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高职语文课堂学习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分级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2018-01-20 05:52
辽宁高职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活动课评价活动

侯 博

一、课改背景

江苏省教育厅于2012年12月底发布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苏教职〔2012〕36号文) (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习时间5个学期,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习时间9个学期”,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门公共基础课程,中职开设4~5学期,五年制高职开设8~9学期;中职语数外总学时分别为250、210、210左右,五年制高职语数外分别为360、320、320左右。[1]”依据该政策精神,过去五年制高职学校普遍将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安排4个学期的授课计划,但自2013年秋季入学新生起,将统一延长至第9个学期,包括语文在内的所有公共基础课程将需要重新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进程。与《意见》颁布前相比较,在教学课时必须延长一倍多的现实下,这无疑对当前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严峻考验,其中既包括教师的授课计划与教学内容需要更新调整,也包括学生对于同一门课程能否保持九个学期长时间的专注学习热情造成空前挑战。

二、课改对策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与群体访问,发现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二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三是教学方法老套,课堂沉闷无趣,课堂教学低效;四是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应用能力差。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四年多的教改实践和研究,寻找到了一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即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解放课堂学习力。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一种课型。它是“语文”和“综合学习活动”的整合,更侧重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语文性的特点。职业教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根据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确定活动主题与内容,制订活动计划,设计活动项目,开展语文活动,展示活动成果,学习检索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和小组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组织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综合应用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知识、技能,形成能力,提高核心素养。在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中,第一次对中职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作出了具体规定。《大纲》将中职语文划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三个部分,并对每一部分中综合实践活动应占有的比重、内容和开展方式作出了明确规定。[2]

(二) 学习力

学习力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国外的研究中把它一般定义为:指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个人的学习力不仅包含他的知识总量,还包含他的知识质量,即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还包含他的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他的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国内研究者如裴娣娜将学习力结构模型建构为三个层次六个要素:第一层次是人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与经验、策略与反思、意志与进取;第二层次是实现人的发展两个基本路径,包括实践与活动、协作与交往;第三层次是人发展的最高境界,即批判与创新。学习力概念的提出要义在于构建了学生自主生成发展的模型,刻画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内在机制。通过学习力的构建,探索学生学习、生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成长规律,改进学生生存方式,提升学生发展水平,提升学校教育质量。[3]

综上,我们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学习力概念的提出形成了完美的契合,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来看,都与学习力结构模型中的三层次六要素构成了重合、交叉。基于此认识,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应当是提高职校语文课堂效率、唤醒课堂学习力的绝佳途径。

三、课改实施过程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以“学习力”为理论依据,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通过阶段性训练,以学年为单位,采取“进阶式”分级教学模式。

(一)第一阶段:预热适应

实施对象为高职一、二年级学生。

我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对进行教改实验的2013级高职生,在2013-2015两个学年期间,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点滴式”的渗透教学,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新的学习课型。

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旨在鼓励学生愿说、多说、乐说、善说。每学期定一个主题,分四个学期实施,逐渐增加主题难度。如初始阶段的自我介绍、介绍一个人物、自己喜爱的书刊文章等,逐步过渡到高级阶段的即兴演讲。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安排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平均每学期开展四到六次。活动项目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至第四册教学目录内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块。但是对其中某些可操作性差的活动项目不建议开展,如第二册第三单元的活动项目“低碳生活社区宣传活动筹备工作”。此外,我们还尝试在常规课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与创设,以补充丰富活动项目资源。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活动项目是“我的亲人们”,这个主题与单元内容是大体契合的,但是无法涵盖第四课《过去的年》的内容,而针对新学期承接寒假结束,这个时间节点恰在年味犹存之时,所以建议创设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现在的年”,让学生谈谈现在的年与过去的年有何不同,这既是对原有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对课文学习的一次强化和深化。

(二)第二阶段:全面推进

实施对象为高职三年级学生。

到了2016学年,2013级的学生已进入三年级阶段。我们观察发现,随着学龄的增长,学生对于传统讲授型课堂教学日增反感,怠学、厌学等抵触情绪愈见严重,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效率低下、课堂难以管理、教师心生倦怠感等不良后果。经过前两年的活动渗透教学,学生已然能够主动接受并乐于开展活动课。鉴于此学情,我们决定在三年级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在上半学年,加大活动课的比重,逐步压缩讲授课时,到下半学年,将活动课“常态化”,替换讲授课,实验“去文本”的语文教学模式。下面,针对第二阶段的课改实践过程进行说明。

1.制定课改实施方案

课改实施方案包括课程培养目标、实施对象、教学组织、任务分解、进度安排、考核评价方式等。

2.开发活动项目

开发活动项目途径有三:一是延用通用教材上已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例或加以改造后应用;二是以常规课为依托,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构与创设;三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和互联网等教育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自行开发活动课。然后以“听、说、读、写、做”为纲,确定各类型下的项目子类,再与训练的语文应用能力要素一一匹配,最后形成活动目录。

以第一种模式为例,我们选用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至第六册为教学文本,将教材上的综合实践活动按主题类型进行分类整合,形成如表1所示的活动课目录。

表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目录

3.活动项目实施

活动项目按照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三步实施。[4]

活动前,以主题分类组元,教师组织学生每人选择一个活动主题参加,根据兴趣特长自由选择。活动突出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活动形式兼顾个体能动性和小组合作学习。建议课前一周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并能在后续过程中及时给予跟进指导。以一次活动课的实施方案作为示例(见表 2)。

表2 《节日祝福短信编发调查研究》实施方案

活动中,课堂时间分配建议,第一节开展活动,第二节进行评价赋分,并对下次活动内容进行布置指导。在评价环节,建议以三方评价形式开展,即按照评价主体顺序依次为:汇报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活动评价标准案例见表3。

活动后,教师对活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等。资料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师课后反思、学生活动体会、优秀学生作业、优秀课视频。

(三)第三阶段:深化推广

实施对象为高职四、五年级学生。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课改实践,学生对活动课的学习模式已经完全适应并能够自主实践,所以在四、五年级阶段,可以将活动的主题内容进一步深化拓展,并及时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将成果进一步推广。

表3 调查报告类活动评价标准

参考《大纲》中对“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划分,分别对应第四和第五学年的课程。职业模块是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安排的限定选修内容,按专题组织,可按讲座的形式进行合班授课。讲座专题项目包括新闻和通讯、传记和回忆录、科普作品、混合文本、敬谦词、古代诗文、微写作、洽谈与协商、调查和策划、求职与应聘等。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发展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可按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合班授课。如开设古典诗歌赏析、古典小说赏析、新闻采访与写作、美学入门、艺术欣赏等课程。基于职业教育中语文学科的功能特点,逐步向“大学语文”的层次靠拢,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改革语文学科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课改实施初制定了《语文学科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方案》,本方案改变以往单一的“一考定终身”式的成绩评定方法,方案中规定:学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30%+加分。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率10%、书面作业成绩10%、综合实践活动成绩10%、课堂表现10%构成;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即参加全校举行的统一考试所取得成绩;加分项成绩由学生参加省市各类语文学科竞赛、给校报校刊投稿、参加讲座和选修课等取得的成绩给予加分。其中,综合实践活动成绩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所占成绩比重分别是50%、20%、30%。在第三学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后,该项成绩占平时成绩的比重可提升至20%,甚至可以直接作为期中考核成绩评定。

改革后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开展学生发展性评价,重平时重过程重实践;评价方式多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评价要发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的方向,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信心,切实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挖掘学生听说读写潜能。

四、课改成效反馈

(一)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注度显著提高

通过对参与课改的2013级学生分别在课改前和课改后的一年做了“语文学习品质”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课改后的课堂上体验到了:更多的语文趣味;更高的课堂参与度;更高的课堂专注度;学习效率有所提高;课堂纪律有所改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合理;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比课改前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参与课改的学生普遍认为以下语文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阅读与欣赏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资料检索与运用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等。

(三)语文学科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初见成效,学生学业成绩稳步提升

以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总评成绩做量化对比,发现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所提高。具体表现为年级均分由79分提高到85分,优分率(80分以上人数占比)由52%提高到86%,进步显著。

五、课改存在问题总结

(一)职业模块如何与专业对接的问题

虽然《大纲》中提出了“职业模块”的课程概念,但在现实操作中如何与学校专业对接尚未明确。特别是在职业教育背景下,作为培养人文素质基础的语文课,其课程怎样设置才能适合学生、适合专业,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理想的模式是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相关的中文课程。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土木工程系开设建筑应用文写作,经管系开设商务应用文写作,财会专业开设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而像美术和音乐等艺术类专业可以开设美学、文艺学、古典诗词欣赏等人文艺术类课程,但目前在硬件和软件(教师专业背景单一、教师人才匮乏)上都难以实现上述设想。

(二)教材编写的问题

与新课程标准的配套教材苏教版《语文》自2011年出版以来已使用多年,其中新加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值得关注研究。通过分析,对教材中的活动资源进行了归类,依据活动目的和活动方式的偏重,分成微型课题研究型、职业素养提升型和社会实践活动型三种类型。但经过教学实践后,发现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部分活动项目的实操性差。比如研究型的课题学生往往达不到相应的学术水准,职业模块则碍于校园中企业环境的模拟不足,社会实践类的活动则多限于资源调度及组织能力无法实际开展。二是活动主题与单元学习内容的契合度不够,经常与文化学习脱离为“两层皮”。三是体现在结构编排方面,活动指导不够深入具体,活动评价缺少量化标准,活动资源列举有限等。所以在今后的教材改版时需要更新教材编写的理念,采用更加适合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编写体例与组织模式。[5]

(三)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动性问题

教师层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的认知模糊、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和活动指导能力等方面。从我校四年多来的课改实施过程来看,参与课改的数十位教师受制于认识理念、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管理把控能力等方面的不一致,导致了各班活动开展质量的参差不齐。其一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投入精力不足,开展次数较少,教学设计简单。其二是部分教师实施能力欠缺,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相关的操作性技术问题,或满堂灌,或放任学生,不能把教师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其三是部分活动存在着严重的传统活动课甚至班团队活动的倾向,异化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使活动质量堪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当在教师培训工作上多加着力,统一课改标准认识,丰富知识结构,加强活动课程的实施管理能力。

学生层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固化的思维模式和传统陈旧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初期,这些问题对活动课的有效开展造成了阻碍效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应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但是受传统观念和学习习惯影响,学生习惯“他主”,习惯单打独斗,习惯等待和接受。这除了与教师的指导不足有关外,还与学生缺乏主体意识、缺乏合作能力、缺乏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等原因有关。[6]在课改中后期,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已经熟悉了活动课的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后,开始“钻空子”,利用评分规则而敷衍了事。另外由于学生学习素质良莠不齐等客观因素,导致活动完成效果不一也在情理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今后应当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学习思维、活动能力和道德品质的训练,以及进一步完善学业评价的标准。

[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EB/OL].[2012-12-20].http://www.ec.js.edu.cn/art/2012/12/26/art_4267_103069.htm l.

[2]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3号[A].

[3]裴娣娜.学习力:诠释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新视野[J].课程·教材·教法,2016(7):3-9.

[4]侯博.高职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实践研究:以《长江三峡》导游教学设计为例[J].职教通讯,2015(21):68-71.

[5]陈蓓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分类浅析:基于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J].现代职业教育,2016(3):44.

[6]何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2(4):36-37.

猜你喜欢
活动课评价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活动课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中生物活动课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