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玮,金 奕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张锡纯潜心研究医学40余年,博览群书,贯通中西,临证疗效显著,其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1]是其毕生心血以及经验结晶,被后世医家视作医家必读以及至贵至宝的救命书。他深谙药理,辨证严谨,注重临床实践,选方立药独出心裁,别具一格,切实发挥了其“师古不泥,衷中参西”的用药学术思想[2]。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黄芪的药性及功效阐述独具特色,打破了只为补气药的惯性思维模式,扩大了黄芪的临床应用,本文就其临床运用经验探讨如下。
大气学说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历代医家对其都有所阐述,而张锡纯深谙药理,熟通药性,对药物的研究尤能独辟新义。黄芪性温和,其味微甘能补气升气,张锡纯认为黄芪尤善补、升脏腑之大气。
《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张锡纯称其为胸中大气,并创立了大气下陷证,临床以气短、努力呼吸、似喘甚或气息将停等症状为主,其脉象按之沉迟微弱,关脉以前尤为明显。张锡纯认为黄芪质轻含氧气,与胸中大气有同气相求之妙,遂自创升陷汤(知母、生黄芪、柴胡、升麻、桔梗)以补升胸中大气;自觉心冷、背部收紧、恶寒怕冷,且常觉短气兼见大气下陷者,证属心肺阳虚,给以回阳升陷汤;陈修园谓:心肺之阳下济,大能温暖脾胃消化痰饮;脾气虚极下陷,小便不禁或胸中大气下陷,气分郁结者均因胸中大气下陷,遂则出现小便不禁、气分郁结、经络瘀滞服药未见好转者,分别给予醒脾升陷汤、理郁升陷;上方均以重用黄芪为主,以填补胸中之大气。
肝虚之证是张锡纯提出的又一独创新说,他认为肝脏的解剖位置虽然居于右侧,但其气实先行于左侧,肝在五行中属木且应春令,气温且喜条达,凡是遇到左脉微弱不起,右半身症状比左半身轻,临卧就寝时不敢转向左侧者则可重用黄芪。黄芪性温且有上升趋向,用之补肝与胸中大气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曾治一妇人,自觉心中寒凉,饮食减少,静坐时左半身有下坠之意,就寝时不敢向左侧靠卧,开始服用温补理气之药对症治疗皆无疗效。张锡纯诊其左脉微弱,知其实际属于肝气虚之证而不是气郁,即采用以生黄芪24 g、川芎3 g、干姜9 g、柴胡3 g煎汤作服后其人则可安然卧寝,继续服用数剂之后病即痊愈[3]。因此,张锡纯认为肝虚无法补之者,非见道之言也。凡是遇肝气虚弱之证且不能条达者,服用一切补肝药物皆不起效者,可重用黄芪补其之气,且少佐理气之品,服之覆杯即可见疗效。
黄芪补气、升气且性善走表,其透表之力较强,张锡纯认为其与解表药配伍善调外风。本经之主大风,认为黄芪与解表药一起煎服能达到驱散外风的效果,与养阴清热的药物相配伍,能达到息内风的目的[3]。如其自拟逐风汤治疗中风抽搐、破伤后受风抽掣。方药:生黄芪18 g,羌活、独活各9 g,全蝎6 g,当归12 g,全蜈蚣两条。曾治一妇人年六旬,其腿被狗咬破又感受风邪之后,周身出现抽掣。找一老中医诊治,服药10余天,抽掣却越来越严重,每付药中皆有全蝎数钱,同时给以活血、祛风、助气之药,而惟一未用蜈蚣。蜈蚣最善长搜风,脏腑经络无所不至。张锡纯诊后遂拟此汤服1剂抽掣便止。虽然本草认为其有坠胎之弊端,但是中风抽掣服用他药皆无效者亦不妨使用。《内经》谓“有故无损,亦无损也”。况且此汤中有黄芪、当归保摄气血,用之分毫何以损之。
此外,张锡纯还自拟诊治破伤风证之加味玉屏风散。方剂组成:生黄芪30 g,桂枝尖4.5 g,当归18 g,白术24 g,黄蜡9 g,防风4.5 g,生白矾3 g。方中黄芪用之以固其皮毛,白帆、黄蜡固护膜原,白术则以健脾实肌肉为主。尤遇破伤风且兼见感冒者,用当归、桂枝、防风以活血、祛散风邪。因其中桂枝、防风之用量相对较轻,所以此方设立之初也是为预防中风,故其未欲使用大剂量发汗之药开合腠理。自拟此方之后,凡遇破伤风恐其中风者,服药之后疗效显著,无意外之变。盖《本经》谓其黄芪主大风,拟方重用黄芪一两与他药为佐使,适宜其风证者皆可诊治。如若已发中风且见抽搐者,加蜈蚣两条。若其因房事过度而致中风抽风者,加真鹿角胶三钱(另煎药兑服),独活用量一钱半。若觉其脉象有热,服用此汤时可酌情加知母以及天冬,治疗破伤风后预防中风,或已中风或因伤后房事不戒而致中风。最后,张锡纯还以加味黄芪五物汤治疗历节风证,表现为周身关节疼痛,或四肢疼痛、足不能行、手不能握持物等皆为外风之症。
《内经》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位置倾,目为之眩。”所谓上气即是胸中大气上升于脑中,上气不足,血随气所注入之量比少,无以滋养神经、营养周身。张锡纯遂自拟方药加味补血汤:生黄芪30 g,龙眼肉、当归各15 g,鹿角胶、乳香、丹参、没药各9 g,甘松6 g。治疗身形软弱、肢体不遂、目眩头重、神昏健忘以及自觉头脑作疼紧缩,或见昏仆而致偏枯,按其脉象沉弱之证。此方以重用黄芪为主,调补胸中大气。鹿角胶善补脑髓、补精血,与当归、龙眼肉、黄芪共奏补气生血之功,气血充足则脑有所滋养。气血亏虚者其经络多瘀滞不通,用丹参、没药以及乳香以通经络、散其瘀;用甘松助为调养神经要品,能引诸药至脑中,又能助心房运动,推动精血疏布于脑以调养神经。
黄芪的补气之性擅长治疗肢体痿废。《内经》谓:”五脏有病,皆能使人痿。”张锡纯认为中风、气虚、痰瘀、血瘀皆成痿废之明征也,而其原因实由胸中大气虚损所致。盖胸中大气旺盛则人体充盛,经络通流、风寒痰涎都不能使之发病。其代表方振颓汤,由生黄芪18 g、牛膝12 g、野台参、当归、白术、乳香、没药各9 g,知母12 g,威灵仙4.5 g,干姜6 g组成。其热者可加生石膏,寒者可去知母同时加乌附子;筋骨感受风邪者加天麻;脉弦硬且大者加龙骨、牡蛎;骨痿废者加菟丝子、续断各三钱;手足皆痿者加桂枝尖二钱以引药至四肢。其中用黄芪峻补胸中大气,白术健脾胃,乳香、没药、当归通血脉、经络。威灵仙散风、消痰,恐其性偏走泄佐以人参用干姜开气血之痹;知母则用之解干姜之性热,由此其药性平和,久服而无弊端。
张锡纯认为黄芪之性善利小便。三焦之气化不升则不降,小便不利者往往因气化下陷,郁于下焦,滞其升降流行之机也,故用一切利小便之药不效者,而投以升提之药恒多奇效。曾治一领村妇人,产后小便难,开始给予白芍加生化汤,服用后无效,且诉其有时恶心呕吐,小便可通一点,为此投以黄芪15 g、升麻6 g、当归12 g、柴胡6 g。黄芪协同柴胡以及升麻,大能升举气化以转胞系之了戾。还并治一人[3-4],年龄40多岁,小便艰涩,滴沥而下,每次小便必须坚持半点多钟才可下。其人从两胁肋至腿部疼痛,剧烈时犹如锥刺般。诊其脉右侧正常,左侧微弱,此乃是肝气虚也,不能通畅、条达、疏泄于是则疼痛。《内经》谓:肝主疏泄,故小便难也。为此用黄芪24 g、知母18 g、山萸肉18 g、丹参9 g、乳香9 g、没药9 g、续断9 g、当归9 g服用1剂,则小便难以及两协腿疼皆有好转,又根据病情加柴胡钱半,服20余剂尽愈。
张仲景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大气旺盛,自能运化水饮。张锡纯曾遇一友人,在山中避乱,整整5 d没有进食,归来后遂饮凉水导致寒饮结胸,喘咳均非常剧烈,诊治20余年,吐法、下法以及温法用后都没效果。张锡纯认为此证实为寒饮结胸之甚,遂拟用生黄芪30 g、白术12 g、干姜24 g、桂枝尖6 g、陈皮6 g、茯苓6 g,服用10余剂后病遂即痊愈。方中用黄芪一两以补胸中大气,生黄芪与干姜及桂枝同用,又能温补助心肺之阳气,心肺之阳气充分,则如日丽中天,阴霾自然散开。采用茯苓、白术以健脾理脾之湿,陈皮和厚朴以通顺胃之气,气顺湿消,则痰饮自除。取炙甘草至甘之味调和干姜之辣味,干姜得甘草能缓其猛烈之性[3]。
张锡纯认为黄芪不仅擅长补气,用之恰当且能滋阴。盖人禀赋天地之气以化生,天地之气化即人身之气化。天地将下雨的时辰必是阳气温暖上升之时,其后阴云四合则大雨遂随之[3-5]。黄芪之性,用之得当亦如此。张锡纯曾治本村一妇人,年近五旬,身热痨咳嗽,诊其脉至八至,最初给予六味地黄汤剂加减服用无效,继给予左归饮加减后也无效果。遂踌躇再三终有所会晤,遂改用知母24 g、生黄芪18 g煎汤服用数剂后症状减轻,又加当归、丹参三钱,尽服10剂后痊愈。此方中知母性寒、滋阴此乃阴云,黄芪补气升气乃上升之阳气,两药合用具有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膏泽优渥,烦热自退。一般虚劳者肾多损伤,黄芪补肺气且益肾水之源头,气旺者水自生,知母又能滋润津液,使阴阳不至于偏胜,平和得当。
总揽《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可见张锡纯对于黄芪研究甚深,不为旧说所局限独辟新义。临床应用也独具特色、运用广泛,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以及用药方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值得后人精心研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4:28-36.
[2] 闫翠,宋盛青,等.张锡纯运用黄芪经验探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12):31-32.
[3] 刘健.张锡纯用药新解-黄芪[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2-37.
[4] 郭瑞华,宋洪伟.论黄芪治水之用[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51-352.
[5] 潘登善.张锡纯应用黄芪经验探要[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