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伏邪辨治原发性痛经理论体系初探❋

2018-01-23 03:55:28李绍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温经散寒伏邪经行

李绍林,胡 勇,何 伟

(1.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2.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成都 610075)

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女性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常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生殖器官和盆腔无器质性病变者[1]。原发性痛经患者多为25岁以下女性,常在初潮后1~2年发病。临床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出现周期性疼痛,部位为下腹部,可向腰背或大腿内侧放射,一般持续数小时或1~2 d缓解,疼痛剧烈者甚至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晕厥或虚脱。患者常伴有其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易激惹等,盆腔检查及超声检查皆属正常。原发性痛经属于中医“经期腹痛”“经行腹痛”范畴。目前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中西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未统一,临床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病情易迁延且反复发作。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原发性痛经的发病与伏邪有一定的关系,现从中医伏邪理论对原发性痛经进行探讨。

1 原发性痛经从伏邪辨治的依据

所谓伏邪,即是感邪之后内伏于人体,逾时而发病。伏邪的理论本于《黄帝内经》:“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2]”这些都是感受了当令邪气,但没有立即发病,而经过相当长的阶段才发病,所以这类病便属于伏邪发病。而原发性痛经与伏邪之间亦存在密切联系,从其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及临床表现上均符合伏邪致病。

1.1 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符合伏邪致病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不足时,外感因素、情志因素等可导致邪气伏于体内。如赵进喜[3]强调原发性痛经的病因并非是单纯的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阻滞、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及冲脉任脉失养来解释,实际上存在伏邪病因。原发性痛经患者常有手术病史,血瘀内留,或曾因月经期、产褥期冒雨涉水受寒受风,或贪凉饮冷,导致寒邪内伏、宿密内伏、胞脉阻结或寒邪内伏、经脉拘挛所致。

1.2 原发性痛经发病形式符合伏邪致病

原发性痛经是在月经前后冲任气血变化较大,正不胜邪时发病,属于“伏邪自发”。外感邪气,或内生病邪,如果治疗不彻底或未经治疗,邪气则会潜伏于体内。平素正邪相当时多不表现症状,但经期及其前后经血下注血海,血海满盈、冲任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机体正气不能正常运行,所藏之伏邪趁机作乱发生痛经。当月经过后,冲任二脉平复,气血渐复,症状也随即消失。

1.3 原发性痛经临床表现符合伏邪致病

原发性痛经病程漫长,周期发作,缠绵难愈,女性随月经周期气血变化明显。在月经来潮之前,气血下注冲任、胞宫,冲气较盛,血海满盈,而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是随月经周期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常伴有经行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等系列症状,症状多出现在经前1周,经前2~3 d 症状加重,待月经过后症状消失。因此,原发性痛经临床表现符合伏邪致病。

2 从伏邪致病分析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有实有虚。实证多为“不通则痛”,因情志抑郁、气滞血瘀,或因受寒、寒凝血瘀,或因盆腔炎、经期感染等,湿热阻滞气血导致痛经。虚证多为“不荣则痛”,可因素体虚弱、房劳、久病、失血等损伤气血,或导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冲脉、任脉失养导致痛经。

2.1 正气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久病伤精,损伤肾气,精血亏虚;经后血海空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发为痛经。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或大失血后,气血缺乏;经行时经血下泄,冲任气血更虚,胞脉失于濡养故出现痛经。

2.2 伏郁致病

“女子以肝为先天”。《妇科要旨·种子》曰:“经水所以不调者,皆由内有七情之伤、外有六淫之感,或气血偏盛、阴阳相乘所致。[4]”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不行血,瘀血阻滞胞宫、冲任;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宫则瘀滞更甚,“不通则痛”,经行腹痛。

2.3 伏寒致病

伏寒的形成有遗传和自感两个方面。遗传之伏寒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内生阴寒,伏于体内;自感之寒为过食寒凉生冷,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冒雨涉水,感受寒邪,寒主凝滞,与血搏结,使血液凝滞于胞宫、冲任;经前经期气血下注,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出现痛经。如丛慧芳[5]提出伏寒可能为导致本病的关键因素。

2.4 伏瘀致病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是导致原发性痛经的关键所在。瘀血多由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或寒邪入络、凝滞血脉,或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或感受湿热与血搏结所致。伏瘀则是瘀血伏于体内后形成,若瘀血伏于冲任,胞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出现经行腹痛。

2.5 伏湿致病

伏湿的形成多来自外感和内生两个途径,外感之伏湿多因气候潮湿、水中作业、涉水淋雨等,令湿邪入侵,伏于体内所致;内生之伏湿的形成,多因喜静少动,素体肥胖,或过食肥甘,嗜烟好酒,内伤脾胃,或情志不舒、气机不畅,导致津液输布不利,聚而成湿,伏于体内而发。伏湿客于冲任与血搏结,致冲任、胞宫气血不畅,“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3 从伏邪辨治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的形成有正虚和伏邪两个方面,从伏邪辨治原发性痛经须从伏邪致病着手,不仅要顾护正气,也要清除伏邪,并且在临床中避免伏邪发病的诱因,阻断伏邪发病,做到防治并举。

3.1 顾护正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虚是伏邪致病的必要条件。正虚所致原发性痛经,临床多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暗质清稀,伴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萎黄,失眠多梦,舌淡、苔薄、脉沉细或细弱。由于肾气不足,经行之后血海空虚,胞宫失于濡养而作痛;或气血不足,血海本虚,经后虚甚,冲任、胞宫失养,不荣则痛,治当益肾或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多选用何首乌、杜仲、当归、川芎等。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功可补肝肾,益精血;甘温之杜仲,功能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味甘辛、性温,归心、脾、肝三经,功可补血调经,为养血之要品;妇科调经要药之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在原发性痛经治疗过程中以顾护正气为根本,并贯穿始终。

3.2 清除伏邪

针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顾护正气是根本,清除伏邪亦是关键。伏邪的性质不同,治疗也不尽相同,临床上多分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辨证施治。

3.2.1 行气活血 气滞血瘀证多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经行不畅,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急躁易怒,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气血阻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治当行气活血止痛,多选用丹参、桃仁、薤白、香附等,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能治瘀血阻滞所致各种病证,尤以痛经效佳;桃仁可活血化瘀止痛;薤白行气导滞止痛;香附理气止痛。

3.2.2 温经散寒 寒凝血瘀证多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延迟,经量少,色暗有血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寒邪客于胞宫,寒性主痛,寒与经血搏结,血行不畅,疼痛更甚,治当温经散寒止痛。用药多选干姜、艾叶等。干姜辛温,功能温经散寒,善温脾胃之阳而除里寒;艾叶辛温,功能散寒止痛,适用于寒邪凝滞胞宫所致痛经,为妇科常用药。

3.2.3 清热除湿 湿热蕴结证多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或胀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夹有较多黏液,平素带下量多,黄稠;或伴低热起伏,小便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湿热之邪盘踞胞宫,使气血运行失常以致痛经,治当清热除湿止痛。临床上多用川楝子、薏苡仁、益母草等。薏苡仁甘淡微寒,功可利湿健脾;苦寒之川楝子能除湿热、清肝火、行气止痛;益母草可活血调经,化瘀止痛。

3.3 防治并举

伏邪具有“动态变化性”“时间性”“空间性”“隐匿性”以及“自我积聚性”和“潜证导向性”等特征,伏邪理论被近现代医家广泛用于内伤杂病的诊治[6]。原发性痛经起病慢,早期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伏邪藏于体内伺机而发,病情易反复,具有迁延性。正气亏虚不能胜邪,是伏邪致病的前提。新感六淫引动伏邪,亦是伏邪致病的关键因素。因此治疗原发性痛经不仅要扶正祛邪,避免诱因、阻断伏邪发病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因素,做到防治并重。如在经前1周忌大寒大凉饮食、辛辣刺激之品,夏天不宜喝冷饮等。中医自古以来就重视治未病,从“治未病”的角度深入研究伏邪理论,在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治疗中充分利用中医学“未病先防,防治结合”的理论,将会极大地拓宽中医临床诊治思路。

4 典型病案

刘某,女,20岁,未婚,学生。主诉月经初潮14岁,经期规则,经行下腹胀痛,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2年前适值行经淋雨被风受寒,当天经水骤停,腹痛较甚,以后逐月加重。近几个月来经行痛剧,上吐下泄,时伴昏厥。就诊时正值经行第1天,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有血块;面色苍白,手足厥冷,额头冷汗滚流,言语呻吟不清,舌暗苔白、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行血调经、祛瘀止痛。方药:干姜10 g,艾叶10 g,炒当归12 g,川芎15 g,附子6 g,吴茱萸6 g,红花9 g,制没药9 g,延胡索9 g,炙甘草6 g,肉桂3 g,水煎服7剂。寒邪客于胞宫,寒性主痛,伏寒与经血搏结血行不畅,疼痛更甚,治当温经散寒止痛。方中干姜辛温,功能温经散寒,善温脾胃之阳而除里寒,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艾叶辛温,功能散寒止痛,适用于虚寒型的月经不调、腹痛等症,为妇科常用药;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以养血为主;川芎辛温香窜,行气活血,祛风止痛,以行气为要;附子性温味辛,功能回阳救逆、温阳祛寒止痛;吴茱萸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没药善化瘀以理血;延胡索辛苦温,可活血利气止痛;肉桂亦能散寒止痛,活血痛经;炙甘草可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经散寒、行血止痛之功,适用于寒湿之邪凝滞胞宫所致痛经。在临床上有一位原发性痛经患者,多年痛经剧痛难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常伴吐泻、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首次治疗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效果不甚明显,后询问其有经期受寒病史,针对沉寒痛冷内伏,换用温经汤加味,于经前1周开始服药,投药即效,疼痛症状明显改善。因此,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时一定要重视宿病、沉寒伏邪是否存在。

5 结语

原发性痛经是临床妇科常见病,病情反复,缠绵难愈,且其病因病机仍不明确,而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从“伏邪”的角度来理解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多与正虚、伏郁、伏寒、伏瘀、伏湿等有关,以此更能切合原发性痛经的发病形式及临床表现。因此,笔者曾提出原发性痛经存在“伏邪入络”机制的假说,认为伏邪蕴积胞宫,留于冲任,是原发性痛经发生的关键要素[7]。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要充分重视伏邪,既要顾护正气来扶正培本,又须用行气活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等治疗方法清除伏邪。同时防治结合,避免诱因,阻断伏邪发病,降低复发率。伏邪理论对原发性痛经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为改善其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新思路。

[1] 丰有吉. 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30.

[2] 黄帝内经译注[M]. 姚春鹏, 姚丹,译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66.

[3] 赵进喜. 伏气发病学说对中医现代临床的重要启示[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7):33-35.

[4] 陈修园. 女科要旨[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

[5] 侯玉. 基于伏寒理论探讨原发性痛经的“因”“机”“证”“治”[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6] 赵明芬,安冬青,汪建萍. 试论伏邪理论的源流及发展[J]. 中医杂志,2016,57(3):189-192.

[7] 李绍林,何伟,胡勇. 基于伏邪入络探讨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机制及治疗[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6):741-743.

猜你喜欢
温经散寒伏邪经行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黑龙江医药(2022年6期)2022-11-25 14:05:31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5:04
经行吐衄的认识及临床辨治
周湘钟运用温经散寒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
储继军治疗经行头痛经验浅析
伏邪学说溯源及后世研究现状
温经散寒汤在治疗虚寒性痛经中的临床研究
经行
山花(2020年6期)2020-06-19 08:50:32
卵巢残余综合征临床辨证施治探讨
中医药从本治疗风湿病(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