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花木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2018-01-22 11:35陈璐
南方企业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供给侧转型升级

陈璐

摘 要:本文基于丁伙镇的花木供给及市场需求问卷调查数据下,对丁伙镇的花木产业现状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丁伙镇花木产业现存在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生产组织方式低下以及供需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因此,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促进花木产业转型升级是增加丁伙镇花木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供给侧;花木产业;转型升级

2017年一号文件提出“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对生态文明与环境的重视使得花木产业逐渐兴起,成了一个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特殊产业。江都区丁伙镇作为全国有名的“花木名镇”,花木产业发展历史久远,因此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花木产业由以往的简易生产模式逐渐转为较为成熟的主导产业之一,在农业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丁伙镇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丁伙镇花木产业的现状

本文通过对丁伙镇花木产业的实际调查,试图研究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丁伙镇的花木产业的现状、管理模式和体系,分析其在现阶段面临的竞争形势以及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建议,实现花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丁伙镇花木产业的现状,我们对丁伙镇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收到有效调查问卷192份,主要了解丁伙镇居民花木的种植情况及对花木产业发展的看法。同时,对市场及购买人群的购买目的、数目、渠道等方面展开调研,发放问卷150份,收到有效问卷134份。

数据分析与结论

供给者的相关数据分析

我们从调研对象的年龄、文化水平数据可以看出,有87%的人种植花木,说明在丁伙镇中,绝大多数的居民属于农户。但是,只有28%的人完全以种植花木为生,剩余72%的居民以制造业、工业等工作为主、以种植花木为辅,且以种植花木为生的农户的年龄段为45~70岁,整个年龄段偏大。同时,丁伙镇花木种植的农户在学历方面总体偏低,高中及以上的仅占22%,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影响农户的信息化水平,抑制了花木产业的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在调研人数中,大多数家庭的人均种植规模不超过4亩,说明家庭农户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种植。而多数家庭的种植品种不超过30种,且以观赏类花木为主,少有创新品种。92%的农户认为丁伙镇的花木产业竞争激烈,并且有88%的农户想要扩大花木种植,实现花木种植、销售的一条龙生产,但其中的大部分农户由于资金、专业知识等不足而没有实施。因此,丁伙镇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户的资金支持与技术培训,以扩大农户的花木种植规模和种植質量。数据表明,丁伙镇63%的农户接受过花木专业知识培训,但培训覆盖率还不足。政府机构应注重相关培训工作,及时更新农户的专业知识和培养其创新能力,与科研机构合作,研究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丁伙镇花木产业高科技化、特色化发展。

丁伙镇素有“全国花木名镇”的称号,花木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农户因种植年限久、品种优良、售后到位,与外界联系紧密,形成了自己固定的销售渠道。在进苗、销售等过程中,农户多数以电话联系客户,遇到种植技术等相关问题时,也直接通过电话来寻求帮助,只有25%的农户使用电脑等信息化平台进行了学习和销售,其他农户严重缺乏网络意识,抑制了丁伙镇花木产业的信息化发展。同时,花木因地区等因素,使自身的销售渠道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缺失网络信息化意识,就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丁伙镇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农户信息化意识,开展信息化培训,提高全镇整体的信息化水平。

需求者相关数据的分析

我们针对花木购买者的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消费者购买花木有三种用途:家庭观赏、送礼及美化公共区域。用于家庭观赏和送人的花木一般需求数量较少,且购买基准更倾向于工艺和寓意,因此对花木生产者的创新力要求相对较高;而用于美化公共区域的花木的需求量较大,购买基准倾向于品种和工艺和成活率,对花木商家的售后要求较高。

从购买渠道来看,公共区域美化的需求者通常有自己的固定购买渠道,也会审查实际花木质量,通过电话方式来联系商家购买和要求售后服务;花木自用和送礼的需求者则一般通过市场及网上购买。丁伙镇花木由于历史悠久,工艺闻名,吸引许多需求者慕名前来购买,但由于其信息技术不发达、网上系统不完善、网上商城缺乏,导致需求者由于地区因素产生购买的局限性,形成“买不到,卖不出”、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丁伙镇花木产业存在的问题

花木科技含量不高

丁伙镇花木产业在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的开发、引进和推广方面滞后,苗木和花卉品种单一数量过剩,农户年龄普遍偏大,学历普遍偏低,信息化意识缺失,栽培技术参差不齐,影响了花木产品质量,限制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事花木产业产、供、销一体化的知名企业较少,且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和专业培训的缺失,新品种的培养还局限于传统的嫁接、育苗等方面,种植方式依旧沿用以往的人工种植和土壤栽培,导致种植成本高、优质品种少、创新能力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者的高需求。

信息化程度不高

丁伙镇由于农户年龄整体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导致跟不上信息化时代,信息采集手段落后,极少利用互联网信息来搜集数据,无法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因此盲目性较大,难以有组织、有计划地生产和销售。信息化程度的缺乏严重限制了花木的销售渠道和流通,造成“卖不出,买不到”的状况,供需严重不平衡。

供需呈现失衡

丁伙镇花木产业的供需呈现严重失衡,主要表现为总量失衡以及结构性失衡。总量失衡是指丁伙镇花木产业总是供给大于需求,使得花木大量滞销。其主要由于丁伙镇受制于传统的销售渠道,缺乏良好的销售机制,销售目标固定,销售方式狭隘;结构性失衡表现为供给侧与需求侧严重脱节。种植户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盲目种植,“跟风”现象严重,同质化现象突出,导致产量过剩、结构失衡。

缺乏良好的生产组织方式

在生产组织管理上,丁伙镇花木产业虽有花木公司的存在,但大部分依旧是传统的农户个体生产。生产组织规模小、布局分散、同质化严重,导致生产方式落后,管理粗放、品种单一、数量过剩,花木产业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农户个体化生产导致生产、加工、销售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综合体系,信息无法得到广泛传播,科研能力受到制约,严重抑制了丁伙镇花木产业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丁伙镇花木产业的对策建议

扶持花木科研技术

丁伙镇花木产业科技含量的低下严重限制了其发展。目前,花木产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其品种、质量,实际上就是科研技术的竞争。为了提高丁伙镇花木产业的科研能力,一是政府对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其自发研制、自主创新,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花木品种,努力种植优质花木;二是全镇加强对种植户专业的培训,定时邀请专家来开展科研讲座,引进花木新苗新品种、先进生产技术、先进的设备,提高种植的机械化程度,提高花木的种植效率;三是与科研机构、院校合作,开设研究试点,鼓励研究机构投入实践、获得成果,带动丁伙镇花木产业的发展。

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如今,丁伙镇花木产业存在供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一个的原因就是销售渠道的局限性。如今是互联網经济的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只有将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相结合,建立“互联网 + 基地 + 市场”的营销新模式,才能真正拓宽花木产业的销售渠道与学习途径。促进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一是将互联网作为沟通平台,提供信息传递与交流,通过网络来了解双方需求、买卖商品,减小地区和时间问题的制约。同时,立足于实体市场的建设,与“阿波罗花木市场”相结合,为需求者提供更实际客观的产品,实现双向发展;二是通过互联网来实施电商培训,建立企业网上平台、网上商城,以发布更及时有效的信息,构建品种研发、信息发布、销售购买、物流配送为一体的高端花木市场。

促进花木产业由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型

根据目前经济的新形势,第三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加。丁伙镇花木产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则需促进花木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推动花木产业由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增加花木产业的附加值。延长花木产业链条,增强花木产业效应,以“朴园”“马可波罗花世界”为建设目标,建设生态旅游项目,带动丁伙镇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快速发展。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高需求为目的,打造具有丁伙镇特色的园艺技术,将花木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打造与花文化相关的“花木田园”小镇,通过建设民宿、农家乐等方式来优化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提高丁伙镇“全国花木名镇”的知名度,提升扬州市与丁伙镇的城市形象,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丁伙镇农户由于规模小,现陷入了融资集资难的困境。政府可采取银行贷款、税收政策、用地政策等方面的政策奖励与优惠,鼓励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建立“合作社+公司+农户”等生产组织模式;增加花木产业基础性设施建设,提升物质技术的装备水平,降低农户花木种植成本;投入资金,用于对农户的专业培训、技术推广、素质提升、花木科研等专业素质的建设;对高素质人才建立奖励与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就业创业,提高农户的专业素质水平与信息化技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招商引资,推进花木产业的快速发展。

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升级

丁伙镇花木产业种植现多以农户为主,呈现为小型化、分散化、守旧化的经营现状。农业科技、商业模式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必须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农户+合作社+企业”的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集约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多元融合发展,积极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以花木产业的品种、生产技术、劳动力等作为沟通介质,建立新型合作社,形成产、供、销、售后为一体的产业链,降低农户成本,提高花木产品的质量。合作社之间相互合作、沟通联系,利用土地流转、技术互享等交流方式,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进一步提升经营规模水平。各公司和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并存,并可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逐渐形成丁伙镇的龙头企业。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有利于实现组织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和种类,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提高花木产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丁伙镇花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X20170956);扬州大学商学院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X2017020)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魏诗颖,单雪.四川省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7(31).

[2]龚晓燕,苏泽强,陈军,方超.推进传统花木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的调研[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7(03).

猜你喜欢
供给侧转型升级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