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烁 李燕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抉择,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必须要凝聚起生态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共识,要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中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与治理攻坚战。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8)05-0013-06
“生态文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彰显了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担当。
一、习近平继承与发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始终在探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几代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污染是大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思想。一是积极倡导大规模植树造林。邓小平强调要科学发展林业,保护森林环境,把植树造林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二是把保护环境上升为基本国策。1978年党中央批转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1982年又发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在此基础上,1983年我国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项环保工作基本政策,由此,环境保护正式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三是迈出环境立法的重要步伐。1979年我国原则通过并公布试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其后,森林、水体、大气、草原、水土保持等领域的保护性法律法规相继制定并实施。四是重视以科技助推环境建设。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环境保护方面始终强调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倡导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西方社会自 20世纪70年代掀起了环境反思热潮,形成了《增长的极限》《寂静的春天》等一系列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代表作。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此,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发展的基本潮流。而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在1995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首次在党内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强调了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未来五年和2010年远景目标及主要工作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要节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2005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被写人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7年10月,“生态文明”一词首次被写人党的十七大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正式形成。该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而实践也促使这一思想不断走向成熟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位置,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继承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逐步形成,先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论断。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与保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就生态文明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生态文明自觉。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战略抉择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总结、继承与发扬,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抉择。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包括对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全、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需求,其中追求良好生存环境是基本诉求和根本愿望。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息息相关,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日益走向富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真正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
今日之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责无旁贷要担当大国责任。自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在创造灿烂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制造了一系列环境危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是全球发展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改善自身生态环境,同时积极致力于全球生态治理,中国向全球做出了改善气候的庄严承诺,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日益走向世界,中国环境治理方案被世界所采纳,中国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这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绿色发展理念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决定发展的最终质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人绿色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发展的落脚点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人的美好生活则最终离不开良好生态,建设好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 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三、推进入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抓住重点和关键领域,当前要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凝聚“三大共识”
全面推进入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离不开思想的解放,这就要求全党全社会要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形成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共识。
1.以“绿色”创造财富的共识。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未能科学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甚至以牺牲资源环境换得经济发展,最终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客观实践明确告诉人们,只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美好生活奠定基础;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才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绿色发展赋予人们的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巨大财富,使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走向富足。
2.以“绿色”改善民生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了更高的诉求,这也成为民生领域的突出短板,生态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基本公共生态服务的缺失,必将在极大程度上冲抵掉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这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由此,必须加快树立起用“绿色”改善民生的共识。
3.以“绿色”推进发展的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能改善生存空间,不仅具有生态价值,更具有经济价值。这要求全党要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逐步达成以绿色推进发展的共识。
(二)处理好“三大关系”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始终是密切相关的。传统思维往往忽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甚至在实践中选择牺牲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实践证明,牺牲资源环境求得经济发展只会获得暂时的收益,最终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绿色发展理念之下,要看到搞好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良好生态也将最终带来经济收益。
2.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关系。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一方面要坚持以开放促进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绿色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体制障碍,这有赖于深化改革以实现突破。要处理好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3.政府引导与社会共治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处理好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政府的职责是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并约束各行为主体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纠错。同时,政府要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但是,政府仅仅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生态的改善需要企业与社会共同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进行环保组织和宣传推动工作,每一个市民都是城市环保事业的参与者。
(三)打好“三大战役”
1.打好“蓝天保卫战”。要下大气力改善空气质量。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全球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下,积极推进智能产业、智慧产业发展,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将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二是加强区域合作。由于大气具有流动性快、混合性强等特点,因此大气的治理与改善并不是一个区域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这必然要求不同区域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大气问题。各区域间可以通过环保产业发展合作、共同出台环保区域性法规、开展跨区域环保宣传活动等,最终实现空气质量的好转。三是积极兑现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的承诺。充分发挥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作用,制定最强有力的大气环保法律法规,开展大气互不干涉监察管理。
2.打好水体污染治理攻坚战。水是生命之源,美好生活离不开洁净的水源。当前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然要求从最基础的“水”人手,展开一场持续性的、深入的水体污染治理攻坚战。水体污染源具体分为自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两大类型。自然污染源来自于自然界本身,是自然界本身的地球化学异常释放有害特质所产生的。而人为污染源则主要来自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污染预防与治理工作。一是做好源头保护,对于大江大河发源地进行有效保护,开展移民工程。二是降低排放。坚决遏制对海洋、河流、湖泊的肆意污染。要控制废水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对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要及时进行适当处理。要不断改良工艺,减少排放废水、降低废水的毒性,积极实行零排放。要处理好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避免因降水和径流冲刷、溶解而污染水体。三是狠抓饮用水安全保障,做好水体净化,彻底解决城市黑臭水体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饮用水源的清洁度和安全度。四是进行技術创新,有效改善水体质量。要大力开发各类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治理方面的技术,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立足产学研合作,不断在水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打好水体污染治理攻坚战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3.打好土壤污染治理攻坚战。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等特点,给土壤污染治理带来更为艰巨的挑战。一是摸清土壤污染状况底数。对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和整治领域进行详细调查,启动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明确受污染耕地面积和所分布地块,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二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对症下药。“水型污染”多是由污水灌溉农田造成,这就要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更大范围地使用清洁水源。“气性污染”是由降雨和沉降带来的污染,这就要求实施与空气污染的联防联治。“固体废弃物型污染”多是由垃圾、工业废物、化肥等造成,为此,要相应地做好该领域的土壤污染防治。三是以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尽可能减少化肥的施用,一方面尽量多施用有机肥,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减产,这就要求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改善,给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四是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如对重金属污染可实施生物修复办法。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采取换土和翻土的办法以及实施轮作制度等。
参考文献:
[1]周光迅,周明.习近平生态思想初探[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2]杨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产生根源、理论概[J].世纪桥,2018(04).
[3]刘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03).
[4]李军,等.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钱春萍,代山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J].学术探索,2017(04).
[6]李雪松,孫博文,吴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03).
[7]杨伟民,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6-10-14.
[8]黄承梁.以“四个全面”为指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5(16).
[9]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青海生态建设实践[J].青海社会科学,2016(05).
[10]苏惠娟.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
[11]荣开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略论习近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述[J].学习论坛,2017(01).
[12]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飞跃——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主题主线、价值视野和历史地位[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