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传林 李敬 王斌(陕西省汉中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前,畜牧业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美丽发展作为根本要求。带动畜牧养殖增效增收,是畜牧业助力“农民富”的重要使命;开展养殖环境治理,是畜牧业助力“农村美”的历史担当。当前,在陕西省汉中市畜牧业发展中仍存在生产结构不优、生产效率不高、产业链条不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结构性过剩与阶段性短缺矛盾并存、畜牧业规模不大、品牌不亮、特色不特、优势无优等突出问题。对此,在畜牧业工作上既要传承和延续过去有益的经验和好的做法,还要从乡村振兴立体式的视角出发,立足全局、立足时代、着眼未来,更好地思考畜牧业、定位畜牧业和发展畜牧业。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畜牧业市场地位。以满足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为前提,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畜禽生产结构调整,加大更高质量、更加安全和绿色生态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做到既能产得出、产得优,还能卖得出、卖得好,以优质畜产品满足不同人群消费需求,以新的消费催生新的生产,走“绿色发展”“质量兴农”的路子,用高质量高效益来破解农牧结构上种养分离、畜种结构上“一猪独大”、产品结构上高端产品和特色产品生产跟不上市场需求、功能结构上生产强生态弱等问题。
2.以提质增效为方向,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力。国内外畜产品市场融合度的不断提高,对畜牧业发展必须提质增效的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只有质量效益上去了,才能有效破解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以及资源环境硬约束。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畜牧业、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畜牧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畜牧业,大力推广和普及以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为核心的饲养生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
3.以深化改革为主线,创新畜牧业体制机制。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不断加深,畜牧业迫切需要转变“抓产业就是抓生产”的惯性思维,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促发展,打造新引擎,以质量和品牌为引领,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从单一产业向全链条、多功能、新业态发展的动能转换,让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和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扩展畜牧业的内涵和外延,使产业链条更长、融合程度更深、覆盖范围更广。
目前,汉中市畜牧业仍以耗粮型的猪、鸡为主,肉牛、肉羊等草食畜养殖比重很低,仅占肉类产量的5%,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牛羊肉市场需求日益增大,而全市肉牛羊繁育体系不健全,成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加之受环保、土地承载能力等因素制约,畜牧业发展困难重重。这就要求必须着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按照“控猪稳禽,扩大牛羊”的思路,加大力度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布局,加快调优品质,强化区域发展,改善生产条件,稳步提高总量,加快实施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步伐,逐步建立起与汉中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畜牧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名特优新畜产品,实现品种结构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促进畜牧业持续高效发展。
1.控猪稳禽。在生猪产业发展上,要根据土地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结合禁养区划定情况,合理调整生猪生产布局,控制汉江流域生猪养殖总量,积极引导养殖场“进山入林”,引导生猪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推动畜牧业向资源禀赋型转变。大力推进生猪良种化进程,实现生猪生产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全力推动生猪产业“稳量提质”。在家禽生产指导上,要以保护种禽生产能力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略阳乌鸡的选育和开发力度,探索最佳利用途径,建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畜禽新品种推广,积极推广林下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土鸡生态养殖,扩大“凤凰山庄”“乌骓”“园生园”“留乡山鸡”等家禽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稳定家禽产业发展。
2.扩大牛羊。发展草食畜禽是优化畜牧业产品结构和切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从近两年畜产品的价格行情统计来看,牛羊价格一直呈现上升态势,是畜牧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亮点。要发挥汉中市多山多林、饲草及农作物秸秆丰富的优势,利用扶贫资金扶持建设一批种公牛站、种牛羊场,积极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加大牛羊的品种改良、后期育肥和产品分级等技术推广工作,支持养殖户利用农作物秸秆、酒糟和食用菌菌渣等非常规饲料资源来发展肉牛肉羊养殖,提高牛羊肉供给比重。要在主推青贮玉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广苜蓿、高丹草、甜高粱等优质饲草料品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人工种草或利用冬闲田扩种牧草,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稳步提高除生猪以外的其他畜禽产业比重,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种结构。要根据不同畜种的繁育特性,合理确定基础母畜、后备母畜和种公畜比例,形成出栏多、周转快的可持续发展畜群结构。
3.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依托汉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方品种资源,加大对略阳乌鸡、宁强矮马等地方特色畜禽产品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中蜂、黑猪等畜禽生产,积极开拓特色动物产品消费市场,走汉中“本土化”“特色化”“品牌化”经营战略,进一步提升畜牧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促进现代畜牧业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是畜牧业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汉中市现代畜牧业建设加快推进,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但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大,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畜牧业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为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形成绿色发展思维方式,统筹兼顾保供给与保生态的双重目标,改变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1.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是畜禽养殖提质增效的关键,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点。要在“种、装、管、销”等关键环节上发力,坚持不懈推进畜禽良种化水平,全力推进养殖场设施设备改造升级,鼓励养殖场向管理要效益,通过订单生产、参股入股等形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提升养殖场标准化水平;要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引导规模养殖场新(改、扩)建全环控、低耗能、环保型的高标准圈舍,配套建设机械化、自动化的高效生产设施,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使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水平在现有“量增”的基础上实现“质变”的飞跃。
2.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持以法兴牧、以法治牧,督促畜禽养殖场户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加快改造提升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提升养殖污染防治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水平。
3.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养殖模式。积极探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与耕地地力提升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将畜禽规模养殖场与种植业紧密结合,支持已建养殖场按农地配套标准(每亩1.5~3头存栏猪当量)流转周边耕地实行规模种植,或与周边规模种植户建立粪肥供应关系、签订合同,实现畜禽粪污就近利用,打造一批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新典型、新模式,为全市发展生态畜牧业、清洁畜牧业、循环畜牧业提供模板。
4.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畜牧业经营主体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要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契机,吸引能创新的“知农”人员返乡创业,扩大畜牧发展新生力量。要着力培育一批带动力、竞争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引导他们积极发展种畜禽、加工、流通等产业,加强全产业链合作,提升综合发展实力。
5.全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按照“接二连三”“隔二连三”思路,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经营理念引入畜牧业,推动生产要素跨界、跨境配置,优化产业质态。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有实力的畜牧生产、加工、配套及服务等企业抱团发展,或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加快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大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畜产品附加值,把畜牧业一二三产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养殖场户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得更多利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6.扎实推进畜产品品牌化创建。大力开展畜禽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充分挖掘地方品种资源优良特性,培育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较强影响力的“汉字”畜产品品牌,积极打造略阳乌鸡、留坝土蜂蜜、镇巴腊肉、西乡牛肉干等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汉字”牌产品,大力发展“互联网+”畜产品营销业务,拓宽销售渠道,引领汉中畜牧业稳步发展。
畜牧业是汉中市农村发展的传统产业,以其周期短、见效快等优势备受农户青睐,加上畜牧业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也是政府在帮扶农民脱贫时首选的产业之一。要充分认识畜牧业在产业扶贫中的推动作用,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产业特色,强化指导服务,进一步壮大贫困地区畜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质量、增加产业效益,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要认真落实贫困地区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继续加强常见病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小动物疫病造成的损失,为贫困户发展畜牧产业保驾护航。要继续加强畜牧生产信息监测预警,为贫困户提供信息服务,科学指导贫困户发展生产。要加大技术指导服务和培训,积极帮助贫困户选择脱贫产业和项目,及时为贫困户在畜禽引进方面把好质量和检疫关口,最大限度发挥畜牧业在产业脱贫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