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祯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偿命金指的是杀人者依据法律给定的数额付给受害者亲属的金钱,这种制度广泛存在于人类早期社会的习惯法中。日耳曼人的偿命金制在法典化的过程中被固定下来,并融合了日耳曼人自身的特点。日耳曼法典中记载的偿命金对于分析日耳曼王国时期的法律和社会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日耳曼人是对于莱茵河以东拥有相同语言、文化的种族的总称,在民族大迁徙以前,他们依靠在氏族部落中口耳相传的习惯来解决纠纷。《日耳曼尼亚志》是史学家塔西佗写成的记载日耳曼人的文献,其中提到“世仇并非无法平息;甚至恶劣的仇杀事件也是可以通过牛羊来进行赔偿”①这其中以赔偿来避免相互仇杀,便是早期形态的偿命金通过部落习惯反映出来。
公元5世纪以后,日耳曼人开始进入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并建立国家。为了调节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矛盾,巩固统治,统治者开始颁布“蛮族法典”。其中,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颁布的《萨利克法典》是最早也具代表性的蛮族法典。该法典序言宣称,法兰克人和国王要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护和平,禁止暴力,用法律使周边部族顺服,明确以宣言的形式反对复仇。《萨利克法典》的正文诸多篇幅都在记述每一种违法行为应处以的罚金,而“Wergeld”——偿命金,也被写在了法典之中。除了《萨利克法典》,后来的法兰克和盎格鲁撒克逊法都涉及为不同阶级的人确定不同数额的偿命金。因而法律史家伯尔曼说,赔付金钱的制裁方式,是12世纪前欧洲各民族法律的共同特征。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支配,氏族族群成员之间发生的伤害事件主要通过复仇方式解决,如“杀人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是,血亲复仇和同态复仇并不能给予受害者家人进行补偿,并且使仇恨一直延续下去。早期日耳曼人生存环境险恶,如果家族间的矛盾无法解决,势必会造成部族的消亡。“无论是血亲复仇制还是金钱赔偿制度,他们的共同前提都是荣誉下的行为,日耳曼人把荣誉看做相互扯平,只有通过相互扯平才能够征服黑暗势力。”②在这种情况下,日耳曼人逐渐产生了以金钱赔偿而代替复仇的方式,这是偿命金制产生的重要因素。
《萨利克法典》以社会地位的不同来规定偿命金的数额。如第41篇,任何人杀死一个自由法兰克人,应罚付8000第纳尔,折合200先令。杀死替国王服务的男人,应罚付24000第纳尔,即600先令。杀死没有地产的罗马人,应罚付4000第纳尔,即100先令。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早期法兰克王国内的社会阶层划分,奴隶社会地位最低,自由的日耳曼人地位高于自由的罗马人,为国王服役的人即后世的贵族地位高于普通自由人。公元643年,伦巴第国王颁布的《罗撒里敕令》中记载如果一个自由人谋杀了一个自由人,需要1200先令的偿命金,而杀死一个家仆的偿命金仅是50先令,奴隶则是20先令,半自由人和奴隶的地位都下降了。偿命金在各日耳曼法典中的演进,也是西欧封建化的过程。
日耳曼法是团体本位的法律,这在偿命金制中有鲜明的体现。《萨利克法典》第57篇规定:如果有人杀了人但不够偿付该付的罚款,他应该从自己屋子四角搜集一把土……把这把土撒到母系和父系各三个最近亲属,这三人缴付罚款的一半。如果这个亲属也没有东西来缴付全部,那么凶手的担保人应把他送到百户大会。可见,如果杀人者无法赔付偿命金,则要由其家庭共担,还要由公社大会为杀人者担保。法典第62篇规定:如果有某人的父亲被杀死,所有罚款中的一半应归其儿子领取,另一半由死者的父亲和母系方面的近亲分配,被害者的亲属则自然成为偿命金的受惠者。这证明了日耳曼法的保护中心和出发点不是个人,而是氏族、家庭或公社,因此团体主义是日耳曼法的鲜明特点。
日耳曼法是欧洲早期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有效地调解了蛮族王国内各种矛盾,这其中偿命金的作用明显。偿命金规定的赔偿金额大大超过当时的生产力,体现了立法者对暴力的威慑和惩戒。日耳曼法也是西欧封建法律乃至近代法律的渊源,存在于日耳曼法中的偿命金制势必也影响了后世西欧法律制度。偿命金体现了后世刑法中使刑事受害人及时获得赔偿的原则,为刑事和解提供了可能,防止了复仇的滥杀无辜,保障了生命权。可以说,偿命金的产生是法律走向理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 注 释 ]
①Patrick Geary.Reading in Medieval History.Peterborough:Broadview Press,1989.95.
②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M].北京:国大百科出版社,1993.65.
③由嵘,等编.外国法制史参考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