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显然已经不再适用,“有效引导”策略已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渐渐推广开来,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为研究核心,提出了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巧设疑问、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三大“有效引导”教学策略,以供广大的小学教师加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引导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169-02
小学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学好小学数学,可以为学生今后的理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国家推出了新课改的政策,这对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关键,而采用“有效引导”教学策略可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
一、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往往是其学习的主要驱动力,而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尽量创造较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师在创造教学情境时,应注意将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时,可以先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三角形知识,对角的概念进行初步的介绍。然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有明显棱角特征的实物或道具,让学生指出哪些部位是角,并让学生联想校园里的建筑设施,找出校园中存在的角。等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三角板、格尺等学具等独立制作一个可以活动的角,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活动角进行观察,学生自然会得出“张口的大小决定了角的大小”这一结论。通过这种创造教学情境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激发,也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投入到教师所创造出的教学情境里,这正是“有效引导”教学策略的价值体现。
二、巧设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正处于初步形成的时期,而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这会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帮助[1]。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从四根长短不一的小棒中选出任意三根,并将其摆成三角形的形状。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选择的三根小棒能够围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不能呢?”这样一来,学生们便会开始主动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对自己所围的三角形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三角形边的规律:当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通过这种巧设疑问的教学方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也养成了主动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三、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
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通常都是采用“灌输式”教学。教师在前面不停地讲述理论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着,可是,教师长时间的理论讲解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出现溜号、心不在焉等状况,而一些小学生虽然认真听着教师所讲的内容,但抽象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很难听懂和理解,也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这些都让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当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质量单位“克”时,由于质量不像长度那样比较直观易懂,所以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改成实践教学,准备一些硬币、砝码、天平等道具,让学生亲自对各种各样的物体进行称量,并对不同物体的称量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克”的数学概念,加深对“克”的理解程度。通过这种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引导”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并形成乐于创新的宝贵精神。
总结: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引导”教学策略,能够显著提升教学质量。“有效引导”教学策略不但能轻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并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有效引导”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被动地听讲,而是更多地参与到了课堂当中,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效率显著提高,这正是新课改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黄锡聪.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 时代教育,2015,(22):261.
作者简介:
周艳红(1966.03-),女,山东淄博人,本科,小学一级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