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立斌(辽宁省建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鸡伤寒是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或呈慢性经过的传染病,主要病变器官为肝、脾等,以连带下痢为主要特征。该菌呈短粗的杆状,大小为(1.0~2.0)×1.5微米,常单个散在,偶尔成对存在。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不形成芽孢,无荚膜,无鞭毛。鸡沙门氏菌易在pH7.2的牛肉膏琼脂、牛肉浸液琼脂及其他营养培养基上生长,需氧、兼性厌氧,在37℃条件下生长最佳。该菌在硒酸盐和四磺酸肉汤等选择培养基上能够生长,在麦康凯、亚硫酸铋、S.S琼脂、去氧胆酸盐、去氧胆酸盐枸橼酸盐乳糖蔗糖和亮绿琼脂等鉴别培养基上都能生长。该菌在营养琼脂上形成细小、湿润、圆形蓝灰色菌落,边缘整齐。在肉汤中生长形成絮状沉淀。
1.实验材料。
(1)病料来源。2017年5月,10只病死鸡均取自辽宁省建平县某鸡场。
(2)实验器材。冰箱、分析天平、电子天平、光学显微镜、电热恒温培养箱、立式压力蒸汽灭菌锅。
(3)实验试剂。染色液、营养琼脂、普通肉汤、S.S琼脂、HE琼脂、三糖铁琼脂、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SC)、伊红美兰、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及微量生化发酵管,按常规方式配制而成。
2.实验方法。
(1)细菌的分离。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鸡的肝、脾、肾,分别接种在普通营养琼脂、伊红美兰、麦康凯、HE琼脂、SS琼脂培养基内,放置于37℃温箱培养箱内培养24小时,以观察其生长状况和菌落分布等特征。
(2)染色镜检。取得典型单个菌落在干净的玻片上,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形态特征。
(3)初步确认。从分离平板上挑取该菌疑似菌落3~5个或更多个同时接种三糖铁琼脂TSI和尿素培养基,观察其产酸产气及运动性状况。用接种棒挑取S.S培养基上典型菌落混匀,进行空白对比,观察是否出现絮状凝集沉淀,这样可以初步筛选得到沙门氏菌。
(4)细菌纯化。挑去典型细菌划线接种于麦康凯、HE、S.S琼脂、伊红美兰培养基上,放在37℃恒温培养箱内纯化培养24小时,观察其生长及菌落情况。经过反复数代培养,无杂菌生长时接种在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SC)中增菌待用。
(5)生化实验。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进行生化鉴定。用分离纯化培养物进行吲哚试验、M.R.和VP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明胶试验和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等用于鉴定肠杆菌常用的微量发酵管试验,同时接种三糖铁斜面培养基中,在37℃恒温箱内培养,经72小时后观察其生化反应特性。
1.形态学观察特征。取得单个菌落涂于玻片上,革兰氏染色,油镜下观察,可见大量两端钝圆、短小,多数为单一存在的阴性小杆菌,该菌种无芽孢、无荚膜。
2.细菌培养特征。该菌株在普通琼脂呈现圆形、稍凸起、灰白色、光滑、边缘整齐形态不一的菌落;麦康凯培养基呈现长势较好、无色、圆形小菌落,且培养基不变色; HE培养基上为蓝绿色或蓝色菌落,且菌落中心几乎变成黑色;S.S培养基上为无色半透明,中部多数有黑点或基本无黑点,直径1~2毫米,圆形光滑菌落;伊红美蓝平板为微微凸起、表面光滑、圆形、边缘整齐的淡蓝色小菌落,直径1~2毫米;同时,将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在普通肉汤试验管,37℃培养24小时后,呈一致混浊,管底出现灰白色沉淀物。
3.生化反应特征。将该菌株接种在微量生化反应管后,在37℃培养箱中培养72小时。结果,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不发酵乳糖和蔗糖,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和麦芽糖,大多产酸产气,少数只产酸不产气。VP试验阴性。枸橼酸盐利用试验为阳性;MR 试验为阳性;VP 试验为阴性;在TSI中为产酸、产气、斜面变红,管体有的呈黑色或黄色,底层黄色,产生硫化氢气体,由此判定该菌株符合沙门氏菌的生化反应特性。
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点、培养特征和生化特征,符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中规定的相关特性。
从建平县某鸡场采集的临床疑似伤寒病鸡,无菌条件下取肝、脾等病料分离病原,根据分离菌的形态学特性、培养特征和生化特征,确定分离菌为鸡沙门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