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昌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什么是契约?契约的基本概念是指地位平等的契约双方在真实意思的表示下所达成的双方都同意和认可的受到法律所保护的规则和约定。据记载,调整市民个人自由、权责关系私契约,和规范政府与市民相互关系的这两种社会契约对近现代社会秩序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近代的宪法和行政法则是契约在的法律中的表现。[1]前者重在维护社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而后者重在控制公权力的行使,明确公权力的行使范围以确保公民的权利免于受到行政权力的侵害。契约的形成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契约双方当事人地位必须平等,身份上不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第二,契约的达成是契约双方在不违背自身意愿的前提下自愿选择的结果,不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强制性影响。第三,契约约定的内容必须受到法律的保护,违法的契约内容无效。第四,契约主体要遵守契约,诚实守信,如有违背应当承担违约的责任。
什么是契约精神?从实质上来说即一种尊重规则的意识,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如果从其法律内涵上来说,契约精神即象征着自由精神、平等观念、权责意识以及信用意识。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公民中的特殊群体同时也是社会精英群体的一种代表,契约精神的养成对大学生来说意义非凡,将会对中国未来建设诚信、法治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意识到,学校对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培养,应实现如下两大目标:一是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通过学习契约的核心内容,了解双方对权利义务的对等关系。主体双方中,一方在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应当履行自身的义务。二是要通过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来促成大学生诚信品质和法制意识的养成。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和诚信教育效果并不显著,追根溯源,是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契约精神的缺失。因此,只有加强了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才可以使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得到有效展开。现代社会契约精神在人们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关键就在于契约精神它代表着平等、自由和权利等约定俗成的规则魅力。这些规则又恰恰是当今人们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精确表述,经年累月逐渐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恰是这种精神反应着现代法治和诚信的理念,并为其构建提供着有力的支撑。但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契约精神方面,效果并不理想,综合分析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随着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深入,我们的社会也处于变革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全球各种文化也相互交织,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焕然一新,有些甚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即诚信危机也迅速蔓延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了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诚信品质的核心是契约精神,当前我们国家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落后导致社会诚信垮塌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养成负面影响很大。人是社会的人,大学生已开始与社会密切接触,是受社会影响较大的一个群体。所以大学生诚信危机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大学生诚信缺失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政治诚信危机、求学诚信危机、经济诚信危机、社会交往诚信危机。具体表现有蔑视政治信念、求学考试舞弊、作业抄袭、简历造假、论文剽窃、贷款不还、情感欺骗、就业违约等,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不断恶化。
契约精神既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法律精神。违背契约,不仅要受到道德层面的谴责,更要受到法律层面的强制性惩罚。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不重视契约的现象,其中一点原因就是广大学生认为不遵守契约仅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最多只能受到道德层面的谴责。看到社会中一系列失信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获得了小利的时候,一些学生受到现实中失信成本偏低的误导,不惜违背道德诚信谋取个人私利。这种现象的背后当然有全民法律意识淡薄,广大公民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社会现实因素影响,更有广大学生契约意识局限性的影响。
当代大学应当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大学生的教学管理中应给予其平等、自由、独立的空间。根据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情况来看,大学契约文化无法建立、大学生契约意识无法培养,究其根本,是大学生往往处于一种不被尊重和重视的地位。对此我们展开剖析,首先,追根溯源,“家长制”与“文化霸权”在我国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广泛存在,在某种方面上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和自主性,削减了学生的自信心,导致了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其次,在学校的管理层面,学生往往得不到知情权,也就无法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而一些关乎成长培养的问题也就无法得到改善。在我们的工作中,到了有关学生的切身利益问题上,如奖助学金评定等方面,如若出现暗箱操作的行为,就可能会错误引导学生投机取巧地干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2]
我们需要对现代高校的契约模式加以变革,提高对大学生契约精神和当代热点的法制意识的培养,比如在宪法等各种法律条文的教学中,寓教于乐,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上来,而非照本宣科。通过鲜活的事实案例,宣扬法律至上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使之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而在关于民法方面的教学设计中,要侧重于大学生的契约意识的培养,并体悟出契约意识中所包含的权责意识和诚信意识。而到了关于刑法方面的教学学习中,则要注重讲授法律的功能,多举例,举实例,培养起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感。
其次,高校应积极探索,给我们的大学生培养对象提供充足的机会平台,建立多条契约精神和法制意识培养途径。据了解,多所高等院校已经设立了法律专业的第二辅助专业,很多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申请法学专业为第二学位。这就为更多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建设法治意识的平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院校每学期会定期组织安排司法部门公务人员走进自身高校做报告,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学习,在实战的氛围中使法制意识和契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得到有力宣传。另外,很多院校开辟新道路,响应新媒体时代大数据的号召,设立起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社交平台,开始通过利用这些大流量网络平台定期发布一些法制知识,相关法律法规,诚信正能量事迹,引导大学生法制意识契约精神的正确建设,也在第一时间使广大学生了解到了国家的法治进程。
社会信用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三类。政府信用是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对自身行为承担责任和落实状况;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则是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交易中遵守信用、履行义务的诚信状况。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需要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进而使守信者得益,背信者受到惩罚。诚信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契约问题。诚信社会必须是一个法制社会和契约社会,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彻底阻断社会诚信危机向高校蔓延的趋势,才能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作用推动全民契约精神的养成。
高校亦可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大学生诚信档案。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应逐渐扩大档案征集信息内容的范围,包括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描述、品行自我鉴定、学习成绩记录、学生经济行为记录、学生日常行为记录五大模块。在进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过程中,应邀请多方参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出具各部门对学生诚信状况的说明。学生诚信档案不应流于形式,而应是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客观反映,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诚信“全记录”。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通过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进而约束、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真正发挥学生诚信档案的监督功能,进而推进大学生契约意识的培养。[2]
当今社会,契约关系充满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的形态多式多样,有的以合同、法律,有的以规则制度,还有的则弥漫在风俗习惯中。它正越来越广泛普遍地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我们所知,契约的核心是维护权利、恪守职责,以此来看,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契约意识既是一种权利意识也是一种职责意识。它要求主体在施行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人并尊重他人,照顾到维护起他人应有的权利。契约关系蕴含着权责对等的精神,它要求我们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要同时进行。只有符合了法制化社会、制度化社会的要求,我们才能够谈契约社会。契约关系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完整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要提升大学生法制素养。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变革重视起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从自身做起,从上到下完善法制体系,按规章制度办事,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另一方面,要积极完善社会契约体系,为诚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基础。若落实到各个大学校园,高校管理层应先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以国家相关文件为指导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变革道路。将国家下发的关于高校法律法规建设的文件与自身实际情况和特色相结合,制定适合于自己开创发展的法治章程,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大力建设高校大学生契约信用评估机制,严惩违背契约的不诚信行为,执法必严。在监管机制有所欠缺,无法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做到严惩的条件下,当学生面临权衡利弊的情况时,利益的驱动是造成大学生失信的最根本原因。而契约的生命力就在于要使主体认识到诚信的魅力所在从而忽略利益的得失。因此,只有及时完善契约信用的评估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并对不诚信行为加以严惩。[3]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办学,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提升高校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保证。平等、独立的个体是契约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契约精神的具体体现就是说话算数,一旦做出了承诺必须要执行,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高校想要培养具有契约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首先可以尝试建立平等、自由、民主、和谐包容、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师生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想与见解。这种文化会润物细无声般的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潜移默化地为“契约”在高校的达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还能激励全体教职工共同守信,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与此同时,高校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章程就是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高校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必须深化内部管理结构的改革,改变权力集中化的管理模式,构建以法治为基石的新成长模式。扩大学生参与学校相关管理决策中的广度与深度,逐步培养构建学生的权责意识和契约精神。
[ 参 考 文 献 ]
[1]刘方博.法治社会下的契约精神研究[D].燕都理工大学,2011.
[2]冯冠.基于契约精神的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2.
[3]徐志红.试析中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