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彦章(河南省确山县兽药监察所)
由于猪梭菌性肠炎与猪痢疾病都是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疾病,在临床诊断上,这两种疫病容易混淆,为了使养殖户和同行对以上这两种疫病便于鉴别,笔者将这两种病的鉴别与防治介绍如下。
1.从流行病学上鉴别。猪梭菌性肠炎主要感染1~3日龄的新生仔猪,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该病无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产仔季节,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而猪痢疾在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在临床上7~12周龄的小猪最易发病。小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成年猪高。
2.从病原学上鉴别。猪梭菌性肠炎病原为产气荚膜梭菌性C型,为革兰氏阳性菌。而猪痢疾病原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为革兰氏阴性菌。
3.从临床症状上鉴别。猪梭菌性肠炎的症状,最急性型的为仔猪出生后1天发病,表现打蔫、食欲废绝或排血便等;急性型最为常见,病猪消瘦、虚弱,排出血样粪便,含有灰色坏死组织和碎片,腥味重,发臭,一般在第3天死亡,病程为2~7天,个别病猪转为慢性者在1周以上,但生长缓慢,几周后死亡。而猪痢疾的症状为急性病猪发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病初排黄色或灰色软便,随后排出含有组织碎片的灰红色带有黏液或血丝的粪便,渴欲增加,弓背,脱水严重,消瘦,站立不稳,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亡;亚急性和慢性型的症状主要表现反复下痢,排出灰白色带黏液性和组织碎片的粪便,混有黑色血液、贫血、消瘦和生长受阻。
4.从病理变化上鉴别。猪梭菌性肠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在小肠的空肠,外观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血液和坏死的组织。有的病程长的病猪的病理变化以坏死性炎症为特征,肠腔内附有黄色或灰色坏死性假膜,容易剥离;脾脏边缘有点状出血,其他内脏器官病理变化不明显。而猪痢疾的病理变化主要在大肠,急性病例变化为卡他性炎症,肠黏膜充血、肿胀和出血,肠腔内有血液和黏液;病程长的病例,可见坏死性肠炎病,黏膜表面有点状坏死或黄色假膜,被膜易剥离,可见糜烂。
5.从实验室诊断方法鉴别。猪梭菌性肠炎实验室诊断方法为无菌采取病死猪肠内容物,在血液琼脂进行分离培养,然后用PCR方法鉴定该菌若为产气荚膜梭菌性C型,为革兰氏阳性菌,即可确诊为该病。而猪痢疾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为取病死猪的肠内容物中的血丝黏液,用生理盐水10倍连续稀释,取稀释液接种于胰蛋白大豆肉汤内进行培养,做生化试验鉴定分离该病病原,并做兔肠结扎试验确定其致病性,若呈阳性,即可确诊为猪痢疾。
1.猪梭菌性肠炎的防治。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猪舍内外和周围环境的卫生和消毒,特别是做好产房的消毒。接生前,母猪的猪体、奶头和接生人员都要进行清洗和消毒,可以减少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好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措施。目前,多采用给怀孕母猪注射C型魏氏梭菌氢氧化铝菌苗和仔猪红痢干粉疫苗,方法是对第1胎和第2胎怀孕母猪分别于产前1个月和产前半个月各注射1次,剂量为5~10毫升;第3胎的怀孕母猪产前半个月注射1次,剂量为3~5毫升,使母猪免疫,仔猪出生后通过吃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获得抗体,达到直接防治该病的目的。另外,还要保证怀孕母猪各个阶段营养,减少母猪的发病机会,保持环境温湿度,消除应激因素,做好药物预防。由于该病发病迅速,病程短,发病后常常治疗不佳,因此,可以用抗生素给刚出生的仔猪进行口服。
2.猪痢疾病的防治。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疫苗防治。发生过该病的猪场,要通过药敏试验,选择对该菌敏感的药物进行预防,但很难根除。防治该病主要是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一是要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坚持全进全出,健全兽医卫生管理制度,如需引进猪群,需要到规模化、规范化、正规化的猪场引进,同时要做好检疫,猪痢疾为阴性者方可引入,引进后,要隔离2周,确认健康后方可合并入群。二是要加强饲养管理,饲喂营养均衡的饲料,合理安排饲养密度,保持舍内通风良好,安排好舍内的温湿度,减少各类应激因素,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以及用具进行定期消毒。一旦发生该病,最好全群淘汰,彻底清洗病猪接触舍内外以及用具,圈舍空2~3个月后,再引进健康的猪群,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可达到减少和防治该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