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林 杨丽英 欧阳彩琴 宣相云 薛 静
(1.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人民医院,河北 唐山 064000;2.河北省滦县中医医院,河北 滦县063700)
新生儿黄疸主要指出生28 d以内的婴儿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发的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通常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 2~3 d出现,4~6 d达到高峰,7~10消退,除食欲异常外无其他特异性临床症状,且有自限性[1]。但病理性黄疸可持续2~3周,消退后反复出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胆红素升高,严重者出现胆红素脑病 (核黄疸),危及患儿生命[2]。目前西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蓝光照射及口服药物,均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肝功能,但对于促进胆汁排泄的功效欠佳[3]。中医学认为,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与母体自身内蕴湿热,传于胎儿或出生之后感受湿邪或湿热邪毒有关,用药宜疏泄肝胆,利湿退黄为主。笔者选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在西医干预基础之上配合自拟利胆退黄汤,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并有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患儿;新生儿生命体征稳定,无言重进食障碍;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孕产中出现宫内窘迫造成头颅血肿患儿;出现严重溶血障碍等并发症患儿;母体在孕期有特殊用药史患儿。
1.2 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男性13 例,女性 15 例;平均胎龄(39.73±3.13)周;体质量(3.19±0.97) kg;黄疸出现时间(5.97±1.23) d;出现合并感染患儿12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胎龄(39.03±1.39)周;体质量(3.59±0.13) kg;黄疸出现时间(5.87±1.36)d;出现合并感染患儿14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在入院后接受西医常规干预治疗,包括蓝光照射及口服药物,对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患儿予对证治疗,包括口服酶诱导剂级白蛋白辅助治疗等。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之上配合口服利胆退黄汤:薏苡仁12 g,白茅根12 g,灯芯草3 g,甘草 2 g,黄柏1.5 g,黄连1.5 g,黄芩1.5 g,茵陈蒿1.5 g。 加水煎服且浓缩药液至50mL,分次口服,每次10mL,每日5次,若患儿出现进食障碍吐药,可经胃管送服。治疗至黄疸消退为止。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儿治疗前、治疗第3日及第6日后观察记录血清胆红素水平,并记录与治疗及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标准 根据患儿症状体征及血清胆红素检查标准分为治愈、好转及无效。治愈:用药6 d内皮肤黄染症状消失,血清胆红素下降到205μmol/L以下,直接胆红素小于34.2μmol/L。好转:用药6 d后皮肤黄染症状缓解,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在正常范围。无效:用药6 d后皮肤黄染症状无改善,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改善不明显。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及 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表达水平相当(P>0.05);治疗第3日、第6日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表达均降低,而观察组指标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相同治疗时间比较,▲P<0.05。
血清胆红素(μmol/L)治疗前 治疗第3日观察组 28 29.17±2.34 16.69±1.98*▲ 16.01±5.96*▲ 3.96±1.01△组 别 恢复正常时间(d)n 治疗第6日对照组 17.97±4.79* 4.76±1.24 2830.05±2.05 25.73±2.03*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3。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P>0.05)。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指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消退延迟及程度较重的黄疸情况,一切可引发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疾病均可导致黄疸的发生。由于新生儿的胆红素生成相对增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较差、胆红素排泄功能缺陷、肠肝循环未完善导致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黄疸症状的发生,约有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5]。病理性黄疸未得到及时医治,未结合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与脑细胞结合而发生核黄疸,核黄疸属于儿科较为重症的疾病,能够对脑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重者可危及生命[6]。因此,临床对于病理性黄疸患儿必须加强血清胆红素的监测,及时采取措施救治。目前,临床治疗黄疸的方法可包括蓝光照射、静脉用药、换血疗法等。上述疗法在减少血清胆红素表达方面均有一定效果,但在改善肝功能、促进胆汁排泄方面无治疗优势[7]。
中医学将新生儿黄疸归为“胎黄”的范畴,主要病因与母体在孕期外感湿热之邪或体内湿热内结传于胎儿,也可因为胎儿出生后外感湿热邪毒,郁结脾胃,熏蒸肝胆,导致肝失疏泄,胆汁溢出胆道,漫至皮肤目睛等,发为胎黄。早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胎黄》中就有关于胎黄病因病机的记载,“胎黄者,遍体面目皆黄,其色如金,乃孕妇湿热太盛,小儿在胎受母热毒,故生则有是证也”,提出以退黄汤主治。现代中医学研究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胎黄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辨证论治,在预防与治疗方面均取得重要的进展,提出治黄八法,包括解表退黄、利湿退黄、解毒退黄、通腑退黄、温中退黄、化痰退黄、疏肝退黄、活瘀退黄。本院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经典方剂并结合现代中医学关于胎黄的研究进展,自拟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分解胆红素配合口服汤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方剂配伍以张仲景《伤寒论》茵陈篙汤为基本方,茵陈蒿为君药,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药理学研究证实[8],茵陈蒿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能够体内降低胆红素水平;黄芩、黄连、黄柏共为臣药,泻上、中、下三焦湿热,除烦解毒;佐以薏苡仁、白茅根、灯芯草清热除烦、清心利湿;甘草为使药,和中解毒。
本观察发现,配合自拟利胆退黄汤的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独蓝光照射的对照组;在改善血清胆红素的表达水平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第3日与第6日,血清胆红素的表达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且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指标的平均时间更短,提示我们加用自拟利胆退黄汤后,利于血清胆红素指标的下降。西医学研究认为,胆红素表达水平与黄疸程度直接呈正相关,表达水平越高,黄疸症状越严重,因此控制胆红素的表达水平是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目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茵陈蒿汤为主方的中药汤剂能够降低大叔体内IRE1α的表达水平,通过抑制蛋白火花,减少干细胞凋亡降低胆红素的表达水平[9]。杨林等的Meta分析总结了目前以茵陈蒿为主方的汤剂及注射药物,发现加用茵陈蒿后其有效率高于普通西医干预组,在改善胆红素值、调节日均血胆红素和退黄天数方面都显示出一定的治疗优势。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儿主要出现了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数据并无显著差异,提示自拟利胆退黄汤安全性较好[10-15]。
综上,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在西医干预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胆红素表达水平,见效快、不良反应小。
[1]陈素萍.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93例[J].中国药业,2012,21(8):86-87.
[2]黄艳春,彭曙辉.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黄疸茵陈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5):3944-3946,3974.
[3]仇苗苗.综合性护理干预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9):2549-2550,2551.
[4]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张明丽.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黄疸茵陈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对患儿血清胆红素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79-80,82.
[6]张秋月,王竹颖,李颖翠,等.生后24 h胆红素预测新生儿黄疸意义 [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2,46 (5):463-464,467.
[7]闫春梅,陆伏娟.不同治疗方案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11):1358-1360.
[8]孟繁钦,吴宜艳,雷涛,等.茵陈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1):46-48.
[9]李晓峰,于昆,戴勇,等.茵陈蒿汤对梗阻性黄疸大鼠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5):4161-4163.
[10]杨林,薛鸿燕,田金徽,等.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2):17-20.
[11]王大明.新生儿黄疸中医辨治[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7):63-64.
[12]张保国,刘庆芳.茵陈蒿汤近年临床运用[J].中成药,2011,33(3):502-505.
[13]许波,窦志华,罗琳,等.茵陈蒿汤血清药化学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2):162-168.
[1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45-748.
[15]王桂梅.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9):922-92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