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卫失调浅谈多寐的中医辨治

2018-01-21 01:10杨海燕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6期
关键词:循行卫气营卫

杨海燕,王 灿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多寐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亦称“嗜睡”“多卧”“多睡”等[1]。多寐之病名首见于清·沈金鏊《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医籍中虽无多寐之病名,但有类似此病的记载。如《素问·诊要经终论篇》云:“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1 病因病机

寤动和寐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节律。刘淑彦等[2]认为,《内经》中论述睡眠的生理机制与卫气的循行有密切关系。《灵枢·营卫生会》认为:“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气至阴而止。”《灵枢·口问》有“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由此可见,营卫二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正常运行与人体的寤寐节律密切相关,任何导致营卫运行失和的因素都会引起人体寤寐的变化。

多寐的病理变化总由阴盛阳衰、阴阳失调、营卫运行失常所致。其病机关键是湿、浊、痰、瘀阻滞卫阳,卫阳被遏,循行失常,而留于阴分;或卫阳虚弱,阳不制阴,卫阳不能按时出于阴分之故。多寐的病位在心、脾,与肾关系密切,多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主要为卫阳虚,多以心、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为营阴盛,多因湿、浊、痰、瘀等病理产物阻遏卫阳循行所致;更有虚实夹杂、寒热交错之证。故多寐的论治应在扶阳抑阴的基础上注重调和营卫,使卫阳和营阴各司其职,各在其位,顺时而动,则寤寐相合矣。

2 证治分类

2.1卫阳虚弱,阳不制阴证中医认为“阳气入则寐,阳气出则寤”,阳气虚弱则阳不制阴,营阴内盛,阳气伏于阴分,故出现阳气虚衰之多寐证型。临床表现为倦怠嗜卧,精神疲惫懒言,畏寒肢冷,面色白,健忘,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治宜益气温阳。方用潜阳丹合人参益气汤加减,使气机调畅,阳气得复,阴阳相交,寤寐相合。

2.2营阴内盛,卫阳被遏证湿、浊、痰、瘀皆属于阴邪,阴邪内盛于里,卫阳被遏而留于阴分,当出不出,则见多寐。《血证论》有云:“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也。”《灵枢·大惑》说:“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也。”“肠胃大”则脾胃气机升降缓慢,卫气运行亦缓则多卧[3];“皮肤湿”则痰湿内盛,影响卫气循行之通道,卫气运行迟缓故多寐。所以食量大的肥胖之人则易多寐,多属痰湿困脾证,概因其多食且嗜食肥甘,痰湿内生,阻滞中焦,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精明之府受浊阴之蒙蔽,灵机被阻,脑神失展,故多寐难抑。临床表现为头蒙如裹,昏昏嗜睡,肢体沉重,偶伴浮肿,胸脘痞满,纳少,泛恶,舌苔腻,脉濡。治宜燥湿健脾,醒脑开窍。方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伤寒论》有云:“其人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故瘀血阻滞证多寐多见于外伤或内伤杂病失治、误治或惊恐致气血逆乱、痰瘀阻络、气虚运血无力等,气血运行不畅则成瘀,瘀血闭阻经络,致使卫阳不能透达全身,故见嗜睡[4]。若瘀血阻滞心窍,则可见神志昏蒙嗜睡。临床表现为神倦嗜睡,头痛头晕,脉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治宜活血通络。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3 讨论

多寐的病因多样,病情复杂,但其病机总属阴盛阳虚,阴阳失调,营卫运行失常。故在治疗时要善用温阳与调和营卫之法,使阳能制阴,营卫协调,寤寐相和。此处所谓的“温阳”不仅是指补阳气,湿、浊、痰、瘀皆属于阴邪,利用祛湿、化痰、通瘀之法使阴邪祛亦可称为温阳,所以可以灵活运用温阳之法。至于调和营卫之法,当重视桂枝、白芍的作用,具体用药时桂枝用量应倍于白芍,意在振奋阳气以使神清寐平[5]。

多寐的病程比较长,故而临床常见的多寐患者往往多见虚实夹杂之表现,虚多系心、脾、肾气虚,实多为湿浊、痰瘀等,其病变脏腑亦非一脏一腑,故对于多寐的治疗要察病审因,因人施治,随症加减。同时要注意调整卫阳和营阴,使阴阳相交,营卫相和,寤寐相当,以期在短期内治愈多寐;越延误治疗,病情变化越复杂,治疗越困难。综上所述,治疗多寐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视温阳与调和营卫之法,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循行卫气营卫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浅谈营卫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王新志教授论张仲景营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