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摘 要】把大数据和个性化补偿整合起来,有利于倡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激发个体学习的积极性。思想品德教学也因而也必须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摸索出适应新时代的新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大数据;思品教学;“个性化”补偿
思想品德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可以提供给学生开拓的空间非常巨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抽象的概念理解,不少学生对政治、社会、经济问题产生诸多疑惑,而不同的学生的理解程度当然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为他们提供个性化补偿的学习便利。毫无疑问,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思想品德的教育也应当拥抱时代的变化,顺应潮流,给予学生个性化学习以切实的指点。
一、寻找大数据落地的最佳着陆点
跨学科融通性开放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方式,需要慎重对待。首先,我们必须充分研究其他学科的优势,找到本学科迫切的需要点,从而使二者有效对接融合。
一方面大数据之于教学能够提供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包括两类:一是教学内容资料,如当前流行的“微视频”和“慕课”(MOOCs——大规模数字化在线开放课程);二是丰富的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认知工具(数字化学习工具)。另一方面新课程强调义务教学阶段自主、合作、探讨的教和学的方式,积极鼓励学生自学教材,充分交流,而这一过程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学生对教材的前置性研究学习,这一学习过程必然借助大量的资源。再者,教师也需要实时掌握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时获取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可见,二者具备一定的粘合度和吸引力,发挥大数据的优势,能给思想品德的教学注入强大的活力。
二、探寻大数据支持下、基于资源的数字化教学模式
毫无疑问,大数据资源和实时互动的优势为广大教师实施基于资源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创造了非常方便而有利的条件。
然而,实施的前提之一就是学生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即:①建立QQ群,便于教师布置自学任务、跟踪进行自学指导;②拥有一部平板电脑,便于收看微课、查找资源和记录学习过程及成果;③可监控,以防止学生无效使用媒体资源或无效交流。很显然,这种模式在当下的中国大面积实施尚不可能,我们只能折中灵活处理。笔者几年来一直这样尝试:
1.物质准备:动员家长给学生配备平板电脑(一般家庭都有能力做到);
2.學习准备:安排学生在校在线,利用大数据进行自主学习(前置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放置在家庭里,又会产生缺乏有效的监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无法保证的弊端),确保让每位学生对既定学习主题事先进行自主探究。
3.动态管理:学生自主学习绝不是一个完全不可控的纯自由状态,而是应当在教师的视域范围内,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的点化和支持。这就需要教师使用大数据平台,动态跟踪学生的自学状态,及时参与和干预。
4.发出评价:基于实时跟踪、课堂交流、作业反馈等信息,教师及时作出评判,发出指令,慎重提供参考意见,并积极给出教师本人的个性化认知,以资参考。
大数据平台能够实时记录现实的师生活动轨迹及结果,具有及时性、延时性和可循环性,教师,甚至学生都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地参与评价,从学生的学习进度、过程、兴趣与达到的程度等多方面获取数据和信息,甚至直接获取结果性评价,极大便利交流,明显优于传统的课堂评价。
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模式,笔者教授《活出生命的精彩》:
1.明确学习目标。
2.阅读教材,明确不了解的概念(如是否认知生命的生物学意义和人生意义,是否知晓关于生命的价值观、生死观、宿命论等概念术语。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在阅读教材或者课外资料时极有可能遇到。)
3.请求家长支援,或者教师充分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拥有平板电脑,或者暂时性持有大屏智能手机。
4.学生有针对性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源,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及时通过师生联系平台上传遭遇和解决的问题,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动态化指导。互动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生命意义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过高质量的生活——人不应当仅仅想着自己,还应当想着别人,这样才能幸福。笔者顺势设计了自由讨论话题:人活着究竟是应当为了自己,还是别人,引发了热烈讨论——这就击中了学习难点,引爆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这同时又是一个多方面评价的过程。
5.全面检测,直接导入。设置一组题目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及时点拨,生成教学问题。最后集中小块时间,提出引导性观点。
整个教学过程从实际出发,始终以生为本,教师不先入为主,充分留给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机会和空间,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多角度、多方位的互动中实现此消彼长的进步与提高。大数据的使用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动态,捕捉教学问题,及时干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实效。
当然,大数据的优势还有待于继续开发,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形式永无定式,我们的研究绝无止境。
【参考文献】
[1]褚红梅.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03)
[2]喻国建.论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J].广西教育·B版,2015(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