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肝风理论指导中医脑病急性发作的防治*

2018-01-22 12:23:56安红梅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2期
关键词:肝风平肝黄帝内经

安红梅 胡 兵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黄帝内经》对风病分类有外风、内风、脑风、五脏风、漏风与泄风、偏风与风痱、劳风、疠风等。与脑病密切相关有脑风、首风、偏风(偏枯)等,强调了病变的部位为巅顶,病因为风等。学习这些风病的分类原则、症状特点、病机分析等,对脑病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对《黄帝内经》中肝风的认识

肝风,一是指风邪犯肝而引起的病证[1]。《素问·风论》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咽)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强调了肝风善怒特点。肝主疏泄,为厥阴风木之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体柔而性刚,主升主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张隐庵云“风木之邪,内通肝气,肝主藏血,肝气受邪,则伤其血矣”[2]。肝失疏泄,情志失常,善悲善怒,阴血亏虚,肝阳易亢,易犯煎厥等脑病。如《素问·脉解》云“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黄帝内经》中更多的是运用有诸内则形诸外的类比逻辑的方法,“风”不仅仅是病因的概念,也是一类症状的高度概括[3]。故肝风另一理解,是指出风邪致病的特征性症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风胜则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风胜乃摇”,概括了风邪致病出现的症状多以振动、抽搐、摇动为特点,似肝风内动的特征[4]。张景岳云“内风者,五脏之本也……五风由内而生,则绝无外证”。病起于内,呈风之状,故称内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强调了振掉、摇动、眩晕等病症,指出内风之证,与肝有关[5]。叶天士认为内风乃身重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故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则“厥阳化风鼓动”,加之“烦劳阳升”,扰动清窍,引发眩晕[6]。

2 脑病急性发作关键病机为肝风内动、风阳上扰

临床所见中医脑病系统疾病常有眩晕、疼痛、肢麻、肉瞤、震颤、抽搐、强直、喎僻、不遂、语謇、流涎甚至卒然昏仆、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症状,恰与风性相符,其中又多与筋脉关联,病变在肝,即所谓肝风内动。对《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吴崑注云“风之类不同,故曰诸风。掉,摇也。眩,昏乱旋运而目前玄也,乃风木动摇蔽翳之象。肝为木,故属焉”。高士宗云“诸一时卒暴筋强而直,屈伸不能,乃足厥阴肝经之病。厥阴主风,故皆属于风”[7]。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认为头为 “诸阳之会”“清灵之窍”,风阳之邪等侵扰清空常引发头痛、眩晕、痉证、闭证、痫证、急惊风等发作[8]。眩晕急性发作期患者的类肝阳化风证可出现眩晕欲仆、视一成二[9]。朱广旗教授认为痉挛性斜颈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肝风内动[10]。汪受传教授认为癫痫发作时,往往风、痰、惊、瘀夹杂出现,肝风为一重要的病机[11]。

胡建华教授认为在治疗痉证、癫痫、眩晕等脑病急性发作期,抓住肝风内动、风阳上扰这一主要病机,以平肝息风为治疗大法,结合肝风善怒、阴血易亏的特点,配合疏肝健脾、滋补肝肾、缓急止痉等法,可提高临床疗效[12]。

3 《黄帝内经》肝风理论指导脑病急性发作的防治

3.1 平肝息风,缓急止痉法治疗痉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临证指南医案》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疭厥矣”。

案例1:患某,女性,35岁,因“颈项强直活动不能4月”于2007年6月4日来门诊就诊。患者4个月前有感冒、劳累,情绪欠佳后出现颈部转向左侧,并固定于左侧位,不能活动。疑为颈椎病,行针灸治疗、服用西药泰必利等未见好转,渐加重。家属诉夜间熟睡后颈部可以放松,清醒后转向左侧并固定。伴有口干、心慌、头晕、头部稍有抖动,乏力。饮食、睡眠、二便均可。专科检查:被动体位,颈部向左侧歪斜,右侧胸锁乳突肌僵硬,颈部活动向右侧不能。辅助检查:颈椎MRI、头颅MRI未见异常。既往有头痛病史。舌脉:舌尖红,苔薄,脉弦细。中医诊断:痉证(肝风内动、肝阳上扰)。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治法:平肝息风、缓急止痉。方用天麻9 g,钩藤 15 g,石决明 30 g,白芍 30 g,甘草 9 g,淮小麦30 g,大枣 9 g,丹参 30 g,柴胡 12 g,郁金 12 g,百合15 g,知母 15 g,僵蚕 9 g,制大黄 9 g。 7剂,每日 1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服。二诊:1周后患者头晕、心慌消失,略有怕冷感,右侧胸锁乳突肌僵硬略有好转,舌尖红,苔薄,脉弦细,右寸口脉浮,上方改白芍60 g,加生黄芪 15 g,白蒺藜 15 g。14剂,服法同上。三诊:服药21剂后颈部可向右侧转动,有口苦、纳呆、心烦,舌质淡,苔黄腻,脉弦。去制大黄9 g,加用黄连6 g,枳实15 g,竹茹9 g。14剂,取黄连温胆汤之意,服法同上。四诊:服药35剂后,坐、躺时头均可向右侧转动,但协调性差,有纳呆,乏力明显,情绪一般,舌质淡、苔黄腻,脉弦细,处方加用清热化湿佩兰15 g,14剂,尽心调制,服法同上。五诊:患者颈部活动好转,但走路快时可引起头部向左侧抽动,双手写字有抖动感,大便干,舌质红,苔略黄腻,脉弦细,予以原处方合礞石滚痰丸加减,并加用本院院内制剂蝎蜈胶囊(全蝎、蜈蚣),增强祛风通络作用。该患者前后共治疗半年,于2008年1月7日复诊时诸症缓解,颈部活动自如,情绪可,无口苦,无手抖,大便可。治疗期间西药曾间断小剂量服用黛力新、氯硝西洋、泰必利、氟哌啶醇。联合针灸和刮痧治疗。2017年夏季曾因其他疾病前来咨询,告知痉挛性斜颈一直未复发。

痉挛性斜颈是肌张力障碍疾病中的一种,局限于颈部肌肉。由于颈部肌肉间断或持续地不自主地收缩,导致头颈部扭曲、歪斜、姿势异常。一般30~40岁发病[13]。发作时头颈部明显的异常运动或姿势常置患者于尴尬无助的境地,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可造成劳动力丧失及极大的身心痛苦,患者求治愿望迫切,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及皮层可塑性应答过程异常有关,目前尚无根治方法[14]。此患者禀赋不足,操劳过度,情志不畅,久之致肝肾阴虚,阴不敛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而致痉。痉证病在筋脉,属肝所主,尚与心、脾等脏腑关系密切。该患者治以天麻钩藤饮、百合知母汤、黄连温胆汤、礞石滚痰丸等经典方剂而取得痊愈。

3.2 平肝息风、健脾利湿法治疗眩晕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肝风疏泄太过,气机上逆,则变为内风,扰动脑神及清窍,表现为眩晕症状[15]。从肝论治眩晕,兼顾患者体质因素及病机演变的不同,配合运用健脾利湿、补肾活血等综合辨证论治而取效。

案例2:患某,男性,35岁,因“头晕伴头目胀痛半年”于2016年9月20日来门诊就诊。患者半年前因脑梗死后出现反复发作头晕,行走欠稳,漂浮感明显,头目胀痛,部位固定,有紧缩感。伴健忘,近期反应较前迟缓,右侧肢体乏力伴酸痛,口苦口黏,困倦,纳可,二便可。专科检查:眼震(-),四肢肌力、肌张力可,无共济失调,双侧腱反射可,双侧病理征(-)。辅助检查:头颅MRI平扫:左侧基地节区软化灶,左侧侧脑室旁及额叶白质内腔隙性缺血灶;右侧上颌窦及左筛窦小囊肿,左侧上颌窦少许炎症。头颅MRA: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附壁血栓形成,管腔中度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基地动脉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半年,目前口服西洛他唑、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患者有高脂血症病史多年,目前口服阿托伐他汀降脂稳斑。舌脉: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中医诊断:眩晕(肝风内动,脾虚痰湿)。西医诊断:脑梗死后遗症期、高脂血症。治法:平肝息风,健脾,清热利湿。方用天麻钩藤饮合四妙丸加减:天麻9 g,钩藤15 g,丹参15 g,白芍15 g,陈皮 9 g,姜半夏 9 g,川牛膝 15 g,桑寄生 15 g,炒白术 15 g,泽泻 30 g,葛根 30 g,黄柏 15 g,苍术 15 g,薏苡仁30 g,茯苓15 g,煅磁石 30 g,石菖蒲12 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服。二诊:脑电及地形图检查回报:轻度异常,记录中伴散在或不规则或段状θ波活动。患者头晕头痛均较前好转,仍诉有困倦乏力感。辨为中焦不足,气虚清阳不升、推动无力,加用党参12 g,合原方中炒白术、茯苓取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之意,经调治1个月后患者眩晕消失。

眩晕的病位在于清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患者虽为中青年男性,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宜,平素脾虚,中焦运化不足,素有痰湿;加之饮食不节,情志不遂,肝阳偏亢,肝风内动,风火携痰上扰清窍,发为本病,舌脉亦为佐证。本案主症如头晕、头目胀痛、有紧缩感等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特征表现;而诸多痰湿兼证如痰湿阻窍表现为嗜睡、健忘、反应迟缓,痰湿留滞肌肤经络则肢体乏力酸痛,故治疗上既要平肝息风,又勿忘健脾清热利湿。

3.3 平肝息风,清热化痰法治疗痫证 痫证平素多有宿痰伏心,一旦肝气失常,肝风内动,则肝风挟痰浊,蒙蔽清窍引发神志异常而急性发病。《素问·奇病论篇》云“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明确指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痫》中指出 “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对痰浊与病症的发病关系进行了探讨。从肝论治痫证,勿忘补益脾肾先后天,并化痰开窍。

案例3:患某,男性,23岁,因 “反复发作四肢抽搐6年”于2017年3月24日来诊。患者2011年6月起,有四肢僵硬抽搐,呼之不应,口吐白沫,持续1~2 min左右,无尿失禁,每周1次。服用苯妥英钠半年,仍然每周1次,改用卡马西平(2片,每日2次),可控制发作,每年发作1~2次。目前服用奥卡西平(1.5片,每日2次)。半月前发作1次,今年已经发作2次。与2011年相比发作程度更为严重:有昏倒不自知,四肢僵硬,抽搐等,伴有口苦口黏,口中异味,睡眠多梦,健忘,腰酸,晨起疲乏,饮食可,二便可,无明显心烦。既往否认高血压、否认糖尿病;出生6个月时有1次高热惊厥史;2010年眼睛激光手术后。专科检查:神清,语利,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征。辅助检查如下。头颅MRI:左侧视神经管上方异常信号。脑电图:中度异常脑电图,右侧额前中颞区慢波及尖慢波。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痫证(肝风内动,痰热内扰,兼脾肾不足)。西医诊断:癫痫。治法:平肝息风、清热化痰、补益脾肾。处方:天麻 9 g,钩藤 15 g,僵蚕 9 g,丹参 15 g,白芍 15 g,黄连 6 g,枳实 15 g,竹茹 12 g,石菖蒲 12 g,苍术 15 g,青礞石 30 g,桑寄生 15 g,藿香 15 g,黄芩 9 g,百合 9 g,知母6 g,山药30 g,陈皮9 g。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服。二诊:患者癫痫未发作,口腔异味减轻,口黏消失,睡眠梦多改善。有口苦,晨起有黄痰,纳食可,大便可。患者自述长期以来情绪欠佳。舌质淡,苔白腻有好转,脉弦滑。处方:上方减陈皮9 g,加郁金12 g,改黄芩15 g,以增强化痰开窍和清热的作用。患者坚持服用2个月,后期随访,未再发作。

癫痫的治疗着重在风、痰、火、虚四方面[16]。该患者出生6个月时有高热病史,脾肾不足,长期情绪欠佳,肝郁脾虚,化痰生湿,日久痰热内扰,肝风内动,反复发作。《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说明癫痫随着病程的推延,发作次数会增加,病情将逐步加重。本病治疗的目的旨在控制其再发作,当控制本病发作的方药取效后,一般不应随意更改,否则往往可导致其大发作。该患者中西药联用,效果良好。因虫类药具有良好减轻和控制发作的效果,对各类证候均可在辨证处方中加用,故方中应用了僵蚕。

4 结 语

上述痉证、眩晕、痫证等脑病急性发作期,从肝风论治,平肝息风法运用得当,取得疗效,可减缓发作。由于脑病大多病程冗长,症情繁复,休作有时,故要根据“久病入络”“久病多虚”等理论,抓住主证,辨证精确,加减用药。对于“久病入络”的患者,选用全蝎、蜈蚣、地龙、僵蚕、蝉衣等类药物入络搜风,止瘀化痰。对于“久病多虚”患者,多补益脾肾,疏肝解郁,养血安神。结合“发作时治标,休止时补虚”,据证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提高疗效,预防再次发作。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临床应用内容,对中医临床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肝风理论指导中医脑病临床的实践,内涵丰富,值得深入挖掘。

猜你喜欢
肝风平肝黄帝内经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何华运用平肝止眩汤治疗老年眩晕经验浅析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温脾平肝、化痰宁风法治疗高血压病62例临床观察
化痰活血平肝方联合西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36例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