大讯飞等企业都是行业标杆。
临港智能制造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基础研究层,主要涉及智能制造研发平台,目前有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上海一脑智工程、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三大研发平台。上游感知层4家企业,涉及传感器、机器视觉、智能语音等,代表企业科大讯飞是国内智能语音研究的领先者。中游网络层和执行层21家企业,涉及行业包括机器人、人工智能、云计算、3D打印等的研发和制造。代表企业新松机器人研发的产品已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寒武纪致力于研发人工智能芯片,在深度学习领域技术领先。下游应用层21家企业,主要以智能设备应用为主。如上飞飞机装备启用智能工厂,是目前国内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生产线,已实现飞机零部件的24小时柔性加工,以及机器人抓取、传递、切割、不合格率产品自动返工等功能。
在新一轮“双特”和智能制造专项政策引导以及临港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背景下,除吸引一批智能制造企业落户临港外,已落地的企业开展智能化升级和改造的意愿也大幅提升。调查显示,企业发展智能制造融资渠道显现多元化,其中获得政府补贴的企业占52%,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分别占33%和17%,可以看到政策资金扶持占比高,推动和刺激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新松机器人在临港地区的智能车间总投入8000万元,已获得临港智能制造专项补贴2400万元,专项资金补贴占总投入的30%。此外,上飞装备、翔港包装、寒武纪、科大讯飞、爱观视觉、承蓝云计算等企业都已获得智能制造专项补贴。
除上述企业已经完成智能化改造,另有近20家企业正开展或有意愿开展智能制造,其中13家企业准备申请智能制造专项扶持资金。
一是智能制造技术提升明显。新松机器人技术不断革新,相继研发出国内首台7轴柔性协作机器人、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臂协作机器人和轻载复合机器人,2017年推出并量产高精度、轻量化的4公斤机器人,在机器人领域已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寒武纪的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应用于华为最新的“麒麟”芯片,大幅提升芯片能效。云统科技实现矿山破碎机智能传感器的研发生产,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二是智能工厂效率提升明显。据调查,近三成企业认为实现智能制造后可提升生产效率4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将缩短20%—30%,整体运营成本将降低10%-20%。
目前,除新松机器人、上飞装备、寒武纪等少数企业智能化水平较高,其他企业智能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大部分企业仅在经营流程中实现了部分环节的智能化,如智能车间、工业生产数据智能管理、智能监测、智能物流等。调查显示,60%左右企业认为自身智能化水平还处于中等偏下。
企业在开展智能制造转型中仍有较多顾虑,居首位的是成本投入高,如制造型企业在智能化转型时一次性投入成本巨大,给企业带来风险,不少企业持观望态度;其次为缺少各类人才,包括研发人员以及操作工、维修工,企业反映人才难留,有的人才流失严重,如上海超算科技入驻临港后人员难留,从最初的40多人减少到现在不足20人;此外,收回成本周期过长也是企业顾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调查,67%的企业希望确立临港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具体细则,推动设备和基础设施共享,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公司参与。48%的企业希望临港可牵头组织智能制造产学研联合自治,就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加强研究成果推广。此外,中小型研发企业更需要政策扶持,但现有政策极少有针对扶持研发型中小企业。部分企业反映,研发成果产业化生产基地难以落地,如迈贺新能源准备建造智能工厂,目前无法落地(该企业位于科创城,但科创城主要孵化研发型企业,工厂只能试生产,不能量产)。
利用临港新一轮“双特”和智能制造相关政策,加快规划研究,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智能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布局产业发展。除了通过“双特”和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对企业进行直接补贴外,政府和相关部门还要牵头组织智能制造企业联盟,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强研究成果推广,加快规划和建设智能制造标准化厂房,鼓励企业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应用,整合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链,打造临港智能制造高地。
据调查,目前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三分之二的企业希望临港能推动设备和基础设施共享,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公司参与。为扶持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临港地区也应从多个方面完善落实相关配套,可通过提供人才招聘、财务外包、项目申报等服务节省企业成本与时间,让企业专注投入到核心业务中,使转型企业能大胆转型,研发企业沉入科研,创业企业平稳发育。同时,要积极发挥“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作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服务,协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土“引擎”企业。
随着临港作为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不断推进,临港地区也面临土地紧缺的局面,调查中也发现部分中小智能制造企业完成研发,但由于环评通不过,无法在临港找到厂房生产,打算将企业搬迁到外省市。随着新区镇级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临港要抓住机遇,主动出击,为一些有发展前景但面临发展空间制约的智能制造企业与镇级工业园区做好信息对接,帮助更多企业安心在临港搞研发搞创新,形成以临港为研发创新中心,周边镇级园区配套生产的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