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级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018-01-20 13:21李冬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6期
关键词:精神科层级工作者

李冬梅

(辽宁省鞍山市康宁医院第一疗科,辽宁 鞍山 114047)

精神科疾病患者通一般都存在精神性障碍,临床患者在思维上、情感上比较紊乱,且存有异常的行为,在任意时刻都有可能产生意外。所以,患者在护理各方面都需工作者以较大精力、体力实现。然而,分层级管理能够对岗位责任予以明确,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整体性。对于精神科的患者予以分层级管理高效护理办法,能够显著提升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也提高了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实现对医患纠纷产生率的降低,直接提升了患者、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为精神病专科医院,共有200余名护理工作者,年龄在23~52岁,有4余名副主任护师,65余名主管护师,70余名护师,65余名护士。依照护理工作者分层级方法分成五级,包含N0、N1、N2、N3、N4级。随机选取本院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间收治的精神障碍患者共550例作为临床对象,有344例为男性、206例为女性,年龄在18~78岁,平均年龄约(40.2±2.5)岁。

1.2 方法:设置对应岗位责任具体说明书,对各岗位在工作中的职责予以明确,N4级副主任护师主要是对病区实施的护理为查房、处理疑难重症,且持续改进科室工作质量[2],帮助护士长有效管理病区的环境和护理服务质量。N3级主管护师应具备极强的专业化理论、技术水平等,在组织管理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人际沟通的重要能力。和患者间展开有效性沟通及交流,对本病区内团体性健康教育进行主持,以促使患者早期实现康复目标[2]。

1.3 评价临床指标:依照护士工作的满意度评分量表对护理指标作出评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实际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临床数据由SPSS19.0软件完成相关分析,运用(x-±s)表示临床计量资料,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实施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此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研究意义。

2 结 果

予以分层级管理的前后,对比患者对护理工作服务的满意程度。在实施之前其满意程度为73.81%(406例),在实施之后其满意程度为97.45%(536例)。经统计学分析,卡方值=7.4942,P<0.05,在统计学中具有研究意义。

比较予以分层级管理的前后护理工作总质量,对病房实施管理之前其护理质量的均数为340(61.81%),在管理之后质量的均数为530(96.36%)。在实施基础的护理管理前为71%,在管理之后为94.7%。在实施安全管理之前为73%,在管理之后为96.7%。因此,卡方值>8且P<0.05,在统计学中具有研究意义。

3 讨 论

3.1 实施分层级管理能够提升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运用分层级管理能把护理工作的岗位和职责以及技术要求进行有效性的结合,使各层级的护理工作者发挥出极为关键的作用。针对护理工作者而言,需构建对应奖励的有效机制,极度调动着临床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的积极性,确保有效的落实护理工作。实施分层级管理能够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相调配[3],对护理工作的团队在结构上予以优化,进而把护士分层和岗位绩效的工作进行直接式挂钩,展现出临床护理工作者在专业上的能力以及个人自身价值[3]。

3.2 分层级管理的方式有力规避了患者在医院就诊期间产生医疗意外事件:精神疾病科室的患者多数存在自我意识缺失的现象,在思维能力上和正常人群间对比也存在异常[3],具有较高的管理难度,故需临床护理工作者对他们在服药上、生活上予以全面性护理。传统护理的方式难以实现全面性护理,极易产生纰漏问题。然而,分层级管理的方式针对护理管理的责任、护理管理的任务予以层层的划分,从而对管理中错乱性问题的产生予以有效性规避[3]。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管理权责的交叉性模糊问题产生,有例规避了临床患者在医院就诊期间产生医疗意外事件。

3.3 分层级管理的方式有效提升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精神疾病科室的患者在护理方面具有较强特殊性,换句话说,在护理工作的实践之中,医学护理远远小于生活护理[3]。所以,身为精神疾病科室的护理工作者务必要具备较高的岗位责任意识,在心理上也要具备较强的承受力。从管理视角分析,层级管理的方式能够对该科室的临床患者实现有序性管理目标,着力确保了临床护理工作、管理工作的总质量[3]。不仅增强了医患、医护、护理工作者间的有效沟通,还减少患者出现出逃现象、不规则用药的医疗事件等产生。由于精神科所收治的临床患者具有特殊性,故形成较大的基础护理实际工作量,且对护理工作在技术上有较高要求。予以分层级管理的方式,针对提升临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起着促进和协助作用[3]。在本次临床研究之中,实施分层级管理获取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有效提升了护理质量,对于不良护理纠纷事件的产生明显减少[4],证实分层级管理在当前精神疾病科室的护理管理之中有明显的效果。主要是基于分层级管理的体系对护理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对资源予以合理性分配,依照患者在病情上不同程度予以划分且制定出分级制度。护理工作者应该有合理的分工,全面开展临床护理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护理岗位的职责,做到轻重有序完成相关工作,为临床患者在治疗中和康复期间提供着有利的保障[4]。对常规护理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漏洞进行有效性规避,提升了护理工作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对岗位予以坚守,及时掌握着患者在病情上产生的变化。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和有关文献的报道相接近,这预示着采取分层级管理能够使护患一起承担医疗风险,大大降低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进而稳定提升着护理工作总质量[4]。

所以,实施分层级管理在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性明确其精神科室护士在工作岗位中的责任,有力且充分调动着临床护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积极性。在整体上,提升了护理工作者在专业上的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有效降低现今医患纠纷不良事件的产生,提升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服务总体满意的程度[5]。

[1] 付文英,叶晓娟.分层级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6):217-218.

[2] 韦海潮.分层管理在精神科护理质量控制中的效果分析[J].内科,2013,8(1):77-78.

[3] 韩玉艳,梁转好,张晓红,等.护理层级管理在精神病医院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5):548-549.

[4] 龙瑞芳,王桂兰,田新华,等.ABC分类管理法在精神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3):37-38.

[5] 童小均,袁蕊,沈小静,等.层级管理模式对精神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7):982-984.

猜你喜欢
精神科层级工作者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以需求+胜任力为导向的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与探索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