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全忠 闫 乐 陈瑞华 张 楠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或)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占急腹症的第2位[1]。痰热清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等作用,临床上多用于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笔者临床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胆囊炎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1)西医诊断标准[2]。(1)症状:以右上腹急性疼痛为主,常伴发热、恶心、呕吐等症。(2)体征:查体可见右上腹压痛,同时伴有反跳痛、腹肌紧张,Murphy征阳性。(3)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4)超声检查:胆囊壁体积增大(胆囊横径≥4 cm),胆囊壁水肿,胆囊壁增厚(≥3 mm)或毛糙。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 《2017年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胆腑郁热证表现[2]。(1)主症:上腹持续灼痛或绞痛;胁痛阵发性加剧,甚则痛引肩背。(2)次症:晨起口苦、时有恶心、饭后呕吐、小便短赤、大便秘结。(3)舌脉: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滑数。3)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年龄 18~69 周岁;(3)可接受保守治疗,无手术适应证;(4)签署知情同意书。4)排除标准。(1)有明确外科手术治疗指征者;(2)合并重症并发症如重症胰腺炎、胆管梗阻、胆管化脓、穿孔者;(3)患有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4)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5)有临床用药禁忌者及对本药物过敏者。本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急诊科及肝胆外科收治急性胆囊炎胆腑郁热证患者共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女性 23 例,男性 27 例;平均年龄(41.40±5.21)岁;病程 1~7 d,平均(2.76±0.78) d。 对照组女性 26 例,男性24 例;平均年龄(39.74±3.75)岁,病程 1~7 d,平均(2.53±0.80) 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西医治疗,卧床休息,禁食,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紊乱,解痉止痛,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注射液(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0597)2.0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每12小时1次;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西安万隆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325)0.5 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 (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30054)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连用7 d。
1.4 观察指标 1)中医症状积分。两组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改善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标准。分别包括: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按照无、轻、中、重分别计为 0、1、2、3分,各项症状评分相加即为中医临床症状积分。2)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制订。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基本好转,B超明显改善,血常规检查正常。显效:治疗后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右上腹疼痛感基本消失,无发热、寒战,恶心、呕吐、食欲不良,症状改善,墨菲征阴性。有效:治疗后右上腹疼痛有所缓解,仍有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良等症状,墨菲征阳性,可触及肿大的胆囊。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缓解,B超和血常规检查无变化。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治疗7 d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内皮素变化,试剂盒均由上海拜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分别为 BV-E17006123、BV-E17006173、BV-E17002146、BV-E17005621、BV-E17003162。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者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治疗后两组患者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时间 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 发热治疗组 治疗前 4.1 3±0.7 5(n=5 0) 治疗后 0.7 6±0.2 4*△对照组 治疗前 4.1 0±0.6 7 4.3 4±0.8 8 4.2 5±0.6 8 1.3 2±0.2 8*△ 1.0 6±0.2 2*△4.3 9±0.8 4 4.2 1±0.7 3(n=5 0) 治疗后 1.1 2±0.3 1*2.1 4±0.4 9* 1.8 4±0.4 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患者血清TNF-α、IL-1、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组 别 时 间 I L-6(μ g/m L)T N F-α(n g/m L) I L-1(μ g/m L)治疗组 治疗前 1 5 8.2 1±2 3.7 8(n=5 0) 治疗后 5 1.3 6±8.5 4*△对照组 治疗前 1 5 7.6 7±2 4.0 9 9 7.1 5±9.3 4 6 8.5 6±8.0 2 3 1.2 4±1 1.1 4*△ 2 1.3 8±5.0 8*△9 5.3 1±9.6 8 6 7.9 1±7.9 9(n=5 0) 治疗后 7 0.4 3±1 0.3 3*5 7.5 7±1 2.3 2* 4 7.2 3±4.7 7*
2.4 两组治疗前后内毒素、内皮素水平比较 见表4。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内皮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内毒素、内皮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内毒素、内皮素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内毒素、内皮素水平比较(±s)
组 别 时 间 内毒素(n g/m L) 内皮素(p g/m L)治疗组 治疗前 3 7.9 7±5.6 4 6.7 6±1.2 1(n=5 0) 治疗后 1 7.0 2±4.8 2*△ 1.9 3±0.9 8*△对照组 治疗前 3 8.0 9±5.7 1 6.8 3±1.1 5(n=5 0) 治疗后 2 4.3 0±4.7 1* 4.3 2±1.1 8*
急性胆囊炎为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多因细菌感染、结石梗阻、囊内胆汁淤积等因素导致胆囊管梗阻,胆汁排除受阻,胆内压不断升高导致其胆囊壁、胆囊管充血水肿,高浓度的胆汁又对胆囊壁形成化学刺激,加重胆囊细胞的炎症坏死[5]。而细菌感染所释放的内毒素、炎症因子能激活凝血因子Ⅻ,促进局部前列腺素释放,损伤胆囊壁血管,引发胆囊壁缺血[6]。胆囊壁因缺血导致内皮损伤后释放内皮素,使胆囊微循环障碍,造成胆囊微血管收缩、黏膜损伤,导致胆囊管梗阻加重,甚至出现胆囊坏死[7]。
急性胆囊炎属中医学中“胁痛”“胆胀”的范畴。本病发病多因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致湿热之邪由表入里,内蕴中焦,肝胆疏泄失职,腑气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胁痛;胆汁郁积,排泄受阻,煎熬成石,胆腑气机不通,形成胆胀[2]。痰热清注射液已被临床证实具有良好的抗炎、抑菌的作用,被誉为中成药中的“抗生素”[8-10]。其中黄芩、连翘均为苦寒之品,可清热泻火、解毒散结,体外实验发现有较广抗菌谱,其中黄芩主要成分黄芩苷和黄芩素能够通过干扰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途径、抑制细胞因子活性来达到解热、抗炎的作用[11-13];熊胆粉味苦,性寒,清热平肝利胆,所含胆汁酸盐有利胆的作用,可显著增加胆汁分泌量,对胆总管、括约肌有松弛的作用;鹅去氧胆酸有溶解胆结石的作用,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有很强的解痉作用[14];山羊角味咸,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之功;金银花味甘,性寒,可清热解毒、疏散风寒,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类、有机酸、三萜类等成分,动物实验表明,金银花中的三萜皂苷对CCl4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明显减轻肝脏病理损伤的严重程度[15],达到保肝利胆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通腑泄浊去瘀之功[16]。其组方切中急性胆囊炎病因病机,故可扩大应用于该病的临床治疗。
本研究表明,治疗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后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症状改善及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后炎症因子(TNF-α、IL-1、IL-6)、内毒素、内皮素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因而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痰热清注射液,可改善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应用推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机体内炎症因子、内毒素、内皮素水平相关,进而控制胆囊炎症,改善胆囊细胞微循环。其确切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