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精繁殖及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2018-01-21 09:25邴帅郑晓文刘政谭会颖陈文华郭宁孙晓蕾徐凌川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29期
关键词:繁殖技术黄精栽培技术

邴帅 郑晓文 刘政 谭会颖 陈文华 郭宁 孙晓蕾 徐凌川

[摘要] 黄精为市场上常见补益类中药。为满足市场的需求,黄精的人工种植近年来成为了热点。经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本文对黄精繁殖及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黄精的繁殖技术主要有种子繁殖、块茎繁殖和组织培养3种形式,种植模式多以林下套种为主,主要病虫害为叶斑病、黑斑病、蛴螬以及小地老虎等,采收期以秋季至翌年早春最佳,加工方法以蒸煮最为常见。本文最后简述了黄精繁殖及栽培方面现存的问题。

[关键词] 黄精;繁殖技术;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Q945.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10(b)-0035-04

[Abstract] Polygonati Rhizoma is a common tonic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marke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Polygonatum sibiricum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recent years. After systematically consulting and sorting out relevant data,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paga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olygonatum sibiricum. It is found that the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of Polygonatum sibiricum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forms of seed reproduction, tuber propagation and tissue culture. The main planting pattern is under forest interplanting. Its main diseases and pests are leaf spot, black spot, grub and black cutworm. Its best harvest time is from the autumn of that year to the early spring of second years. Steaming and cooking are the most common processing methods of Polygonatum sibiricum. Finally,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opag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Polygonatum sibiricum are briefly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Polygonatum sibiricum; Breeding technique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Research progress

中藥材黄精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msl)、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干燥根茎[1],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区[2]。正名始载于《名医别录》[3],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其有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的功效[4]。现代研究[5]表明,黄精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皂苷类、多糖类、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调血脂等作用。黄精较高的经济价值使其市场需求增长[6],资源短缺已成为黄精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瓶颈[7],黄精野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系统整理相关资料,笔者总结了黄精的繁殖与栽培技术,希望对黄精资源的保护与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1 生物学特性

《中国植物志》[8]已对黄精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描述。此外,王剑龙等[9]通过显微观察发现了其种子胚发育的不完全性。刘校等[10]以不同形态根状茎在黄精生长发育期间不同阶段形成的特点为依据,定义了黄精根茎生长的“年生长区”。而田启建等[11]通过定点追踪观测黄精与多花黄精的生物学特性,将两种黄精的物候期划分成了8个阶段。以上研究为黄精的人工繁殖与栽培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 繁殖与栽培技术

2.1 选地与整地

2.1.1 选地

黄精属植物多喜湿、具有较强的耐阴性[12]。故选地应以荫蔽湿润的山地和林下开阔地为主[13-14]。以富含腐质、深厚疏松的土壤为最佳[13-16]。近几年黄精栽培以林下套种为主,以毛竹、锥栗、马尾松林等套种最为常见[17],林郁闭度以0.4~0.6为宜[18]。

2.1.2 整地

先将土地深翻30 cm以上,施腐熟农家肥45~60 t/hm2为基肥[13],瘠薄的土地可追施复合肥450~500 kg/hm2[14],将土肥充分翻混耙平。作宽1.2~1.4 m,高10~15 cm[13],沟宽0.5 m,长不超过50 m的畦。

2.2 繁殖技术

2.2.1 种子繁殖

2.2.1.1 种子休眠特性的探讨 种子休眠是指种子即使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也能阻止其萌发的特性[19]。王剑龙等[20]发现黄精种子萌发过慢的原因在于其在萌发初期胚轴难以突破机械强度大的胚乳和种皮。邵财等[21]发现黄精种子内含对植物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张跃进等[22]发现未充分成熟的黄精种子内ABA含量较成熟黄精种子的要低。以上研究从不同方面解释了黄精种子的休眠机制。

2.2.1.2 种子破眠技术 种子破眠技术对黄精的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义。王占红等[23]确定户外沙藏150 d后的黄精种子发芽率可达85.3%。王剑龙等[20]发现超声波处理20 min的黄精种子萌发率可达85.71%。程秋香等[24]发现20℃下用100 mg/L的GA3浸种12 h可使黄精种子的萌发效果最好。

2.2.1.3 种子繁殖 选择3~4年生,发育健壮植株留种,8~9月采摘成熟的果实密封在塑料袋内,25℃下发酵8~10 d后清洗取种[14,25-27],或直接取种消毒后低温沙藏,即在背阴背风处挖一30 cm×40 cm的坑,将种子与湿沙(1∶3)搅拌后倒入坑中,覆秸秆保证通气性,顶部培细沙以维持坑内湿度与温度,定期检查预防虫鼠害及种子霉变腐烂,户外坑注意防雨,翌年3月初可筛种使用[13,26,28-29]。

育苗后移栽可解决黄精种胚的二次休眠的问题[13],即在沙质壤苗床上开行距约15 cm的种沟,深3~5 cm[13],种子浸水吸胀12 h后[30]撒播入沟内[25],盖2~3 cm厚度火烧土[25]按实浇水,覆碎秸秆控制土壤湿度[14],苗高6~10 cm时适度间苗,必要时搭遮阳网遮荫[32],1年后移栽[13-14,30-32]。

2.2.2 根茎繁殖

10月中下旬或翌年3月中下旬[33],选1~2年生[34],健壮无病植株根状茎[35-36]的先端幼嫩部,按长3~4节带顶芽1~2个切段[37-38],伤口处涂抹碘伏、草木灰、多菌灵等晾干收浆后栽种,或用咪鲜胺液(1∶300)、甲基托布津液(1∶800)浸泡后栽种[14,32,39-40]。秋季栽种后加盖草、地膜或圈肥保暖越冬[32,34]。

2.2.3 组织培养繁殖

2.2.3.1 组织培养育苗 刘红美等[41]试验得出多花黄精组培各阶段最佳培养基:MS + 6-BA 2.0 mg/L + 2,4-D 0.2 mg/L(诱导出苗);MS + 6-BA 4.0 mg/L + 2,4-D 0.2 mg/L(不定芽增殖);MS + 6-BA 4.0 mg/L + 2,4-D 0.2 mg/L + GA 30.5 mg/L(壯苗培养);1/2 MS + IBA 0.7 mg/L(生根培养)。黄登艳等[42]研究了黄精组培各阶段最佳培养基:MS + 6-BA 4.0 mg/L + NAA 0.2 mg/L(诱导出苗);MS + 6-BA 2.0 mg/L + TDZ 1.0 mg/L + IBA 0.1 mg/L(增殖培养);1/2 MS + NAA 0.5 mg/L + IBA 0.5 mg/L + AC 50 mg/L(生根培养)。许丽萍等[43]研究了滇黄精组织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外植体消毒:先用75%乙醇消毒20 s,再用0.1% HgCl2消毒15 min;增殖培养:MS + 6-BA 1.5 mg/L + NAA 0.5 mg/L上培养60 d;生根培养:1/2 MS + IBA 1.0 mg/L + NAA 0.5 mg/L + CA 0.5 mg/L上培养30 d。组织培养是解决黄精栽培种质资源短缺的技术关键,应成为黄精种植产业研究的重点。

2.2.3.2 组培苗的移栽 饶宝蓉等[44]先将多花黄精苗瓶移入温室大棚中培养5 d,开瓶炼苗3 d后再将苗移植到基质(泥灰土∶沙子=2∶1)中炼苗60 d,其存活率大于90%。刘芳源等[45]将培养60 d左右的多花黄精组培苗移植到基质(泥灰土∶沙子=2∶1)中炼苗28 d存活率为80%。10月下旬进行组培苗移栽,畦内每隔10~15 cm栽1苗,行距10~25 cm,覆土4~6 cm浇水,封冻前覆有机肥或薄膜保护幼苗越冬[46]。

2.3 田间管理

2.3.1 中耕除草

每年4~10月除草时,浅锄以防根茎受损伤,并清沟培土于根部,后期根状茎串根,不易下锄,手工拔草即可[14,18,25,32]。夏季覆草有抑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质的效果[13]。

2.3.2 排灌追肥

追肥结合除草进行,立冬前追肥3次,每次施腐熟人畜粪尿25 000~30 000 kg/hm2,专用三元复合肥料750 kg/hm2,立冬后将有机肥15 000~18 000 kg/hm2,过磷酸钙500~750 kg/hm2混合发酵后沟施[14,35]。建议进行测土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监测结果,合理配制有机肥与化肥混合的肥料,利于黄精的健康生长[47]。夏季天气炎热多雨,需要清沟排水,避免因积水造成黄精根茎腐烂,露天向阳的地块需搭设遮荫棚。旱季缺水时期应及时灌溉[13-14,47-48]。

2.4 病虫害

2.4.1 黑斑病

发病规律及症状:5月发病,7~9月进入盛行期,经病残体传播可危害叶片。初期叶片从尖端出现不规则紫褐色小斑点,病健部交界处有紫红色边沿,后扩展成1.5~13.0 mm深褐色斑块,显微镜下可见患处有黑色疱状颗粒,雨季会加重病势,致使叶片枯黄脱落[14,32]。

防治措施:增加土地轮作,及时焚毁病株;预防期可喷施奥力克速净液(1∶300)、波尔多液(1∶1∶1000)或50%退菌特液(1∶1000),7 d/次,3~4次;发病期混合速净与大蒜油喷施,3~5 d/次,连用2次,可有效控制病情[14,32]。

2.4.2 叶斑病

发病规律及症状: 4~5月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主要危害叶片。初期染病叶片基部呈斑点状褪色,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状灰褐色斑,中间浅白色,边缘褐色,斑块直径1.0~1.5 cm,边缘靠外有明显黄晕,雨季助长病势,严重时使叶片枯焦而死[14,32]。

防治措施:前期可喷施生物制剂哈茨木霉菌液(1∶300)、50%退菌特液(1∶1000)、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液(1∶2000),7~10 d/次,连续3~4次[14,32];收获后清理地块,加强水肥管理,及时焚毁病株。

2.4.3 炭疽病

发病规律及症状:6月中下旬发病,高峰期在8~9月,主危害叶片。病菌可由伤口、根部和地上部分侵染植株,高温偏湿的环境可助长病势[49]。初期病斑为浅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深褐色类圆形,斑上出现黑色小颗粒,中部凹陷或穿孔,使植株叶片脱落枯死[14,32]。

防治措施:病菌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49],种植时应深耕细作,及时焚毁病株;合理密植,疏风遮荫;前期喷施2%波尔多液预防;发病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液(1∶1000)、80%代森锌液(1∶600)或50%退菌特液(1∶1000)防治,7~10 d/次[14,32]。

2.4.4 蛴螬

蛴螬为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统称,是在我国分布广泛的地下害虫[50]。身体乳白色且呈“C”字形弯曲,体壁柔软多褶皱,表面疏生细毛[51]。春秋两季,蛴螬咬食黄精的幼嫩根茎,造成断苗或根部空洞[25,14]。

防治措施: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可减少害虫滋生,用2%氯虫苯甲酰胺SC 450 g/hm2拌种预防[52];用黑光灯诱杀成虫[50];病发期亩用2.5%敌百虫粉与75 kg细土拌匀沟撒杀虫或用90%敌百虫液(1∶1000)浇灌根部防治[25,53]。

2.4.5 小地老虎

幼虫暗褐色体形稍扁,外表粗糙且布满黑色颗粒和褶皱。成虫头部具触角,翅暗褐色[54]。春秋两季,小地老虎幼虫啃食黄精的地上部分,成虫则昼伏夜出,咬断黄精未出土幼苗或幼苗的根,导致整棵植株死亡,严重影响黄精苗成活率[14,32,54]。

防治措施:用黑光灯诱杀[14,32,54];用糖醋液混合敌百虫每90~150 m2放置一盆诱杀,10~15 d更换1次诱虫液[32,54];虫害高发期喷施50%辛硫磷乳油液(1∶800)或90%敌百虫晶体溶液(1∶800)杀虫[32];亩用2.5%敌百虫粉2.0~2.5 kg加20 kg细土拌匀沟撒治虫[25]。

2.5 采收加工

2.5.1 采收时间

根茎繁殖黄精在1~2年后收获,其他方式繁殖的黄精在栽培3~4年后采收[14]。采收年的11月至翌年的2月,黄精多糖含量最高,根茎茁壮、肥厚且饱满,最适合采收。

2.5.2 采收方法

用双齿锄按黄精栽植方向将根茎带土挖出[13],去地上部分风干后,用竹签刮去泥土,保留其须根,切忌损伤块根[13,25,48],且忌用水清洗。根茎饱满肥厚,断面乳黄色或淡棕色的黄精为最佳采收品[25]。

2.5.3 加工方法

黄精洗净去须根,按重量分级后各自加工:65 g以上煮20 min后烘干,65~20 g蒸20 min后烘干,20 g以下煮10 min后烘干。加工后产品以块大肥润、色黄通透,嚼之有甜味不麻舌且无酸味为最佳[13,55]。

3 小结

黄精的栽培自唐朝开始就已经有记载,至今黄精的繁殖技术仍以根茎繁殖为主。黄精种子的破眠技术以及组织培养的研究虽然有所收获,但尚未成熟。种植环境与黄精品种的差别,使各地区黄精栽培过程中涉及到的管理、用肥、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也不尽相同。笔者相信以后关于黄精栽培及栽培技术的研究会更加细致和深入,从而进一步提高黄精的产量与品质,满足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 董治程,谢昭明,黄丹,等.黄精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南药学,2012,10(6):450-453.

[3] 刘京晶,斯金平.黄精本草考证与启迪[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3):631-635.

[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5] 陈辉,冯珊珊,孙彦君,等.3种药用黄精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46(15):2329-2338.

[6] 肖倩,姜程曦.安徽省黃精产业经济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1):216-218,246.

[7] 易思荣,全健,李品明,等.初步分析中药材黄精生产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1):5007-5010.

[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百合科[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9] 王剑龙,常晖,周仔莉,等.黄精种子萌发过程发育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3,33(8):1584-1588.

[10] 刘校,王德群,杨俊.黄精根状茎形态与内部构造相关性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17,33(5):109-111.

[11] 田启建,赵致,谷甫刚.栽培黄精物候期研究[J].中药材,2010,33(2):168-170.

[12] 李迎春,杨清平,陈双林,等.光照对务花黄精生长、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特征的影响[J].植物研究,2014, 34(6):776-781.

[13] 鲍康阜.九华黄精的GAP栽培技术规程[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4):43-44,52.

[14] 王强,付亮,黄娟,等.达州市黄精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8,12(1):33-35.

[15] 邓颖连.黄精引种驯化栽培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1,30(2):57-59.

[16] 张蕾光,杨波,王宝贵.黄精驯化栽培不同处理对株高生长速度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0):11 954-11 956.

[17] 杨云.多花黄精林下栽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5):147-148.

[18] 黄云鹏,王邦富,范繁荣,等.林分类型及郁闭度对多花黄精根茎多糖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0):102-105.

[19] 戴萍.光皮树种子萌发的生理特性及破眠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20] 王剑龙,常晖,周仔莉,等.超声波对黄精种子萌发及萌发生理影响[J].种子,2014,33(1):31-33.

[21] 邵财,刘继永,刘宁,等.黄精种子萌发抑制物质及其去除方法研究初探[J].天津农业科学,2018,24(3):16-19.

[22] 张跃进,李永刚,王维,等.黄精种子形态及发芽特性研究[J].种子,2009,28(12):28-30,34.

[23] 王占红,蒋花,王瑾,等.不同沙藏处理对黄精种子内贮藏物质及萌发的影响[J].种子,2012,31(2):91-93.

[24] 程秋香,曹丹,李吟平,等.黄精种子破眠技术的优化[J].西北农业学报,2016,25(12):1870-1875.

[25] 何鹏程.多花黄精林下栽培技术要点[J].安徽林业科技,2015,41(4):68-70.

[26] 田启建,赵致.黄精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07,9(28):32-33,38.

[27] 陈松树,赵致,王华磊,等.不同采果期多花黄精的果实成熟度及种子调制研究[J].种子,2017,36(9):30-33.

[28] 顾正位.黄精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齐鲁药事,2012,31(6):358-359.

[29] 周建金,罗晓锋,叶炜,等.多花黄精种子繁殖技术的研究[J].种子,2013,32(1):111-113.

[30] 赵致,庞玉新,袁媛,等.药用作物黄精种子繁殖技术研究[J].种子,2005,24(3):11-12.

[31] 陈松树,赵致,刘红昌,等.多花黄精种子育苗技术研究[J].中药材,2017,40(50):1035-1038.

[32] 刘祥忠.多花黄精种植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216-217,219.

[33] 吕玉奎,王玲,吕玉素,等.麻竹林下黄精高效套种技术[J].南方农业,2015,9(1):12-13.

[34] 傅飞龙.黄精、多花黄精和滇黄精种子萌发及出苗特点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13.

[35] 田启建,赵致,谷甫刚.黄精栽培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4):773-776.

[36] 朱波,华金渭,程文亮,等.不同遮阴条件对黄精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4):458-461.

[37] 王邦富.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林冠下多花黄精的生长效果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5,56(9):19-21.

[38] 李少玲.不同施肥方法對毛竹林冠下多花黄精生长的影响[J].南方林业科学,2016,44(3):37-39.

[39] 彭静,彭信海,罗先权,等.黄精林下栽培技术[J].湖南林业科技,2016,43(6):105-107.

[40] 鲍康阜.黄精白绢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6,(16):114-117.

[41] 刘红美,方小波,夏开德,等.多花黄精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研究[J].种子,2010,29(12):13-17.

[42] 黄登艳,陈泽雄.黄精根茎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5):1182-1184.

[43] 许丽萍,唐红燕,贾平,等.滇黄精根茎芽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南方林业科学,2018,46(1):33-36.

[44] 饶宝蓉,谢东奇,陈泳和,等.多花黄精实生苗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8,30(2):46-49.

[45] 刘芳源,王钮,开桂青,等.多花黄精组培体系建立及薯菠皂普等含量测定[J].生物学杂志,2017,34(6):93-96.

[46] 徐忠传,何俊蓉,郁达,等.多花黄精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1):78.

[47] 刘跃钧,蒋燕锋,葛永金,等.林下套种多花黄精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通讯,2015(4):43-45.

[48] 王声淼,吴剑锋,吴应齐.浙南闽北多花黄精规范化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2):14,47.

[49] 卞静,陈泰祥,陈秀蓉,等.当归新病害——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发病规律研究[J].草业学报,2014,23(6):266-273.

[50] 张美翠,尹姣,李克斌,等.地下害虫蛴螬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0):20-27.

[51] 罗晨,郭晓军,张芝利.京郊草坪蛴螬的种类和为害特点[J].昆虫学,2008,51(1):108-112.

[52] 王英俊,杨洪,江培海.药剂拌种对花生苗期的影响及田间蛴螬的预防分析[J].河南农业,2018(20):20.

[53] 白永平,叶培青,赵元先,等.云南河口野生黄精试种初报[J].热带农业科技,2015,38(4):33-35.

[54] 向玉勇,杨茂发.小地老虎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3):14 636-14 639.

[55] 张普照.黄精采收加工技术及其化学成分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43.

(收稿日期:2018-05-14 本文编辑:苏 畅)

猜你喜欢
繁殖技术黄精栽培技术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inoleic Acid in Polygonati Rhizoma
黄精、滇黄精、多花黄精物候期差异化研究
荷叶铁线蕨生长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黄精新鲜药材的化学成分
黄精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