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荣 武佳飞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乡土中国,并不是说中国的乡村,也不是说中国乡村的乡土性。乡土中国代表整个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既然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么这种乡土性代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受到得土地的影响。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乡土社会也受到了冲击,出现了一些商业很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具有了现代社会理性、变化速率大、关系不稳定的特点,可是中国社会的文化仍然是乡土性的。
这些年可以明显的发现农业在三大产业占得比重在下降,服务业占得比重在上升,但我国仍然无法抛弃农业。乡土性之所以成为我们民族脉络的一部分,跟中国这么长时间,长达千年的农业文明是分不开的。尽管现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崛起,科学技术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众多人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但“入土为安”“落叶归根”的思维并没有完全消失。也就印证了本书中的一句话,“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不管在当时,还是在现代,人类并没有完全摆脱乡土。也可以说中国要想更好的发展,是不会摆脱土地的,土地给了我们发展的基础。目前,城市里有很多农民工,为什么说是农民工,就是因为这群人来自农村,这群人不想再过这种靠土地吃饭的日子,其实更直接一点的原因便是,种地现在不挣钱了啊!人们想要挣更多的钱,认为只有离开土地,才能挣更多的钱,因而众多农民,涌入城市打工,成为了农民工。另一方面,农村社会远不如城市生活繁华,这点也促使农民进城打工,农民不再喜欢那种单调规律的生活,向往那种充满新奇的世界。即使众多农民放弃了务农,但仍然不影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仍是一个农业大国。
很早以前我就思考过,为什么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逆来顺受是很自然的。中国人是不太懂反抗的。当自己与别人产生并非无理的矛盾的时候,中国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约束自己,以和为贵,所谓“克己”。好比一位母亲,看到自己儿子和别人儿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儿子错了,肯定都是劈头盖脸把自己儿子骂一顿。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说,因为中国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饭的,在人们对自然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只能崇拜它,顺应它。天直接关系到人们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活过这一岁。深以为然。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中国人的逆来顺受来源于祖祖辈辈的顺应。这还只是乡土性的一部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习性,很多的根据都可以从土地里找到。好比说中国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中国人很讲究人情世故,讲究礼节,认为话不要说得太满,不要说话不给人面子,不要太过直白的批评他人,要婉转一点。这些意识的形成,都是受客观因素影响的,也就是说这都是我们骨子里的乡土性影响的。我们跟国外的差别也在这里,外国人多数是不含蓄的,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喜好,但是中国人不是,不喜欢直接表达自己,不喜欢开门见山,我们这种含蓄也是从乡土里带出来的。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一切,仔细观察我们自己,一切的一切都是有乡土特性的。这种乡土性,不仅折射到社会,也折射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人就好比是这树上的叶子,一代一代的调零了又新生,可是根没有变,根还是深深的在泥土里。比如北京的人去了上海,会发现上海空气很湿润,但可能也会受不了这种潮湿的空气,这就产生了水土不服。所以不管是城市人受不了外地气候的水土不服,还是农村人离不开土地,这都是中国的乡土性。
文字下乡顾名思义,就是把文字传播到不认识文字的地方,比如农村。为什么农村地区文盲要比城市多,这点其实很容易分析,农村地区是熟人社会,是乡土社会。大家见面后打招呼就可以,为什么一定要把打招呼的内容写在纸上呢?农村这种熟人社会,比如借钱这种事情,完全不需要写一个欠条或者是一个借款合同。大家都是熟人,都生活在同一个村,也就是同一片土地,乡里乡亲都认识,都了解,假设这个人欠钱不还,这个人还怎么在这个村里继续生活,人人见了面都会谴责他,见不了面的就会在背后议论他,之后再也不会有人相信他,这个人也再也不能在这个村子里更好的发展了,所以熟人社会可以省略文字这一块。但是社会的发展,又不得不要求我们把文字这块重视起来,经济要发展离不开文字,社会要发展离不开文字,文化要发展离不开文字。所以文字下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文字下乡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农村人愚笨,但是并不是,只是农村人没有形成所谓城市人的那套知识体系,所以城市人觉得农村人愚笨。可以仔细想想,农村人多数了解的是经验,这种经验是从实践中真真切切学习到的,但城市人所得到的经验,大多是从课本里学来的,这种经验是间接的,是不客观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城市人其实要比农村人愚笨。城市人和农村人本来生活的环境就不同,接触的教育也不同,所以各自只会擅长各自精通的领域,在各自不熟悉的领域,都会显得愚笨。就比如有些城市人根本分不清什么是麦子,什么是玉米,但这件事对农村人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文字下乡不是乡土文化的基础,文字本身便不具有乡土性,所以在农村推行文字下乡,是一件长远的事情。农村的基本生活不靠文字也可以满足,但为了未来新农村的建设,文字下乡是必要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使整个世界可以相互紧密联系。目前的中国社会,义务教育的普及,就是文字下乡的一种重要方式,使城市和农村人之间的差距在逐步减少,这样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更好发展,促进社会各个阶层的不断完善。所以即使文字在农村社会不是必要的,但文字下乡也是必须的,即使乡土生活中不需要使用文字,但这项文字技能应该让更多的人掌握。所以文字下乡最终会带来什么结果我不知道,但一定会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文字下乡这一措施也是必要的。
农村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单单靠声音就可以辨别具体的人。在乡下应一声“我”,对方便可从这声“我”中得到很多信息。但城市这样的生人社会就不一样了,光靠一声“我”,是没办法辨别出这个人是谁的,所以大家需要报自己的名字。由于人跟人的陌生性,使得这个陌生的社会需要一种秩序,这便产生了合约,产生了一种约定。但这种秩序在乡村是不适用的,因为乡村是个熟人社会。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不再是封闭的熟人社会,村子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免不了跟外界联系,所以这种秩序,这种合约便会下到乡下。因而文字下乡这件事便产生了。文字下乡终将带来什么结果,是目前不得而知的,但是文字下乡是一定的。
“差序格局”这个词一听基本很少有人理解,也很难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这个词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词汇。什么差序,差序就是有序别的,有差别的。格局就是一种社会格局,所以差序格局组合起来就是一种有差别、有区别的社会格局。但这种有差别、有区别,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区别和差别。就好比把一个小石头丢入水池中,会看见一层层的波纹荡漾出来,这就是差序格局,一种有规律、秩序的格局。这个小石头就是中心,以这个中心为轴点,四散的波纹就是半径,这个圆圈就组成了差序格局。
在中国的社会强调的是关系,是私。从我们从古至今的社会就可以看出来,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国人都是很爱攀亲戚的,很喜欢走动人际关系。当一个人成功了,有钱了,有权了,这个人就会多出来很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或者关系很远的亲戚,总之只要有点关系,人人都想往这个成功的人身上贴。作者又引入了西方“团体格局”的概念,并深入到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根源的差异中去解释。中国人由于过于注重关系,过于看重自己的利益,就会忽视应该履行的义务,所以国人普遍没有很好的义务意识,这个情况很容易举例子,比如随便扔垃圾,随地吐痰这种现象,都可以很好的反射出中国人“私”的这一特点。西方国家跟我们国家的公民有所不同,西方人讲的是权力,并不是攀关系。成年的子女如果成年后,还是跟着家长住,就要给家长食宿费。当你未成年的时候,你有权利可以在这个家里面生活,但是当你成年了,你就没有了这样的权力,你需要支付一定的报酬来延续这样的权力。但在中国就不一样了,很多成年的孩子没有工作,便在家里啃老,家长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不会像外国人一样决绝。可见中国的社会中人情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们重感情,讲交情,我们不愿意这样对自己的亲人决绝。所以我国的差序格局就是这样一根根私人的网络形成的格局。在差序格局下,很难做到真正的人人平等,不管是在法律面前,还是在真理面前都是很难做到的。
原以为是晦涩难懂的,但这本书十分平易近人,薄薄一本,结合了自己的实地考察,运用很多生活常识来解释乡土中国文化,读起来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本书通俗简单的介绍了乡土中国的特性,使我们这种可能没有生活在农村的人,有机会更加了解中国的乡土性,更加理解中国的社会构成,进而可以更好的进行理论创新,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 参 考 文 献 ]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6.
[3]孔明玉,冯源.乡土中国的精神勘探[J].当代文坛,2012(6):70-73.
[4]刘立明.论乡土中国的法治启蒙[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8-62.
[5]刘博.费孝通《乡土中国》内蕴及价值的在探讨[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6-29.
[6]李羚.费孝通与文化自觉的社会学方法构建——再读《乡土中国》[J].党政研究,2014(6):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