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然 赵 军
(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癫痫持续状态定义为在短时间内频繁发作,在2次全身性发作之间意识不恢复,1次部分性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min[1]。而现在临床为方便患者能及时治疗,不便于等到患者真正发作30min再予以确诊,故采用国际抗癫痫联盟的诊断标准:痫性发作时间超过这种发作类型大多数患者的时间或发作期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没有恢复到正常的一种癫痫发作类型。
1.1 发病机制 当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可以兴奋中间神经元,大量释放γ-氨基丁酸(GABA)。突触间隙中GABA浓度增高,使神经元上GABAA受体迅速脱敏,并随时间推移,脱敏逐渐严重,抑制性突触传递逐渐缺失[2-3]。所以当出现膜受体内化,受体亚单位脱磷酸化,神经元活动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激活或GABA受体变构时均会引起GABAA受体脱敏。此外,当谷氨酸NMDA受体磷酸化时会加强NMDA受体介导的突触传递,而当谷氨酸受体转移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和NMDA受体亚单位转移到突触膜时,形成新的受体参与兴奋传递,进一步增加癫痫的兴奋状态[4])时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时,大脑尤其是海马区域谷氨酸受体持续激活神经元活动释放的谷氨酸不仅在癫痫持续状态的维持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还参与促进GABAA受体内化。在癫痫发作时突触前膜释放了大量的神经递质和调质,其中其主要抑制作用的GABA和起兴奋作用的谷氨酸,这些递质分别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当抑制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发作停止,如果抑制性递质的作用不足以对抗兴奋递质所起作用时,发作将继续[5]。随着癫痫的多次发作,突触后膜中的受体部分内陷,后膜表面积减少,递质不易与受体结合,所以癫痫持续状态不经过治疗难以停止。
1.2 现代医学治疗情况 现代医学对于癫痫持续态常使用安定为首选药物,但是其药效作用时间短,需要重复用药,无论其单独使用还是与苯巴比妥联用,量大时都可能导致呼吸停止,并且即使在治疗量中,也可在体内积累潜在毒性。即使选用其他药物治疗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氯硝安定,苯妥英钠等,均会有不同程度及类型的毒性,导致房室传导阻滞、青光眼、肝功能不全、重症肌无力、小脑损害等不同的副作用出现,并且如果想要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也要经过多个半衰期,且接受药物治疗后须服用数年才可以停药。不仅副作用多,且服用时间长,不方便。
2.1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癫痫在早期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病性方面,在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火热”论的影响下,把痫症列入“实热”的范畴,到明清后则从寒而论多。张景岳认为“癫痫证无火者多”。到了民国时期,张锡纯提出该病与“痰火”相关。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从脏腑角度总结和思考更利于诊断治疗。根据《医癥·癫狂癫痫》“经云:二阴急为痫厥,即心肾为病”,指出癫痫发病与心的密切联系,心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为神明之主,主宰意识,思维活动,神以明为用,神旺则乱。痰气郁结于心或者郁火攻心或气血虚弱时,心经被扰,心火无权,蒙蔽心窍,导致心神失常无法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也无法调动脏腑之气,也就无法推动和调控脏腑机能,导致神志不清,六神无主,突然昏倒。而心主血脉,当寒、热、燥、湿、瘀血之邪凝滞血脉导致脉道不利时,心气不能良好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不能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所以导致四肢百骸,诸筋宗脉无法得到血液的营养,内风生成,而发生肢体痉挛抽搐。心的功能失衡不仅对肢体及其他脏腑有重要影响,也无法维持心脏本身所需要的血液,进一步导致心无法将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为血液,即“化赤”的功能减弱。所以多数患者也会出现心慌、胸闷等一系列前驱症状。《素问》“二阴急为癫厥”。在这里所提的二阴为足少阴肾,也即癫痫的发病还关乎于肾。肾藏精,精生髓,而髓充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所以,先天禀赋不足或发育不良而导致的肾精不足,则肾脏不能发挥藏精功能,则髓海不充,神明失养,会导致意识不清,影响智力[6]。精可以化气,肾精不充,则肾气不足,使肾脏不能发挥原来的功能,从而进行恶性循环。则肾脏与其他脏腑的互资互助动态平衡会打破或者减弱。导致整体的机能下降。
2.2 治疗方法 穴位:印堂,人中,合谷(双侧),劳宫(双侧),涌泉(双侧),十宣。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在印堂穴提捏进针向鼻根方向平刺并留针,人中斜刺并留针,合谷透刺劳宫捻转泻法,涌泉捻转泻法,将患者手指聚拢并于十宣点刺放血,致血液颜色变为鲜红后停止。
2.3 治疗意义 印堂为头部奇穴,被养生家称为“上丹田”,通督脉。现代医学也证明:可以使精神活动有序化[7]。有镇静安神,醒脑开窍之功[8]。 在《玉龙赋》中有“印堂治其惊搐”。得知印堂可以解除肢体痉挛抽搐,尤其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伴有意识不清的抽搐。也为治痫的经验效穴。人中属于督脉穴位,《难经·二十八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为神智病和督脉病的常用穴,督脉并脊入脑,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癫顶,因人中穴针感异常灵敏,能走向脑,因此采用强刺激可以通督脉,醒神智,达到双重功效。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合谷穴为手阳明经原穴,也是回阳九针之一,针刺其原穴有利于疏通经气,调和气血,善于治疗急性病,神志病,有散滞启闭之功,开窍醒神之功[9]。劳宫穴为五心穴之一,其合并人中,涌泉,被称为五心穴,劳宫,隶属手厥阴心包经荥穴,心包经与心经互为表里,而心主藏神,通过合谷透刺劳宫,既能达到回阳醒神的目的也有强心通络之功。此外,涌泉在足,为足少阴肾经井穴,阴阳经交通脉气之处,经气所开始的源头,其又在足少阴肾经,有利于肾经的经气的激发,有开窍苏厥,回阳醒脑的作用[10]。 《杂病穴法歌》说“劳宫能治五般痫,更刺涌泉疾莫挑”[11]。涌泉也是回阳九针之一,有极强的回阳醒神之功,又有极强的息风止惊的功效。涌泉与合谷同为回阳九针的穴位,合谷与劳宫、人中又为五心穴。通过五心穴和合谷与涌泉的共同配合,共同达到增强开窍醒神息风止痉之力。
此外,在现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来越大,由情志而引起的癫痫占了很高的比例,在临床学习工作中,我们总结并发现,有绝大多数患者属于气滞血瘀的证型,或者有血瘀证候,可由于情志不舒,导致气郁而致血瘀,亦有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血脉空虚而致血运缓慢造成的血瘀,也有发病频繁,久病入络导致的血瘀。根据“菀陈则除之”的理论,采用放血的疗法,达到祛陈出新的目的,使经脉通畅,血液正常运行,脉道通利,四肢筋骨得以濡养,也促进各脏腑能积极调动脏腑之气而使机体迅速达到阴阳平和。
十宣穴属于经外奇穴,且十宣穴位于四肢末端,点刺放血对于祛瘀生新,激发经气有奇效,能促进机体经络气血运行,降上逆的肝气,平衡阴阳[12]。为经验效穴且易于操作。而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发现[13],放血疗法可以调整微环境,促使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放血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浅静脉的出血,调整颅内血液的压力、组分、流速及流量等,使脑内的血酸解除聚集状态,微循环再通,降低GABA的浓度,防止神经元上GABAA受体迅速脱敏,以保证神经细胞正常调控活动,促进回返抑制的恢复,使脑组织不能形成异常放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患某,男性,3岁,不明原因突然出现手指拘挛,四肢抽搐,就诊时患者由其母亲抱入诊室,正处于抽搐发作期,经询问得知患儿从症状开始到就诊已经约10min,在就诊途中其母采用掐人中方法,2 min后并未见效于是停止,也没有采取其他措施。另,其母说患儿在15 d前有1次抽搐史但因其未在身旁所以不知具体情况,后来也没有带孩子系统检查用药,否认外伤史,否认感冒。由于发病紧急,所以没有明确诊断,其症状表现为其双上肢僵直,腕关节屈曲,略内旋,指骨间关节,掌指关节聚合,拇指内收,与余四指紧贴并拢,及双下肢僵直,呼之不应,两目上视,并未发出异常声音,伴意识丧失,无高热,无口吐白沫,无二便失禁,及角弓反张症状。西医诊断“癫痫待查”。中医诊断“癫痫待查”,其证为神窍闭阻,治则醒脑开窍,息风止痉。针刺取穴:印堂,人中,双合谷,双涌泉,十宣。方法:患儿平躺于治疗床上,常规消毒后,用0.30 mm×40 mm的针灸针于印堂穴向鼻根方向平刺并留针,人中斜刺并留针,合谷透劳宫泻法不留针,涌泉泻法不留针,十宣除去两手拇指外均点刺放血。约1.5min患儿发出啼哭,并痉挛状态得以解除。
按语:患儿手部处于痉挛状态,不易针刺五心穴中的劳宫穴,故而采用合谷穴透刺劳宫穴的方法。亦即从回阳九针中的合谷透刺到了五心穴的劳宫,使五心穴与回阳九针得到更为紧密的配合。在整体布局中,这2个穴位又与涌泉构成天地人三部。其中人中在头,应于天,合谷在手,应于人,涌泉在足,应于地。三者分别应于天地人三部,整体调和[14]。既取得在回阳九针的益气助阳之功又有宁心醒神之力[15]。此外,配合十宣点刺出血,菀陈除之,以生新,泻热启闭,开窍启闭。选穴精妙,操作简单,效果显著。
[1]沈鼎烈,王学峰.临床癫痫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Walton NY,Gunawan S,Treiman DM.Brain amino acid concentration changes during status epilepticus include by lithium and pilocarpine[J].EXPNeurol,1990,108(1):61-70.
[3]Wasterlain CG,Baxter CF,Baldwin RA.GABAmetabolism in the substantia nigra,cortex,and hippocampus during status epilepticus[J].Neurochem Res,1993,18(4):527-532.
[4]Wasterlain CG,Liu H,MazaratiA,etal.NMDA receptor trafficking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single seizure to status epilepticus[J].Ann Neurol,2002,52(suppl1):16.
[5]王学峰,王亮.癫痫发病中的突触机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17(4):235-237.
[6]焦素林,武连仲.武连仲临证运用“五心穴”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7,50(12):1692.
[7]马自力.髓海及其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7,49(4):33-34.
[8]石占城,李秉鑫,卜宏建.印堂穴针刺加贴敷法治疗癫痫失神小发作 50 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3(2):109.
[9]董自斌.特种针法治疗奇难病证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1995,22(Z1):49-50..
[10]韩新强.针刺涌泉穴治疗小儿高热惊厥39例[J].中国针灸,2005,25(12):872.
[11]杨继渊,靳贤,黄龙祥.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3.
[12]邵宝金.十宣穴放血治疗气厥 190例[J].中国针灸,1996,16(4):34.
[13]李洁新.刺络放血疗法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J].首都医药,2006,13(12):47-48.
[14]陈雅琦,李澎.武连仲教授针刺治疗癔症性抽搐1例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6):89-90.
[15]谭丹.回阳九针穴探析[J].中医函授通讯,1991,11(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