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反思时机,走向深度学习

2018-01-22 23:53王燕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策略优化反思

王燕涛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握反思时机,可以走向深度学习。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论述了在概念同化时反思,领悟知识内涵;在策略优化时反思,感悟思想方法;在易错失误时反思,优化思维品质;在纵深联系时反思,提升数学思考。

关键词:概念同化;策略优化;易错失误;纵深联系;反思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在数学学习中,反思不是对数学学习活动的一般性回顾,而是指向数学思维活动,通过概括,控制思维操作,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自身的元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真正洞悉数学的本质。

■一、在概念同化时反思,领悟知识内涵

建立射线和直线的图形观念一直是小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源于:小学生在与具体生活接触中,很少获得对“无限”的体验,而且在前期的知识学习中积累的是关于线段“有限长”的经验。从“有限长”到“无限长”,这是关于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教学中,教师如果单一地借助课本中的实际例子,是很难让学生理解其本质特征的。因此,教学时教师尝试了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以线段与射线的本质区别为突破口,组织探究,引导反思,促使学生在思辨中实现概念同化。

【案例】四年级上册《认识射线、直线和角》

教师创设黑暗的大屏幕两把手电照射的情境:一把无遮挡物,一把有木板遮挡。引导学生对无遮挡的第一条光线进行描述。(很远很远,没有尽头……)

师:观察这两条光线,你觉得哪条光线可以用线段表示?结合线段的特征,把你的想法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生1:第一条光线可以用线段表示,它两头都有木板,就代表有两个端点。

生2:第一条光线不仅有两个端点还是有长度的,可测量。

教师继续引导反思:第二条光线为什么不能用线段表示呢?

生1:只有一头有端点,另一头没有端点。

生2:它没有尽头,一直可以延伸。

生3:它无限长。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创作一种线表示第一条光线,并交流画法。

教师继续引导反思:结合你们的想法,怎样把表示光线一的线段变成表示光线二的这种线呢?

结合学生回答并演示沟通射线与线段的联系,明确射线的意义以及射线与线段的区别。

师揭示:像这样,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就是射线。

师:想一想,和线段比,射线有什么特点?

教师以学生认识线段的经验为依托,通过创设两条光线的情境,放大概念的本质特征,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接着在学生对射线的特征有所感知但并非完全感悟时,设计了两次反思:(1)第二条光线为什么不能用线段表示呢?(2)怎样把表示光线一的线段变成表示光线二的这种线呢?引导学生在辨析和说理中进一步强化认识,抽象出射线的特征,切实理解了“无限长”这一观念的深刻内涵。

■二、在策略優化时反思,感悟思想方法

教学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时,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扰:问题单一出现时,学生解题正确率很高,但诸多问题混淆出现时,很多学生往往就不会精准地提取并运用策略解决相应的问题。细究其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策略的形成与应用,而学生策略意识的形成却必须经历对自己解题行为的不断反思,而这往往被忽视。

【案例】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完成例2教学后,呈现如下题组:

复习: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例1: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多少毫升?

例2: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每个小盒呢?

回顾反思:

(1)回顾例1和例2这两个例题的解题过程,它们都运用了怎样的解题策略?

(2)与复习题相比这两题为什们要运用假设的策略解题呢?运用假设的解题策略有什么好处?

(3)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假设的解题策略?怎样假设呢?

事实上,作为一种隐性的、潜在的知识,策略本身并不易为学生所清晰地感知与把握。作为教者,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引领学生在充分的材料中自觉回顾反思,发现问题,养成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反思方法的可取性和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策略的价值。

■三、在易错失误时反思,优化思维品质

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错误,许多教师常常急于把自以为高明的解题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有“法”可循 ,可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生常常不得要领,极不配合。如:

【案例】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在“计算下面各题,注意使用简便计算”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算式:■÷1+■,计算时,许多学生出现了下面的错误(图1)。

图1

针对这种大范围的错误,笔者所在年级的平行班,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按运算顺序再计算的方法验证,告知学生错误,并通过与1+■÷■计算对比,明确只有形如(a±b)÷c的形式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而c÷(a±b)的形式则不能化除为乘,不可使用乘法分配律。然而在后续计算练习中或间隔较长时间后的练习中,以上的错误还是会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反复再犯。

为什么同样的错误会一犯再犯,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在教师认为得法的教学中,学生仅感知了错题的形式,并未刨根究底寻到错误的源头。正所谓脱离思维教方法,只能习得生硬和笨拙。

因此,面对同样的错误,笔者引导学生经历了如下反思过程:

师: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计算结果正确吗?(小部分学生反对)endprint

师:请你说一说反对的理由。

生1:我没用分配律,跟他算的结果不一样。

生2:我觉得这个结果不大可能,因为1+■得数比1大,■除以比1大的数结果应该比■小。

生3:我按运算顺序算了一遍,觉得用分配律算是有错误的。

师:看来,本题运用分配律计算是有问题的。想一想,为什么本题不适合用分配律算?

生4:我知道了,它是除法,除法不存在分配律?

师:前面研究中我们知道,除法化除为乘后便可使用分配律,为什么这一题就不行呢?

生5:我觉得XXX说的是对的,这个式子一开始不能化除为乘,它的除数是一个加法算式,没算出来就得不到倒数。

……

师:如果把这个式子改动一下,使它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你会怎么改?

生:可以改成1+■÷■。

师:结合你们刚刚的研究想一想:什么样的除法算式是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的,什么样的除法算式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为什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把学生教“聪明”,关键看思维。面对错误,教师也一样,不是急于亮出修正错误的方法,而是应让学生主动去反思错误的原因,反思怎样才能避免错误,找到最利于自己思考和解答的方法。

■四、在纵深联系时反思,提升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与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整体性,体会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层次进行理解”的教学建议。当前教材在编排时也非常注重沟通、拓展。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这些安排时,既不可置若罔闻,也不可过度拔高,而应紧紧扣住数学知识前后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如:

【案例】六年级上册《分数除以分数》

教师在揭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甲数除以乙数(不为0),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并通过一定练习后,出示如下补充习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

8÷3○8×■ 8÷0.1○8×10

13×■○13÷5 99×100○99÷0.01

(1)师:你能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这几组算式都相等吗?

生1:每一组中除法算式的除数和乘法算式中的乘数都互为倒数。

生2:我们如果将除法算式化除为乘,就能得到等式中的乘法算式。

生3:我们可用“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来说明他们是相等的。

(2)引导学生口答:16÷0.25=

9÷0.125=

反思小结:

师:通过这组题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甲数除以乙数(不为0),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甲数和乙数除了分数以外,还可以是哪些数。(生交流)

小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不仅在分数除法中适用,在整数除法,小数除法中也同样适用。

数学知识前后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决定了知识可拓展的纵深程度。教学中一些不合理的拓展,往往是教师忽略了这种关联的决定性作用,致使无法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合理拓展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把准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由此及彼,使学生获得结构化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平庸走向深刻。endprint

猜你喜欢
策略优化反思
基于策略优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研究
探究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英语阅读策略的优化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云环境中数据安全及访问控制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